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9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军将帅二战回忆录:东线战场残酷惨烈,拼光一个师不用一小时

[复制链接]

869

主题

1173

帖子

391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1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2-23 00:0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苏联元帅崔可夫在回忆录中写道:“马马耶夫岗火车站,是马马耶夫岗高地争夺战的核心战场,仅仅一周内就易手12次。
德军往往刚刚占领火车站还来不及炸毁铁轨,苏军驰援前线的军列就到了。有些车皮甚至还来不及打开车厢门,就被德军的“88炮”炸毁,几百上千名红军官兵一枪未放,就被炸死烧死在车厢之中。”

现今,国人对于曾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各种战争旧闻或是新闻的兴趣,似乎仅仅只是安逸生活中的一些调料。我们躺在柔软的被窝里刷着某部战争剧,对剧中的情节人设和服化道品头论足的同时,却对这场战争动辄成千上万的死伤漠不关心……
毕竟,和平太久了,战争的惨烈残酷离我们太远了!



以历时6个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例,苏德两军投入兵力超过500万,双方投入到战场上的各型火炮各自超过了10000门,阵亡者总数逾200余万。
6个月阵亡200万人是什么概念?
那是每天战死1万多人啊!是每天!
前苏联国家英雄、前苏联总参谋长阿赫罗梅耶夫元帅,1941年是前线的一名步兵连连长,时年20岁的阿赫罗梅耶夫从下士升至上尉连长,仅仅用了不到30天时间。
阿赫罗梅耶夫所在的这个步兵连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面,前前后后补入了1400余名新兵,平均每天补充1个加强排。
补入新兵的总人数,是这个步兵连编制人数的10倍。
到阿赫罗梅耶夫由下士升任连长的时候,只剩下40余人的这个步兵连里,竟然没有活下来一名军官,除阿赫罗梅耶夫下士外,其余士兵全都是列兵军衔。



阿赫罗梅耶夫元帅晚年在回忆录中写道:

“在我的家乡坦波夫省托尔别耶沃区,和我一起参加红军的近千名年轻人,战后只有我和另外一个人活了下来……”

如果时光能够倒转,让人们能够重返1941年的东线苏德战场,而你我如果能够在斯摩棱斯克郊外的战壕里活上3天……
3天不死,你我便是传奇!
而大部分新兵在第涅伯河河畔的战壕里,如若能够撑过24小时不死,就已经创造出了一个奇迹!
苏联军民在整个二战的东线战场上伤亡超过5000万,其中死亡2800万人。而当时的苏联总人口是1.94亿,苏德战场几乎打光了苏联1/4的人口。
列宁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莫斯科战役、库尔斯克会战,在这几场具有代表性的战役中,苏德双方的损失合计都超过了百万。
与此相比,西线盟军在欧洲大陆上一场战役如果损失几万十几万人,那仅仅只能叫作遭受过一些“小小挫折”。



阿赫罗梅耶夫元帅在回忆录中有这么一段话: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民是幸福的人民,但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也始终不会知道战争的残酷与恐怖。
人们可以试想一下,斯大林格勒城下,双方几百万军队的每一名士兵,如果在同一时刻都开了一枪,在那一秒钟内,战场上将会有几百万发子弹呼啸着扑向对方阵营,钻进士兵们的身体,吞噬着士兵们的生命。
这是一件多么残酷而恐怖的事情啊!”

