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视觉中国)
逃离春节, 去非洲看动物大迁徙 李斌有很多年不在北京过春节了,但他也不跟风去人满为患的所谓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他说自己可能有点“社恐”,也可能是身在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与人打交道常常心浮气躁,于是,在春节这个最热闹的节日,他反而想让自己过得清净一些。 清净,在李斌看来,不是无声无息,而是真正能够沉下心,循着自己的内心生活几天。 李斌说,小时候特别喜欢看《动物世界》,赵忠祥的经典配音所配的画面,就是非洲草原上的动物。它们全年都在迁徙,并在这个过程中繁衍幼崽,生命才得以生生不息。
△2019年7月9日,肯尼亚。游客乘车游览纳库鲁湖国家公园。(图/视觉中国) 《动物世界》让李斌开始对自然、对动物产生极大的探索欲,同时,非洲草原的动物大迁徙也深深震撼着他的心。“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一种极大的震动,关于生存、关于生死、关于生命的震动。”在幼小的他看来,亲眼一睹动物大迁徙无疑是一场对生命的“朝圣”。 直到2017年的春节,李斌终于踏入了真正的“动物世界”。 农历新年前一周,李斌与几位曾经的“驴友”一起抵达了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国际机场,因为此前从未涉足过非洲大陆,所以他们提前预订了旅行社。按照旅行社给出的行程,之后的旅途,他们会前往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和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这是此次行程最重要的部分。 在马赛语中,“塞伦盖蒂”意为“无边的平原”,是坦桑尼亚最负盛名的国家公园。它与肯尼亚的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一起跨越两国,形成了非洲大陆令人叹为观止的动物天堂。这其中,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的面积比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大10倍,李斌听旅行社导游介绍,这里生活着300多万只大型哺乳动物。 每年10月,塞伦盖蒂迎来雨季,未来几个月内,充沛的雨水都将滋养着这片30000平方公里的东非大草原。逐水草而居的动物——角马和斑马,开始从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向南迁徙,穿越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最终抵达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导游告诉李斌一行人,一年之中,在东非大草原,动物一直在呈顺时针迁徙,仅在坦桑尼亚就有10个月的时间可以看到动物大迁徙的盛况。
△2013年5月2日,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大草原上迁徙的斑马。(图/视觉中国) 李斌说,他不喜欢旅行社用“游猎”这样的说法去定义行程,动物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而人类是在造访它们的领地。在塞伦盖蒂,成群结队的角马和斑马穿过草原,这里丰茂的绿草把它们喂养得膘肥体壮。李斌一行人坐在车上,跟随一段便又停下,“每个人都准备了‘长枪短炮’,从各个角度对着动物拍,可能是保持了一种安全距离吧,没有打扰它们迁徙”。李斌说,挺难用词语形容那个场面,似乎“壮观”也显得分量不够。 导游兼向导向李斌一行人介绍,这支大迁徙的队伍大约由130万只角马、30万只斑马、20万只瞪羚、1万多只大羚羊组成。同时,在塞伦盖蒂也聚集了非洲狮、非洲象、黑犀牛、非洲豹和非洲水牛,它们就是大名鼎鼎的“非洲五霸”。它们同时出现在一地就是奇观,召唤它们的理由只有猎物。 肉食性动物冷峻的眼神、随时出击的潜伏,都能让李斌瞬间浑身一紧、汗毛直竖。这些肉食性动物有狮子、猎豹、鬣狗等,处于食物链顶端,它们才是统治者,用速度与力量在大草原上上演着一轮又一轮的生死对决。落入捕食者之口的角马或斑马,几乎所有的挣扎都是无效的。一只狮子啃食完猎物,满嘴鲜红,转身而去。在这里,李斌看到了最为真实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李斌一行人驾驶汽车进入了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这是一片高原火山地带,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仿佛镶嵌在东非大裂谷之上,汽车沿着陡峭的山体行驶,李斌从来没有过距离火山如此之近。之后,峰回路转,广袤的平原出现在李斌眼前,几经周折,汽车前行又上行,整个行车路线让李斌完全丧失了方向感。 他们是带着寻找黑犀牛的强烈愿望来的。出发前,导游兼向导一再给他们打“预防针”——与普通犀牛相比,黑犀牛没有那么容易遇到。李斌一行人兜兜转转了三个小时,遇到了迪克迪克羚羊和疣猪,还是没能一睹黑犀牛的真容。李斌说,正在他们悻悻而归时,听到导游喊了一声“快看!”,一群人循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到了一个庞大而笨拙的身影,通体灰色,头上凸起两只纵角,正摇摇晃晃地穿过行车道。“我什么都没想,本能地拿起相机‘咔嚓咔嚓’一顿拍照。”李斌说,他们不想打扰到黑犀牛,就没有要求司机开车接近它。
