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72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 13 本书,是我们和你的共同选择

[复制链接]

2772

主题

634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3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13:0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1
《冬泳》
班宇 著
理想国丨上海三联书店
获奖理由:《冬泳》是班宇通过对离婚、下岗、破产、被骗等一系列生活现象的洞察,讲述了在寒冬中挣扎的人性,每个故事的主角都是被淹没在宏大叙事下的小人物,并且通过他们的故事和起承转合把东北历史的大背景勾勒出来。尽管他笔下的人物都是疲惫、挣扎、屡遭挫折甚至走投无路的,但内心极具张力,能够从人性深谷的底部发出光芒,向虚无发起挑战。在这部小说中,班宇激活了东北方言,文字简洁而有力,兼顾粗野与细腻,在浅白的基础上表达出语言的诗意,同时富有幽默感。语言照亮了这部小说,而小说中的人物,照亮了日渐苍白的我们。
02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林奕含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获奖理由:贯穿整个 2018 年关于性侵、性暴力的讨论,让《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成为重要的时代文本。这本书取材于作者林奕含的真实经历,以文学为载体,把这次已经不算短暂的公共讨论沉淀于更加长效的纸面。尽管作家本人的经历如此痛苦,令人扼腕叹息,但这本书却像一份“幸存的标本”,将她的高度敏锐和近距离见证留存下来,将那些不易被识别的性暴力及其受害者的复杂心理一一展现。即便我们知道,要在包括性别在内的任何一个领域里争取平等和正义,都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斗争,但这样一本书,将首先成为斗争的证明。其次,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记住这样的同仁,记住他们经历的那些隐秘、真实而漫长的痛苦,即便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真实的创伤仍然是如此难以痊愈。
03
《邻人之妻》
[美] 盖伊·特立斯 著
木风 / 许诺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获奖理由:《邻人之妻》首次出版于 1981 年,从性爱视角切入了整个 20 世纪后半叶美国社会的变迁。这部曾经引发轩然大波的非虚构作品,如今仍然具有不小的震撼力,我们惊讶于它视角的大胆独特、细节的丰富赤裸、解读的深刻犀利,在如何结合微观与宏大图景、将文学注入现实材料方面,特立斯给出了标杆性的答卷。值得思考的是,在对公共话题的严肃讨论变得尤为艰难的当下,这一写法在某种大环境的必须和无奈中,演变成了一种景观式的、诉诸个人的、脱离公共性的表达,而模糊了特立斯书写中最闪光的品质:让那些被无视的小人物像主角一样受到瞩目和关照,让“被仰望的”与“被遗忘的”具有同等被记录的资格。三十多年后,当特立斯在本土新闻业被重新阅读、模仿甚至膜拜的时刻,我们更加需要在盛赞之余,将之视为一种深刻的警醒。
04
《潦草》
贾行家 著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获奖理由:《潦草》的存在像是一个异数,难以被定义、被归类,也考验着我们的读者和社会,认识和接受例外的能力。它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互联网式的“百字文”,让人误以为它琐碎草率,沉重赤裸的人性书写,又让其具有思想的力度;满篇的市井风物,看似接着地气,但古典的语调,又令人心生畏惧。但在这本书中,一切矛盾皆可化通,偶然皆为必然。与其说贾行家开启了一种新的文学路径,不如说这样的叙事只有在他的身上才能奏效,这与作者本身圆融通达的品性有关,更与他对人世的深刻体认有关。文本的背后,是时空、人性、命运的局限,将这注定的遗憾看清、想透,仍不忍不留下记录,这可能就是文学最古老的使命,也是最伟大的悲悯。
05
《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
[美] 马修·德斯蒙德 著
胡䜣谆 / 郑焕升 译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获奖理由:《扫地出门》这样的学术著作,在当下显得如此紧迫而及时。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马修·德斯蒙德历时一年多的时间,深入密尔沃基的底层社区进行调查研究,阐释了强行驱逐与贫困、暴利之间的关系。他摒弃了传统学术研究的写法,通过场景、对白、故事呈现研究过程和结论,也打破了此类议题的单向叙述模式,将“贫穷”置入一张由“穷人”和“富人”共织的关系网当中。这本书从租房的角度,切入美国城市贫穷问题,在全球引起广泛反响,同时切中了此刻中国正在发生的社会议题。牛津大学教授项飙在导读中写道:“人类学实地调查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通过长时间的亲密互动,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在面对人类社会共同的困境时,我们期待获得更多学术性的探索与回应。这本书所具备的“大问题”和“公共感”,它对个体挣扎和尊严给予的关照,敦促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时代性的命题:除了绝对占有,我们能否选择更得体的生活方式?在驱逐与被驱逐之外,我们能否创造更合理的生存可能?
