【文/ 郝国治】 七十年前,于1948年9月起,人民解放军发起了对国军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一鼓作气歼灭了蒋介石麾下残存的主力部队,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提到决战开端的辽沈战役,让人津津乐道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比如独95师的方阵平推,比如“准备一桌菜,却来了两桌客人,这顿饭怎么吃。” 不过,其中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在锦州城下的重炮齐鸣。 锦州城外的东北解放军榴弹炮阵地 但实际上,即使是财大气粗的东野,即使到了辽沈战役期间其炮兵部队的实力,比起当面的国军而言,也算不上占据优势。 而如果算上在东北整个三年的力量对比,国军的炮兵更是一直占据着全面优势。只不过,战争是由人决定的,雄厚的炮兵力量落在国军手里没能成为“战争之神”,反而加速了他们的灭亡。 雄心勃勃赴东北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为了争夺东北这块沃土,国共两党均派出了大量部队进入东北,与缺少武器的解放军不同,进军东北的国民党军,都是武装到牙齿的精锐部队。 最初入关三个军,为第十三军,第五十二军,新编第六军,都是全美械军或者半美械军,经过美军教官的精心训练。 每个军直属一个装备美制M2A1型105毫米榴弹炮12门的炮兵营,下属各师装备一个美制M1A1型75毫米驮载榴弹炮(国内不叫榴弹炮,叫美国山炮)12门的炮兵营,前者最大射程11160米,后者最大射程8642米,可谓是火力强劲。 相对于拥有强大炮兵的国民党军,解放军这里就逊色的多了,最初出关的部队没有山野榴炮,只有一些根据地兵工厂自制和抗日战争时期缴获日军的迫击炮,等到缴械了部分日伪军的武器后,才得以装备上山野炮,但是日制火炮样式陈旧,性能一般,无法与美式武器相比。 此外国民党军还有解放军无法比拟的后勤优势,此时租借法案物资大量输入中国,各种武器弹药均不缺乏,各个军师还有许多汽车,可以运载大量的弹药军械,远远超过只有畜力输送的解放军部队。正是在这武器和后勤上的巨大优势,使得国民党军在在最初阶段有恃无恐的疯狂进攻。 国民党军装备的美造105毫米榴弹炮 没有美军的命,倒染上了美军的病 1946年3月,国民党军对东北继续增兵,新编第一军,第五十二军,第七十一军等部队相继调入,国民党军在东北的炮兵部队,实力越发壮大。 以新编第一军为例,该军内编制五个炮兵营,一共有山炮榴弹炮60门。仅其一个军的火炮数量,就抵得上当时东北解放军的大半家当。但所谓物极必反,在东北国民党军炮兵数量极度膨胀之时,一个致命的问题也悄然传播开来。 新编第一军是驻印军,这是当年远征军失败后部分部队进入印度整训而成的,和其他国民党军相比,由于接受的是全套美式训练,因此战斗力要高于只是换装成美械的其他国民党军部队,但在印度受训,既学会了美军的火力战法,也学会了美军的财大气粗。简而言之,就是浪费弹药。但美军有强大工业支撑,军械弹药均能自给,火力再猛,也承受的住。但是国民党治下的中国工业水平低下,连枪械子弹都难以自给,炮弹几乎全部依靠外援,哪里受得了美军这样的打法? 1946年5月,经过一个月苦战后,解放军部队撤出四平,这就是第二次四平战役,此战一度被鼓吹为是空前的大胜利,但是查阅相关资料,不难发现,与其说是胜利,不如说是靠着火海战术把解放军逼走的。 按照国民党军编纂的四平会战战斗详报记录,此一战国军就消耗了1461万发子弹和21万6937发炮弹,而解放军方面也不过是消耗了子弹三四百万,各种炮弹数万发而已。 而在国军兵力火力全面占优的情况下,这一场“大胜利”国军的伤亡还要高于解放军,这几倍的弹药消耗不知道都用在了什么地方。 如此低效的狂轰滥炸显然不是旧中国所能承受的,同年12月,蒋介石电告杜聿明,要求在东北的美械部队不得浪费弹药: 沈阳杜长官,东北部队对于美械弹药应设法节约不得浪费,希特别注意。
可见,东北国军滥用弹药的事情已经惊动了蒋委员长了,虽然此后消耗弹药有所收敛,但是国军在整个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依然不重视火力组织和准确杀伤,只是一味的堆砌弹药量。 而解放军这里,则是通过革新技战术,研究出了一套“近战接近射击为主,远战间接射击为辅”的打法,以快而准的炮击,给于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 第一是“快”我抵近射击,打了九发炮弹,敌人炮火才开始对我试射。第二是“准”往往百发百中或经过一二发试射,便开始效力射,四平作战,我抵近射击打了九发炮弹,敌人才开始试射,敌人试射七发方命中,此时我已打了十六七发,任务已经完成了,故敌人炮火制不了我们,我们炮兵很“猛”,敌人很害怕我们的炮。