△(图/unsplash) “可能还是有点遗憾吧,拍照距离远,焦距也没来得及调,最终照片中的黑犀牛就是一个灰色的影。”李斌说,如果有下一次,他还是选择不打扰,毕竟属于动物的真正家园已经不多了。 在此次行程中,李斌看到了最为温情的一幕。恩都图是塞伦盖蒂与恩戈罗恩戈罗的交界地带,到达这里后,李斌看到了大批动物在这里短暂休憩,繁衍后代。有资料显示,每年2—3月,都有50万只角马妈妈在这里生下它们的孩子。 这是一个可以近距离观察的场景。当然,除了好奇的人类游客,狮子、鬣狗、豹子也早已远远地环伺四周,伺机而动。李斌回忆说,角马妈妈会默默注视着幼崽,这些幼崽跌跌撞撞地练习站立,它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站立,然后开始跟着妈妈不停奔跑。“‘舐犊情深’在角马妈妈这里通过一种近似残酷的方式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们还来不及因为新生命的诞生而喜悦,就必须教给孩子最重要的一课——只有学会奔跑才能活下去。”李斌说,那些跑起来的角马幼崽,甚至连胎毛都还没有干透。 当李斌再次回到城市,他越发想念在草原上露营的夜晚:“当时觉得这个活动安排非常有商业化的嫌疑,但一回到车水马龙之中,才知道我究竟有多想把自己永久地留在广阔的天地间。”李斌说,那是一种可以进入忘我的情境,就像时间,流走了就真的失去了。 他分享了当时在露营地写下的一段话,那一晚,热血在周身翻滚,李斌久久无法入眠—— “非洲是孕育生命的源头,生命永远是这片大陆的母题。它们奋力移动着、奔跑着,诠释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种群繁衍的渴望,正如人类也曾从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大地上出走,在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四散各地,繁衍生息,最终成就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家园。数以万计的角马和斑马浩浩荡荡,追随着丰沛的雨水和丰盈的嫩草长途迁徙,其中要历经千难万险,既要躲避肉食性动物的追捕和猎杀,又要提防马拉河暗流涌动的河水。整个迁徙过程危机四伏又暗流涌动。滚滚而来的蹄声和漫天飞扬的尘土,都让人觉得此生见证一场生命的迁徙,不虚此行。”(文——魏言)
海外唐人街: 最成功的春节文化输出 2024年甫一开年,来自广东潮州的90后小灰,便在曼谷唐人街感受到浓郁的龙年春节氛围。
△2022年2月2日,加拿大著名旅游最点尼亚加拉大瀑布用灯光点亮“中国红”,庆祝春节。(图/余瑞冬/中新社) 曼谷唐人街处在泰国首都市区的西部,既是当地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其热闹、闻名程度也在东南亚各地唐人街中名列前茅。这里的三聘街、耀华力路、石龙军路及众多街巷,见证了200多年的泰国华人奋斗史与中泰文化交流史。 夜幕下,小灰前方的道路尽头,依稀浮着一抹疏淡的橙红色。与昏黄的路灯相比,五彩的霓虹灯与红黄色的车灯似乎更为明亮,汉字招牌下熙熙攘攘的景象令人产生时空交错的恍惚。 在一个贩售年货的摊位,小灰跟一位讲潮州话的阿嬷愉快地交谈起来。阿嬷在唐人街做了30多年生意,今年,她的摊位仍是一片红彤彤的喜庆之色,金灿灿的龙元素点缀其间,成为小灰和她合影时的最佳背景。
△2020年1月21日,越南北部。一名男子在柴火上用陶罐煮鱼。红烧鱼是当地春节期间很受欢迎的美食,每钢售价18-60美元。(图/视觉中国) 春节来临,龙莲寺里为自己和家人祈福的香客比以往多了一些。等夜幕再次垂下,张灯结彩的街巷变得川流不息,提线木偶如糖葫芦般挂在草靶子上,跟穿旗袍、扎哪吒头的西方游客擦肩而过。
△2023年1月22日,菲律宾马尼拉。在唐人街的中国农历新年庆祝活动中,一名居民向套着纸板制成的龙头的年轻人递红包。(图/视觉中国) 舞龙、舞狮与巡游、表演的队伍将主干道一分为二,不远处的舞台上,拜年歌和流行歌你方唱罢我登场,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热烈的火花。 移居新加坡10多年的小雯又一次出现在牛车水。这里是新加坡的唐人街,古老与摩登在此交汇,中华文明与南洋文化在此对话。 牛车水位于新加坡河南岸,相传在没有自来水的时代,这里的居民用牛车载水,故而得名。如今,这里商铺林立,小雯每次来都能买到特色又实惠的小商品,或用地道的广式、港式、海南风味美食,慰藉自己的中国胃。 春节,花灯是小雯造访牛车水的必看景致。几乎每一年,小雯都会拍摄很多过年照片,最终因内存问题,留在手机里的多是生肖款花灯的照片。从两年前的“虎”到今年的“龙”,她第一次集齐了牛车水的“龙腾虎跃”。