AK47突击步枪的设计师,枪王卡拉什尼科夫在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时,作为前线部队的一名坦克车长参加了战斗。



1941年10月,卡拉什尼科夫指挥的那辆T34坦克在战斗中被德军击毁,身负重伤的卡拉什尼科夫被战友拖出坦克拽进一处堆满尸体的掩体后即昏死过去。
此时的苏军防线已经全面崩溃,左臂、左胸及头部严重受伤的卡拉什尼科夫整整昏迷了一天后才苏醒过来,无法动弹的他只能呆在尸堆里等死。
2003年,卡拉什尼科夫与法国女作家若丽舍合作写成回忆录《我的枪中人生》,卡拉什尼科夫在回忆录中写道:

“整条防线上的部队都在溃退,没有人会顾及到一名伤员的死活。如果你受不了伤痛的折磨,只要你开口,任何一名路过的战友都愿意为你补上一枪,让你早些脱离战争的痛苦。”

这就是战争的残酷!
幸亏卡拉什尼科夫当时没有提出这个要求,这才有了后来的枪王和他的AK47突击步枪。



卡拉什尼科夫和另外12名伤员由一名肩部受伤的中尉带领,找到了一辆废弃的卡车。幸运的是,这辆卡车竟然还能够打着火。不幸的是,当一行14人将卡车开到一处村庄附近时,汽油终于耗尽了。
于是,中尉带着卡拉什尼科夫和另一名伤员悄悄潜入村内打探消息,就在他们离开卡车十几分钟后,听到身后传来了一阵短促的枪声。
卡拉什尼科夫一行3人唯一的武器是中尉手中的一支手枪,无法与德军作战,只好在村中的一处沟渠中躲藏起来。
半小时后,令卡拉什尼科夫终生难忘的一幕发生了……
几十名身着“SS”作战服的党卫军官兵押着卡车上俘获的11名苏军伤员进到了村里,几名不能行走的伤员被党卫军士兵拽着一支脚腕就这么被拖到了村内的一块空地上。
一番搜查后,德军又从村内找到了早前躲藏在这里6名苏军士兵。
党卫军命令这17名苏军官兵面对一堵墙壁跪成一排,然后从身后向他们开枪,17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在一阵枪声之后消失在了这个世界。



卡拉什尼科夫谈及此情此景,在回忆录中讲道:

“西方人讲述柏林战役时大肆抨击苏军攻入柏林后对市民犯下的种种“罪行”,但西方人可曾想过,整个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德军对苏联人民犯下的累累暴行。
苏联军民超过5000万人口的伤亡数字,意味着苏联的家家户户都对德军有着血海深仇。战争是残酷的,能让柔软的心变成石头,更能让善良的人变成恶魔。
唯愿世界和平,人类再无如此悲剧!”

战争之所以残酷,在于战争能够很轻易地泯灭了人类的良知和人性。



譬如参加过法国战役的“党卫军第一元首警卫旗队”第11连连长约阿希姆·派克上尉,在法国战场上因为未曾遭遇过顽强抵抗,所以该部在法国期间从未发生过虐杀战俘和平民的情况。
但是,当该部调到东线战场后,情况则变成了另外一番景象。
当约阿希姆·派克上尉升任武装党卫军装甲步兵师第2装甲掷弹兵团第3营营长后,在哈尔科夫战役中面对苏军顽强抵抗时遭受重大伤亡,以致约阿希姆·派克命令部下对苏军一所野战医院实施报复性屠杀,将数百名苏军伤员及医护人员全部枪杀。
由于约阿希姆·派普的第3营在所有的战斗中几乎都是冲锋在前,撤退断后,遭受的伤亡较大,从而助长了这支部队更为野蛮暴虐的杀戮!
苏德战争中,约阿希姆·派普少校指挥的第3营,是一支十恶不赦的野兽部队,有着“纵火犯”的恶名。
因为不断受到苏联游击队的袭扰,约阿希姆·派普的部队途经苏联村庄时逢屋必焚,不留片瓦。所到之处寸草不生,不闻鸡鸣没有犬吠。
“约阿希姆·派普营”的恶行甚至报送到了苏联最高统帅部的办公桌上,并传达到了苏军的每一支部队,每一名红军指战员的耳中。
所以,在东线战场上,苏联军队几乎从不接受德国党卫军投降。