东北解放军的炮兵部队 在解放军强大的攻势下,国民党军也不得不正视自己对手的实力了,1947年4月,熊式辉就东北战局给蒋介石的报告中,便直接称: 匪军战力火力几于我相当。
于是在1947年,为了充实东北军力,国民党军开始再度增兵东北,尤以炮兵为主,到这年年底,一共增加了1个野炮团,2个榴弹炮团,总计野炮榴弹炮102门,其番号分别为,炮兵第七团,炮兵第十二团,炮兵第十六团。 炮兵第七团和炮兵第十二团是重榴弹炮,前者装备日造150毫米榴弹炮30门,为骡马炮兵团,后者装备美造155毫米榴弹炮36门,为摩托化炮兵团。炮十六团是野炮团,装备日造75毫米野炮36门,为野炮团,炮十二团是驻印军炮兵,受美军训练,战斗力较强,炮十六团是抗战时期活跃在国内的老部队,经验丰富,而炮七团是抗战结束后使用日本遗留武器新组建的新部队。 国民党军装备的美制155毫米榴弹炮,当时此炮只拥有36门,并全部投入到了东北战场 因此在1947年,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炮兵力量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国民党军最强大的炮兵部队,但是这些部队能对抗东北解放军的炮兵部队吗? 答案是不能。 薛定谔的炮兵 武器对于战争而言确实重要,但是战争从不是以武器就能决定胜负的,只有人才能决定战争的结局,而国民党军的长处在于,总能把一切好事搞砸。 从一份调任令说起 1948年3月,东北国民党军炮兵第七团团长林日藩少将的仕途走到了尽头。 事情还要追溯到几个月之前的一次调查,1947年11月,为了了解东北国民党军的炮兵现况,由时任东北行辕主任的陈诚牵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炮兵部队现况调查,而作为东北国民党军唯二的重炮团,炮兵第七团成为了主要的调查目标,但经过检查之后,其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 第一,二营仅有编制马匹半数,而一般饲养均差,第三营尚无马匹。 士兵很多不知主官姓名。 全团军官本兵科(炮兵科)出身者仅占四分之一,排长阶级多非本兵科出身者,对教育作战难达成任务。 各连阵地构筑太简单,人员弹药掩体多不适用,一般阵地掩体间隔太小,无纵深配备,遇射向转移时各炮既行重叠。
调查结果能看出来两个问题,第一:该团马政上存在着严重的腐败,大量军马的死亡,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机动能力。第二:专业炮兵军官的极度匮乏,使得该团虚有其表,在事实上已丧失了战斗力。 虽然贪污腐败已经是国民党军的常态了,但是吃相如此难看的还是非常少见的,因此陈诚怒不可遏,最终将其解职,由高德昌补任。后者接任后迅速开始整顿炮兵第七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随后又陷入陈诚离职后的派系纷争中,改调为炮兵第16团团长,而对炮七团的整顿,也就此夭折了。 而同期的炮兵第十二团,虽然没有达到炮七团这种程度,但其状态也并不好。该团是摩托化炮兵团,火炮运输全依靠车辆,但是国民党军缺乏对美制车辆的维护能力,加上无处不在的盗窃和贪污,使得该团只有七成车辆勉强可用。 此外由于汽油短缺,炮十二团做不到全团整建制随军出战,只能以营为单位分配部队出击。 国民党军装备的美制CCKW353型卡车 但话又说回来,炮兵,炮兵,不仅要有炮,更是要有兵,只有训练有素的炮手,才能充分发挥火炮的实力。但对于国民党军来说,能找到合格的炮兵是比登天还要难。 虽然炮兵教育自全面抗战爆发前就已开始建设,但那也只是维持中央军的几个炮兵团的,等到抗战结束后,对为了发动内战而疯狂扩充炮兵部队的国民党军来说,靠炮校正常速度培训的那些人员已经远远不够用了。 根据抗日战争结束后军政部的统计,一共用接收的日本火炮武装了一百余个炮兵营,而美援军火又武装了一百余个炮兵营,两数相加,就有两百多个营的装备。 而炮兵学校毕业人数呢?到1946年11月,在整整12年的时间里,只不过毕业了5316人,平均每年只有443人毕业,再刨去抗战时期的人员损耗,此时可用之兵所剩无几。