△2021年2月3日,泰国曼谷。一家购物中心用灯笼制作了一条龙,以迎接传统春节。(图/视觉中国) 在旅居澳大利亚墨尔本的摄影爱好者Lewis的印象中,舞龙是当地唐人街每年正月初一的保留节目。每逢此时,居民和游人会围着唐人街牌坊前的开阔空地,为身着统一服装的表演者引颈注视或鼓掌喝彩。 19世纪下半叶以降,“金矿移民”聚集在墨尔本市中心,唐人街逐渐形成。作为南半球最古老的唐人街之一,这里不仅有传统的华人文化,还有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的亚裔带来的各国文化。 今天,墨尔本唐人街已经扩展到包括Little Bourke Street(小柏克街)和Russell Street(罗素街)在内的许多街道,成为一个大型商业区域。在当地生活的马来西亚华人小茵,用手机镜头记录了这里的年味。 绳索将道路两侧的建筑连起来,上有红灯笼与彩灯相间而挂。舞龙队璀璨的旗帜映着当地人微笑的面庞,另一队的“狮子”则在树下打盹。 春节,墨尔本唐人街的繁忙、拥挤程度与中国春运别无二致,但有一点非常不同——人群中的白种人常常更多。对他们来说,这里不仅有最好的中餐厅,也有最具仪式感和氛围感的新春庆典。 地球的另一边,自称“初代海漂”的加拿大维多利亚移民Jenna前往当地唐人街,观看舞龙、舞狮表演。在她周围,许多孩子骑在父亲的肩头,甚至爬到树上,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戴着生肖款帽子。 “明明已经提前了十几分钟赶到,大路两边竟然已被围得水泄不通。”Jenna惊讶地发现,维多利亚的其他族裔对中国春节活动的热忱甚高,比如一位白人大哥不惜为此把车停在很远的地方,然后步行而来。
△2022年1月19日,印尼棉兰。当地寺庙的工作人员在清理佛像,准备迎接中国农历新年。(图/视觉中国) 维多利亚唐人街据说是加拿大的第一条唐人街,牌坊上的“同济门”昭示着一代代华人移民在此同舟共济的历程。如今,这里的番摊巷上建立了一座加拿大华裔博物馆。 在意大利威尼斯,意大利中国文化旅游促进会联合威尼斯学联,在威尼斯市政府的支持下举办了一场该地区史无前例的恭贺新春活动。1月,意大利中国文化旅游促进会负责人Max便兴奋地将这个喜讯告知记者。 “鉴于2024年威尼斯狂欢节主题是‘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马可·波罗东游记’,所以我们这次的主题活动也与举办狂欢节的官方机构、威尼斯市政府管辖下的对外文化艺术和运输类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了独家合作。”
△2023年1月28日,马来西亚槟榔屿。槟城庙会上,游客在观者春节舞狮表演。( 图/视觉中国) 在威尼斯主岛的圣马可广场及连接岛屿的梅斯特雷(Mestre)市中心,舞龙、舞狮、国乐演奏、儿童诗朗诵和创新中国舞等节目相继登台。在梅斯特雷的M9展馆,游人不仅能欣赏中国书法、国画、剪纸、茶道、汉服,还能品尝中式小吃、体验传统游戏。 据《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统计,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总数超过6000万,分布在世界198个国家和地区。年复一年,数据在变,对春节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不变。(文——洞照)
去德国迪特福特镇, 做“精神中国人” 在德国巴伐利亚州上普法尔茨行政区内,有一个名为“迪特福特”的镇,这里的人口约有6000人,几乎全是日耳曼人。1869年,巴伐利亚州《牧物公报》首次以“中国城”来代称迪特福特,这里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座被官方认可的“中国城”。
△2023年2月16日,德国巴伐利亚州。人们参加在迪特福特举行的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狂欢节游行活动。(图/视觉中国) 小镇的入口立着一块石碑,上面注明“116°25’,39°55’,距离北京天安门7698公里”;在当地政府的办公室门口,立着象征中国文化的雕塑,连外墙都写着“福”“寿”;这里还有一座始建于1962年、模仿中国清朝官员的喷泉雕塑,这位“官员”的脸形圆胖,留着八字胡,眼睛注视着来往的行人。喷泉旁边的石碑上则写着“迪特福特——巴伐利亚的中国”。 从1928年开始,迪特福特小镇在每年2月都会举办一次盛大的狂欢活动,除了二战期间因为战争中断之外,这项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活动中,当地村民身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表演舞狮、舞龙、中华武术,等等。此外,他们还会展示中式茶道、中式绘画和中式手工艺。
△2023年2月16日,迪特福特的“中国狂欢节”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图/马秀秀/中新社) 狂欢活动一般从凌晨开市,当地人敲锣打鼓、沿街跳舞。为了迎接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贴窗花,中国人节庆时贴的“福”在这里随处可见,小镇里到处都挂着红灯笼和印有中国龙的彩旗。到了下午2点,盛大的游行队伍准备就绪,人们从中央广场出发,打扮成皇帝、大臣,有的头戴竹编斗笠,有的则画上京剧脸谱,纷纷走上街头。 至于为什么迪特福特人如此喜爱中国文化,已经没人说得清楚了。但据说,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繁荣时,中国的茶叶、瓷器和丝绸辗转来到了这里,当地人大为震撼,便开始用白银和手工艺品与中国做生意,最终逐渐成了中国文化的拥趸。(文——匹诺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