06
《空响炮》
王占黑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获奖理由:谈论王占黑的小说时,我们很难绕开作品的“在地性”。从题材的选取到吴语方言的密集使用,《空响炮》的确算一部地域小说集,一册漂亮的“长三角故事会”,但当我们将视线稍稍拉远,她的小说更夺目的光芒恰恰来自其惊人的“普适性”。每一位主角都是我们自己的邻居和父辈,每一条街道都是我们自己用食用油、瓜子皮和麻将牌垒起的故乡宫。“我”是叙述的线索,却自觉地站到了故事背后,把表达留给了那些塑造了我们的情感形状却不再被讨论的生活的另一面。在最具体的观测中,一种最普遍的情感被唤起,于是叹息便不只是失之毫厘的啼笑皆非,此时此地的末路是结构性的公共失落。我们失去了昔日生龙活虎的生活,留下的只有声声空响的瓦解和沉默。
07
《菲利普·拉金诗全集》
[英] 菲利普·拉金 著
阿九 译
河南大学出版社
获奖理由:拉金被认为是继 T.S.艾略特之后,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诗人,但在此之前,他在中文世界被介绍得远远不够。这本超过 1000 页的全集,让我们重新审视诗歌阅读,它既可以像阅读学术著作一样专注,也可以像阅读历史书那样严肃。毕竟诗人从来都不只是灵光乍现才写诗,读者也本不该把诗歌当成金句来阅读。在这样一个完整的脉络下,读者得以见证拉金在不同时期如何受到叶芝、奥登、D.H.劳伦斯、狄兰·托马斯、哈代等的影响,如何将诗歌与爵士的音乐性和摄影的镜头感融合,如何用书写平凡的方式,反叛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现代主义潮流,解释什么是他所理解的英国文学。而真正的反叛,从来不惧回归传统。
08
《雨》
[马来西亚] 黄锦树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获奖理由:对于很多中文读者来说,《雨》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马来西亚华裔文学。《雨》中的短篇集小说与长篇之间界限模糊,第一篇是一首诗,此外十五篇是小说,“雨”这个意象贯穿其中。父、母、兄、妹在故事中经历厄运,人物有时互相推进,有时又互不相关,成为替身般的存在,把主题推向更广阔的人群。叙事中大量的留白带来潮湿的神秘感,却似乎又始终以雨中的小屋为背景,陷入轮回式的循环,带来某种宗教的意味。阅读《雨》的过程,像是看了一部4D电影。旅居台湾三十年的马来西亚作家黄锦树,既写小说和散文,同时也是一位学者。他强调自己“马华作家”的身份,却“无立足境,方是干净”,在马来西亚和台湾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局外人”。他的写作却如填海造陆,为中文建造出一片岛屿。哪怕只是一小片陆地,也改变了海洋。
09
《事实改变之后》
[英] 托尼·朱特 著
陶小路 译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获奖理由:2010 年逝世的英国学者托尼·朱特,已经成为 20 世纪的经典作家。他从战后欧洲史这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出发,延宕开去,持续拷问着整个世纪的理想与道德。《事实改变之后》作为他最后一本文集,以随笔和专栏为主,它比其他专著更加亲切地展示这位作者的个人风格,在他对世界政治形势提出尖锐批评的时候,仍然富有幽默感。当然,在深刻的思想面前,风格是相对次要的。书中再次评估霍布斯鲍姆、阿伦特、加缪的价值,讨论中欧、社会民主主义的遗产,在看似尘封的命题中,依然推进了智识的辩论,扎在理论和现实交汇时最难解的痛处,而对以色列、美国的部分则稍显不足。这也是他的最后一本书,这不可避免地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在我们尚未彻底失去思考的深度与厚度之前,就已经开始怀念他了。
10
《清算:华尔街的日常生活》
[美] 何柔宛 著