至1942年末,苏德战场形势逐渐逆转,由于德军在东线战场上的兵员损失巨大,除了德国国防军和先期就已经投入战场的几个党卫军装甲师外,陆续又有十余个新建的党卫军装甲掷弹兵师、武装掷弹兵师投入了战场。
而在战场上被苏军俘获的党卫军,其待遇却与被俘的国防军截然不同。
由于党卫军部队屠杀苏联战俘、平民的恶行昭著,苏联军队即便付出更大的代价也要将其歼灭,根本不接受党卫军投降。即使被俘的党卫军官兵,也根本无法享受到战俘待遇,不少人都被苏军当场处决。
但是,仅仅用“残酷”二字来形容二战东线战场的惨烈,仍然显得词不达意,言犹未尽。用“惨绝人寰”这四个字,更能恰入其分地将这座人间炼狱当年的场景实事求是的,客观的展现出来。
1942年7月,当势如破竹的德军钢铁洪流攻至斯大林格勒城下,兵锋直指克里姆林宫的塔尖时,苏军官兵已退无可退了……



7月28日,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发布了苏军二战史上最最著名的《第227号命令》——

“凡是不服从命令而离开战斗岗位或者撤退的军人都将被处决!”

“不许后退一步!”,成为苏军政委和督战的契卡军官们标志性的语言!
前苏联元帅,时为中将的崔可夫担负顿河和伏尔加河防御阻击任务的苏军预备队第1集团军(后改称第64集团军)的指挥官,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制造坦克的拖拉机厂就在斯大林格勒近郊,距离前线就几十公里。一辆辆坦克从生产线上开下来,工人们便马上加注油料,配置弹药,然后由早已守候在工厂里的军人们开上前线。
战况紧急时,这些坦克甚至由工厂的工人们直接开上战场参加战斗。”

可以俯视整个斯大林格勒和伏尔加河流域的马马耶夫岗高地,位置十分重要。控制住马马耶夫岗就能控制住斯大林格勒的命脉——伏尔加河运输线。



崔可夫元帅在回忆录中较为详细地讲述了发生在马马耶夫岗高地的战斗:

“马马耶夫岗高地的背后是火车站,这是苏军所有投入战场的部队军列的终点站,也是马马耶夫岗高地争夺战的核心战场,仅仅一周内就易手12次。
德军往往刚刚占领火车站还来不及炸毁铁轨,苏军驰援前线的军列就到了。有些车皮甚至还来不及打开车厢门,就被德军的“88炮”炸毁,几百上千名红军官兵一枪未放,就被炸死烧死在车厢之中。
1942年11月10日上午9时,苏军近卫步兵138师118团1600余人到达马马耶夫岗火车站,随后投入了马马耶夫岗高地争夺战,战至11月11日下午,118团1600余人没有一个人活下来。
但是,118团在两天一夜的战斗中保住了马马耶夫岗火车站的铁路设施未被德军炸毁,使得后续苏军军列得以顺利到达,重新夺回了马马耶夫岗高地。
没有人能够完整地讲述马马耶夫岗火车站的历次争夺战,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全程参加了马马耶夫岗火车站历次争夺战还最终活了下来。
战况最激烈的时候,每天4趟军列进站,每趟5000人,历经一天战斗后只有不到50人能够存活下来。打光一个师,有时甚至不用一个小时。”



下面,让我们再从德军的视角,重新审视这场战争。
东线战场上,德军著名的王牌狙击手,创下狙毙苏军257人纪录的第3山地师第144步兵团2营赛普·艾勒伯格下士在回忆录《东线狙击手》中这样写道:

“1942年的一个冬夜,一位刚从柏林陆军狙击学校毕业分配到营里的少尉,说要单独出去“打猎”。
我们都知道,也都习惯了,但凡从国内刚刚来到东线战场的年轻军官大多都急于表现自己,期望尽早拿出些战果,为自己的军官制服空落落的胸前挂上一枚勋章。
然而,这名少尉当晚离开后却再也没有回来。
一周后,我们在一片林子里终于找到了这名少尉。当士兵们把他的尸体从雪地里刨出来的时候,场面惨不忍睹。




