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据媒体版面最多的家,大多是有着宽阔的面积、昂贵的家具、一切都装扮的那么精致小资。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很多人相信了这就是“好”的生活,“家”就应该这样。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购买XXX同款,家居用品也好、衣服也好,仿佛用了XXX同款,就能变成XXX。 于是,大家的住家慢慢的越来越相似。 只模仿别人,那毫无意义。
「“圈外”编辑 」
日本的编辑都筑响一,1956年出生在东京,20岁起开始当记者,做了一辈子的自由职业者。对他来说,做记者完全是误打误撞。 20岁左右时,喜欢滑板的他,看到《Popeye》刊出的美国滑板报道,于是寄去了 一张明信片,询问滑板在哪能买到。 这一张明信片,开启了都筑响一与编辑部的往来。
接下来的暑假,他开始了在编辑部打工,成为所谓的自由撰稿人,一做就是四十年。 他自称为“圈外编辑”,不属于正职,不领月薪,写一张稿纸领一张稿纸的钱。因为他认为,“比起每月的薪水入账,每天的内心悸动才是更重要的。”
都筑响一在他租住的公寓里 在工作期间,他确认了自己真正想报道的事情:不刻意的真实事物。“有些日常生活里的东西每个人都司空见惯,有时候甚至故意避而不谈,但我觉得这才是最真实的生活,值得我们好好挖掘,不应该就这样被无视掉。” 当时的日本其实和现在的中国很多相似之处:高房价、蜗居,断舍离。他记录下了最真实的生活。
「100户东京蜗居」
人周遭的物品极可能反映他的生活方式。 可20多年前,日本的杂志看来看去,都是Le Corbusier 、 Lloyd Wright之类的建筑大师 ,还有超高级的家具。 当时,纽约的一家出版社聘请他来寻找有日本风格的房子,找的过程十分辛苦。 在这期间,他开始思考:为什么做起来会困难重重?没有大富大贵的朋友是一个原因,不过事实会不会是:家里布置得这么帅气的人,比我们想象的要少许多?
那么大多数人过的非例外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他回想起来往的日本年轻人,以他们为例:那就是居住空间狭窄,但还是过的很开心的生活风格。
不以狭窄为苦,不会为了住进宽敞房间而逼自己做不想做的工作。 在这时,都筑响一有了强烈的念头:做一本书介绍真正的日本风格。 然而,出版社一家一家的拒绝了他,理由是,只拍那些狭窄的房间是想怎样?太坏心了吧。
曾一度他想要放弃,可是最后还是冲到数码商店,买了一台“外行人也能用的大型数码相机组”,当时还是胶片时代,他请摄影师朋友叫他如何装底片,然后就四处开拍。 没有闪光灯,就在昏暗的环境下,等待30秒的曝光时间。实在太昏暗,就在曝光过程中默数5-10秒,然后挥动手上的灯,借此补光。
音乐评论家的家兼工作室,25年前和25年后一样乱,都是他搜集的CD。“拥有一个整洁的家并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音乐才是。所以我认为如果你真的喜欢热爱一样东西,你并不需要去改变。” 这些公寓狭窄,甚至凌乱,没有丝毫刻意设计。在日本,大多数人都住在这样的公寓里,生活里有那么多精致的室内杂志,但没有人照那样生活。
他不断接案写稿,拿到钱就去买底片。就这样拍了三年,累积了将近一百个房间的照片后。出版的这本书就是《日常东京 Tokyo Style》。
“这是我在东京找到的最小的房间,在新宿中部,东京非常市中心的地方。这个房间只能容下三个榻榻米,住在里面的是一个年轻男孩,他是一名DJ,也是朋克摇滚音乐人。这个房间非常便宜,大概是1000日元一个月。但没有浴室,他每天都要去公共浴室。”
这是在东京市中心的只有三个榻榻米的房间,没有任何家具,只有床垫和壁橱。那时候大概是1990年,这就是当时东京年轻人典型的生活环境。人们听音乐的主要渠道是磁带,别忘了那是前互联网时代,在当时的日本包括其他地方还没有数字音乐。 当时日本风行的连续剧里出现的东京年轻人的房间,都是铺木地板的套房,有着大型电视机。
而都筑响一给了东京周边地区年轻人来此拼搏的信心。书面世后,读者回信非一般多,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东京原来是这样的地方啊,我安心了。