翟宇航 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获奖理由:经过现代与后现代理论的冲刷之后,今天重提对资本、对权力的批判,在话语上都不再困难,我们缺乏的不是批判的意识,而是批判的方法。在这方面,《清算》可以说是一次教科书式的展演,它帮助我们有效地质疑、解剖、去魅一些公共概念,比如“聪明”,并且重新定义“成功”。作者何柔宛(Karen Ho)创造性地运用了人类学研究,将其对准华尔街投资银行的金融精英,通过实地观察的民族志,描述了那里的精英文化是如何形成、再生产,在今日世界中被加冕。她同时解释了从业者本身是如何接受并且合理化这一过程,尽管对他们主体性的挖掘还不够充分(我们倾向于相信疑问与希望同样存在于他们中间)。实证地认识今天社会发生的变化,是一切批判的起点,也是社会科学没有完成的任务,而这样的著作提醒我们,人类学可以是我们新的武器之一。
11
《袍哥:1940 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
王笛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获奖理由:鲜活的材料总是历史讲述中最动人的部分。作者王笛将 70 年前的一篇社会学调研从尘封中钩沉,以袍哥雷明远一家人作为入口,让我们能以抵近的视角,同时看到 1940 年代四川乡村袍哥组织的内部与外部。而袍哥组织继而又作为钓饵,勾出 20 世纪上半叶整个川西平原民间社会格局。这种以小见大,不仅现在书的内容上,更呈现在写法上。《袍哥》一书广泛纳入社会学、人类学视野,更以文学作品为材料,以散文叙述和想象空间来填补史料的缝隙。构成的丰富,让《袍哥》不止于史学作品,亦成为开放的文本空间。它显示出:在现代化已至但意识形态未及的发达乡土社会中,传统民间结构曾经顽强地弥留、抵抗并消逝。其中那些珍贵的人和事告诉我们,文明的转变绝非一朝一夕。
12
《基本美》
周嘉宁 著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获奖理由:读《基本美》不免会想到鲁迅的《在酒楼上》。书中的故事在情节上都具有近似的结构:在成人世界久别重逢的交谈中,屡屡插入对青春往事大量的追溯、回忆。在今夕的对照中,往事闪光与成年失落形成的巨大差异让本书近似一部 80 后的《彷徨》。作为周嘉宁的转型之作,在书中她近乎使命般发掘着世纪之交迷惘一代青年的精神。这让《基本美》在故事深处摆脱了文艺青年的表面之丧,而获得一种纯粹。不同于许多作家急于走向成熟,为自己的写作寻找主流的象征确证,《基本美》并不避讳“文青”的视角、语言、身份和标识,却在时间上回头理清作为象征和成长双重意味上的青春。这恰恰是周嘉宁最可贵的东西:她不从自己的空间里走出来,而是选择继续拓展昔日的空间,并回望自己的所在。对“沦为成人”的 80 一代,《基本美》提出的问题是:除了衰退和怀念,青春应该如何被再次提起?
13
《口岸往事:海外侨民在中国的迷梦与生活:1843-1943》
[英] 吴芳思 著
柯卉 译
新星出版社
获奖理由:本书的主角是 1843 到 1943 这一百年中,在中国各口岸居住的外国人。作者站在西方以及百年来华的西方侨民视角上,呈现他们的社会生活史。流畅的叙事、优质的翻译让我们通过本书看到,在西方通过“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之后,殖民者、商人、家属、口岸工作人员,甚至还有欧洲难民们的日常细节,以及他们对中国与中国人的理解、态度与影响。尽管本书偏重对微观生活的重现,但在西方文明从浅到深改变中国的一百年中,口岸生活事实上和中西关系、时代与政治紧密缠绕在一起。在书中,西方侨民们似乎艰难而来,憾然而走,只是让西方文明文化、生活方式短暂滞留在农耕文明晚期的东方一角,但我们或许不该把这百年侨民历史看做单纯的挽歌。口岸侨民因为一场战争到来,因为另一场战争离开,这两个事实提醒我们,在口岸百年的背后,还有一个更庞大却容易被概而化之的“半殖民半封建”的历史背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5-1-13 06:13 , Processed in 0.31342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