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国民党军喜好火海战术了,因为素质低下的炮兵无法承担精确的射击任务。 除了人员和腐败问题外,在后勤工作上国民党军更是输的一塌糊涂。 东北战事初期,部队多是美械部队,武器较为整齐划一,虽然消耗巨大,但是好在能从容抽调弹药补给,而到47年之后,随着关内部队的增多,大量装备杂械部队需要补给弹药,后勤压力骤然增加。 根据1947年年末第六补给区武器情况报告,此时东北国民党军一共装备了美,日,中,苏,丹,德一共6个国家的29种火炮,从北洋末年制造的旧式迫击炮到新型美制155毫米榴弹炮,其型号之繁杂,令人难以想象。仅以野战炮而言,就要同时准备9种型号的弹药,复杂的弹药供给严重削弱的国民党军炮兵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不仅是弹药供应,在武器补充上,国民党军亦是尽显窘态,若以正常国家而言,在接收了大量武器和有着雄厚外援,并且损失远远小于储备数的情况下,补充前线部队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在中国,就不是“一般情况”了。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接收了日军遗留的两千多门山野榴炮,这些火炮有部分是损坏的,但只要加以适当维修,就能再投入使用。但是国民党军并没有这么做。 既然美国已经许诺支援。国军怀着对美式先进装备的无限憧憬,把这些看不上眼的“落后”日军武器直接打入仓库,不要说什么把这些装备再利用,连基本的维护和修理都不去做,只是单纯扔在仓库里面吃灰。 等到东北需要军火补充的时候,就只能拿出仓库内的九二式步兵炮充数。 这和1946-1947年在东北各地搜集日军军火的解放军炮兵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方面是好高骛远的摇着尾巴向美国人乞求军火,另一方面是为了解放全中国人民而不畏艰辛在崇山峻岭中搜集武器,究竟谁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已经不言自明了。 修理日伪军遗留火炮的东北解放军炮兵技术人员 而在兵工问题上,国民党军更是远远落后于解放军。 由于不像国民党那样有着外援,因此解放军很早便立足于自给军火,并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等到东北解放战争时,虽然因为初期国民党军进攻损失了不少设备,但是在一番努力下依然建设了以地区为中心的九大办事处和数个直属兵工厂,拥有年产数十万炮弹和上千门火炮的强大生产能力,这些是解放军解放全东北的绵绵后劲。 而国民党军对东北地区的兵工设备利用是奇差无比的,虽然经过战火的破坏,但是沈阳兵工厂仍然是整个东北军火制造的翘楚,但是自国民党军接收后,其产量少的令人无法直视。 1947年,国民党军控制下的沈阳兵工厂(当时改名为第九十兵工厂)仅仅制造了各种炮弹12万发,这个数字不仅不能同东北解放区的兵工厂相比,即使同位于关内解放区的军火制造相比,亦是逊色许多。而沈阳解放后,解放军接管了沈阳兵工厂,在1949年一年的时间里,仅105毫米榴弹炮炮弹,便制造了多达20000发,而在国民党军时期,这个数字仅有3000发。 以火炮的生产为例,就能多少看出国共的差距了,1948年,东北国民党军决定生产迫击炮,第九十兵工厂以设备不足推脱,但是在高层的坚持下,最后打算吞并沈阳内的机器厂作为生产迫击炮的分厂。 其手段也是相当简单粗暴,直接入场强抢设备,不做任何补偿。但该厂不仅仅是个单纯的机器厂,同时也是沈阳市民用品的供应商。如此抢夺引发了市民的抗议,在多方抗议之下,第九十厂也只得作罢,改为签订委托合同。但是又苦于资金短缺和物资不足,直到9月份才生产出60门。 而解放军这里呢?1947年,东北军区军工部决定制作60毫米迫击炮,设计完毕后委托给哈尔滨的私营工厂生产,为了刺激生产,军工部直接按照把火炮折算成粮食全额支付给私营工厂,这使得私营工厂热情高涨,全身心的投入到火炮生产中,按照军工部的统计,在短短的一年零十个月之中,便生产了多达2328门60毫米迫击炮,火炮做工精良,以美军同型迫击炮为蓝本设计,性能一致,零件亦可互换,是解放区自造火炮中的杰作。与国统区生产的火炮相比,解放区制造数量是其38倍! 为了歼灭廖耀湘兵团,向辽西进军的东北解放军炮兵部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