整个人没有一寸完好的皮肤,身体发紫肿胀得可怕,生前受尽了虐待。少尉的尸体上没有弹孔,明显是被俘后遭到虐杀,他的下体被割掉,塞进了自己的嘴里。
战场上的狙击手是令双方士兵都极为厌恶的人,其死亡只有两种方式:其一,被对方的狙击手一枪爆头。其二,被对方俘虏后,遭到虐杀。
我们营也曾经提前在苏军狙击手习惯出没的区域设伏,俘获过几名苏军狙击手。他们明知必死,眼神里却透露出对生命的渴望。
士兵们用刺刀将他们的指甲一片一片地剜了下来,再将其血淋淋的手指一根一根地剁掉。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名被木锯活生生锯掉了一条小腿的苏军狙击手痛得在雪地里打滚哀嚎,直到我们的一名长官实在听不下去了,用鲁格手枪在他脑袋上补了一枪,“仁慈”地帮其解脱了痛苦。
战争改变了我们!
战前,我们是学生,是农夫,是商贩,是工人,都是平凡的普通人。
但战争让我们变成了魔鬼,我们都是地狱里面才能培养出来的魔鬼,当然,苏军也是!”



在东线战场上,最为恐怖的还是双方都拒绝对方死硬分子的投降,苏军不接受德国武装党卫军部队的投降,而德军则不接受苏联军队中政工人员的投降。
而即使接受了投降,但双方大量的战俘都没有机会能够活着走出战俘营,这就导致了苏德双方军队在战俘问题上都如出一辙,对于对方战俘极尽虐待,毫无人道。
因此到了二战后期,柏林被苏军包围的时候,德军残部几乎都是疯狂向西突围,只为了可以在美英盟军手里获得一个投降的机会,不致落入苏军手中遭到虐杀。
前文提到的“党卫军第一元首警卫旗队”装甲步兵师第2装甲掷弹兵团第3营营长约阿希姆·派克少校,1943年7月在库尔斯克会战后被晋升为中校,成为了武装党卫军中最年轻的团长,时年28岁。
战后,“SS组织”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为犯罪组织,法庭不承认德国武装党卫军官兵的军人身份。因此,被俘的党卫军官兵均未获得日内瓦公约中规定的战俘待遇。
1946年4月,约阿西姆·派普在达豪被判处死刑(后改为终身监禁)。



法庭上,约阿西姆·派普在最后陈述中讲道:

“在我家乡的屠宰场,60秒宰杀一头牛,而斯大林格勒战役,9秒就死亡一个人。是战争泯灭了我们的人性,愿后世记住这场屠杀,珍爱和平,永远告别战争。”

战后,苏联政府曾经做过一个统计,1920年至1923年出生的苏联男性在卫国战争中牺牲了三分之一,特别是1923年出生的死得最多。
1923年出生的苏联男性,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刚好18岁,作为新兵的他们就这样从孩子摇身一变成为战士。在这个群体中,只有10%的人们完好地活到战争结束,余者非死即残。
而德国人同样也做过一个统计,二战爆发前德国的总人口为7800万,二战结束时,德国的总人口约为6500万。
自1939年6月1日到1945年4月30日,德国国防军和武装党卫军,一共动员征召了1789万人入伍。
而在战争结束前夕的1945年5月1日,德国军队总计只剩下了759万人,同样打光了几乎整整一代德国人。
本文资料引自——
前苏联总参谋长阿赫罗梅耶夫著《阿赫罗梅耶夫回忆录》
前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崔可夫著《第三帝国的末日》
枪王卡拉什尼科夫著《我的枪中人生》
前德军下士赛普·艾勒伯格著《东线狙击手》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徐焰著《铁血苏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2-24 04:21 , Processed in 0.96936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