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小了,我只能从窗外拍摄照片。里面是他的DJ台和厨房,再没有其他的了。 我在这些20多年前的东京年轻人家中看到了和现在北上广年轻人一样的东西:用较少的钱,在市中心租住一个小房间。因为在这个房间附近,有他最爱的club、live house、咖啡店。所以他宁愿住小房间,也不想搬去郊区。 25年前,都筑响一拍摄了一位在时装店工作的男孩房间。“他希望房间里的一切都是干净整洁的。”
大概五六年前,都筑响一收到则讯息,来自一个他完全不认识的女孩。“短信中说,她经常看我的书,发现自己的公寓似乎出现在了我的书上。现在她就快要搬出去了。”都筑响一很惊讶,就去看了看。 一个是25年前,一个是5年前,同一间房间,只是房间的主人变了,不同的人住在里面:
人们总是在意建筑、设计、家具等等,但其实房间只是一个盒子,它随着居住的人改变而改变。如果主人很干净,房间就会很整洁。如果主人有收藏的癖好,那么房间就会变成另外的样子。 “我们总是在谈论设计,但房间里体现的个性才是更重要的,这是那个女孩教我的东西。”
其实到现在,60几岁的他还在各地奔波,只为记录最真实生活。几年前,他还拍摄了一组照片叫Shanghai Style。
这是我的一对好朋友,一个日本女孩和一个中国男孩。他们不想住在现代的公寓,而是选择了一个传统的房间。也许不太方便,但是更有生活气息,所以他们住在一个这样的上海老式公寓里。
「邻近的现实是很有趣的」
《日常东京》是他的第一本书,之后他出于同样的初衷,记录了更多事物。
1993年,他买了一辆“坚固国产车中最便宜的”二手车,开始了九州、东北地区等地的“游移”。 2000年,都筑响一推出摄影集 —— 《珍奇日本纪行》,里面介绍的地点有1000个以上,从设计到编辑都出自他一人之手。
书名中有“珍奇日本纪行”几个字,因此有人认为它是珍奇景点搜集,但其实,这本书呈现的是日常风景,只报道随处可见的事物、随随便便都去的地方。 最开始,他通过询问当地人来获取地点信息,可过程中发现,当地人往往并不在意周边有什么,因为过于习以为常。于是他自己开着小摩托,游移在四处。
在他眼里,【Roadside】一词指的是数量繁多、大家不屑一顾,但只要好好去看就会感受到浓厚趣味性的事物。 1997年,都筑响一拍的《珍奇日本纪行》(Roadside Japan)获得日本最重要的摄影奖“木村伊兵卫奖”,这是他们首次把奖项颁给一个非专业的摄影师。
他十多年前在《东京鱿鱼俱乐部 如何在地球上迷失》一书中写到的几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在不怎么出名、看起来不怎么好玩的地方,努力找出有意思的事情、尽可能享受那里的生活。在不怎么样的平凡人生中,努力找出快乐而活下去。我相信,这两者的态度之间,几乎没有区别。”
「28家成人旅馆」
日本有温泉旅馆、昂贵的国际酒店,可日本人也许一生中不会去酒店,但一定去过一晚成人旅馆。 这是只有日本才有的旅馆。
这个圆的床,按下按钮它就会旋转,不过它转得没有看起来这么快,大概一分钟转一圈,你和你的伴侣一起在床上。当床旋转的时候,那种感觉并不是特别好,甚至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但因为墙和天花板都是镜子,转起来似乎像在万花筒里。 在日本,成人旅馆的数量远超过普通酒店。但你却很少能看到关于它的宣传报道。 没有人从一个积极的角度、设计的角度看待成人旅馆。 所以都筑响一决定做这件事,去拍摄成人旅馆的室内设计。
“在日本,大家都在使用这样的地方,但是从来没有讨论过,就像我们不去谈论那些狭小的房间。这就是媒体试图营造的梦幻,与我们真实的生活之间的差异。”
2000年开始的一年多时间里 ,他跑了关东、关西总共28家情人旅馆,拍了73个各具特色的房间,最终呈现了“昭和时代的日本情色传统”。 2016年他回访时发现,大概只有三、四家还在营业。
都筑响一住的房子是租的。“我对买房没有太大兴趣。因为我比较喜欢到处旅行,大部分时候都是在旅馆里歇脚。” 他拍过这么多人的家,发现真正快乐的人都有着内心的“至爱”,可能是音乐、可能是衣服、可能是玩偶。“如果你不想努力工作,那就不要努力工作,重要的是从你喜欢的事情中找到快乐”。 说实在的,很少中国人能做到这点,我们关心的更多的是“别人眼中的我”。 但其实,每个人本身就是一种最特别的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