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66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纪念秀行先生:首届应氏杯华丽构思击倒马晓春

[复制链接]

2647

主题

3022

帖子

973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7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10 12:4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藤泽秀行先生

  作者萧萧风
  昨天是藤泽秀行先生逝世九周年纪念日,2009年5月8日,一代棋豪因病去世,享年83岁。秀行先生一生在棋盘上和棋盘外都充满豪气、侠气,个性强烈、战绩优异,并且大力提携后进,为中日韩围棋的发展都贡献了巨大力量。今日老萧选择秀行先生的一盘佳作,以作对先生的纪念。这盘棋是首届应氏杯中的一局,本打算放在世界大赛回顾系列中,但前几日“释德清的黎明”棋友在留言中提到此局,正好趁此机会为大家奉上。
  1988年富士通杯与应氏杯相继创办,应氏杯因为高达40万美金的冠军奖金而更为引人瞩目。参加首届应氏杯的棋手共16人,其中代表日本出战的5人为小林光一、加藤正夫、武宫正树、藤泽秀行和桥本昌二(首届应氏杯按照棋手出生城市邀请参赛,赵治勋代表汉城、林海峰代表台北出战)。五人当中,属于六超行列的小林、加藤、武宫自然是夺冠热门,而秀行先生当时已经63岁,还因癌症做了两次手术,大家普遍认为应昌期先生邀请他参赛主要是出于尊重。
  首轮抽签,秀行先生遭遇马晓春,谱写了难忘的名局。
  第一届应氏杯第一轮
  黑:藤泽秀行 九段
  白:马晓春 九段
  共163手
  黑不计点胜
  对局日期:1988年8月21日
  对局地点:中国北京
  秀行先生对马晓春的棋才一直赞赏有加,曾说过“(围棋上的才能)第一曹薰铉、第二马晓春”。马晓春也一直非常尊敬秀行先生,两人都是才华横溢的棋手,想必心灵上有更多相通之处吧。
  第一谱 1-50

  应氏杯采用黑先贴8点的规则,在当时是新鲜事物,棋手们普遍认为执白有利。应氏规则猜得是选择权,马晓春猜对后选择了白棋。
  秀行先生以对角小目开局,马晓春白4走了自己喜爱的三三。
  白6先挂一下再回到左上角小尖,是不想让黑棋左下一手守角。
  黑9飞,白10选择小尖。
  白12飞压时,黑棋一般是二路小尖联络,实战秀行先生黑13、15立即冲断,显然意识到贴8点的压力。
  黑21连回,白棋三子被割裂,黑棋达到目的。
  白22过于稳健了,马小是对自己的后半盘非常自信,这一手在47位拐是要点。
  黑23飞,控制住白棋三子,黑棋局面开阔。
  白26继续抢空,马小下得悠闲。
  黑29跳起,堂堂正正。
  白30大跳时,黑31强力靠断,白32转身了。
  秀行先生大局清晰,到黑45跳的定型,白棋数子形状不佳,黑棋有利。
  白46拆缺乏追求,此时大跳在五路才是有效率的构思。
  黑47不惜与白48交换,秀行先生准备围中腹了。
  黑49挂三三角,白50夹击看似反击强手,但以走在四路为好。
第二谱 1-50(即51-100)


  黑1肩冲!本局精华的一手,华丽秀行的风格得到完美展现。
  白2以下只得如此,看起来白棋获得巨大实地,但黑11飞到,中腹过于雄厚,秀行先生一举奠定优势。
  白棋已经无法深入,马小只能外围浅消。
  黑31镇住,秀行的宇宙已经合围。
  马晓春继续捞边角实空,以图抗衡,无奈已经走不出什么严厉手段了。
第三谱 1-63(即101-163)


  黑1尖手筋,吃住左边白四子,客观说秀行先生胜局已定。
  后面的收束秀行先生稳而不缓,马晓春始终找不到发力的机会。
  黑31靠好手,先手便宜,黑35立下,胜势不可动摇。
  黑163后,黑棋盘面多出十几目,马晓春投子。

  老当益壮的秀行先生以华丽的构思击倒马晓春,展现出的实力令人叹服。不止于此,第二轮秀行先生又执白以6又3/5点(有公活,按照应氏规则计算)击败加藤正夫,打进四强。而日本几大超一流纷纷在前两轮落败,更凸显出秀行先生的伟大。
  半决赛上秀行先生以两个最小差距的1点负不敌聂卫平,但他的风采已经令世人折服。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秀行先生如棋界的李白,无论过了多少年,都会让我们怀念。

藤泽秀行执黑163手不计点胜马晓春

多年后的秀行与马小

秀行与自己最赞赏的两位棋手曹薰铉、马晓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6-2 05:17 , Processed in 0.5959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