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37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元宵佳节话元宵——论一颗汤圆的进化史

[复制链接]

2435

主题

2631

帖子

906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0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8 00:5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起正月十五来,它的名儿可真是不少:“三元”节里,正月十五打头,叫“上元节”;老北京的土话叫它“灯节儿”——“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吉庆;再有就是“元宵节”了,这名儿流行的大概也最广。

北方管正月十五的应节点心也叫“元宵”。节庆和应节食品重名,这可是件特异的事儿,毕竟很少听见有人管五月节叫“粽子节”,八月节叫“月饼节”什么的。




说起元宵来,我们要从一种叫“䭔(音同“堆”)子”的圆饼说起。

宋 李嵩《观灯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堆至少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北齐书·陆法和传》载:“于是设供养,具大堆薄饼”。因为这种食物受到欢迎,后来又登堂入室,进入宫廷,唐代的时候甚至出现了“皇家烙饼小能手”(《太平广记》载)。

这个时候的大堆薄饼已经进化成为油炸食品——

在宋代,大堆薄饼成了元宵节的节令点心,大概因为它圆圆的很像月亮。北宋人陶谷《清异录》叫它“上元油堆”,浪漫主义的北宋人民又将之称为“油画明珠”,还在上元节把它打扮的相当的漂亮。

明 佚名《上元灯彩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就像现在的“甜咸之争”一样,宋代的元宵在“进化”里产生了“炸煮之争”。

周密《武林纪事》载,元宵节街市上最受欢迎点心中有乳糖圆子和堆【饣白】(古代汉字,后作“拍”,堆拍是一种点心)。诗人范成大说“堆拍,吴中谓之宝糖堆,特为脆美。”

这样看来,堆拍依然可能是煎炸类的黏食,而乳糖圆子已经接近现在水煮的元宵了。

油堆的现在化身,麻团



乳糖丸子的现在化身,元宵



实践表明后来占据了元宵节节令点心主流地位的显然是这个名叫“乳糖圆子”的小朋友,以及它的子子孙孙们,不光节令吃,平日也要当点心吃。

不过“炸煮之争”的输家——䭔也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清嘉录》载,至少在清朝时苏州一代还有居民制作油堆,用来祭祀天地和祖先。

因为这个美好的夜,这种点心得了许多美好的名字。看着碗里圆圆的元宵,天上圆圆的月亮,确实有一种“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的感觉吧。

清 佚名《升平乐事图》册页之一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两代,元宵、汤圆、圆子、汤团等等的名字是并行的,越来越显出鲜明的地域化特色,也越来越重要。

元宵节是明代著名的世情小说《金瓶梅》里许多重要事件的节点,《金瓶梅》里的元宵节是那样花团锦簇,里面有“卖元宵的高堆果馅,粘梅花的齐插枯枝”这样的描写。

这句话证明《金瓶梅》世界里的元宵真的是“元宵”,是果馅与江米摇出来的,而非包出来的汤圆。

摇元宵的笸箩与元宵



清代康熙年间每到正月十五,内廷要制作“八宝元宵”——用杏仁、核桃、榛子、松子佐以蜂蜜、冰糖等,这种元宵只有上了“皇家户口本”的人能吃。《桃花扇》的作者、国子监博士孔尚任只好回家自己仿制,并且写诗“紫云茶社斟甘露,八宝元宵效内做”,吃货的执念真重啊。

如果说在明朝“元宵”已经是“元宵”,那么“汤圆”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清朝。清代的文学家李调元《元宵》诗云:“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尤唤卖汤圆。”

这首诗写的很有画面感,让人仿佛看见风雨夜中冒着微微热气的汤圆锅。

猪油桂花汤圆



汪曾祺先生笔下的汤圆则不只有画面感,《食豆饮水斋闲笔》里说:

“我们家大年初一早起吃汤圆,洗沙是年前就用大量的猪油拌了,每天在饭锅头上蒸一次,沙色紫得发黑,已经吸足了油。我们家的汤圆又很大,我能吃两三个,一咬一嘴油。”

汪曾祺先生是江苏高邮人,那是的道地的江南水乡,汤圆用来庆祝新年。这一种汤圆很大,每个有三、四两,甜馅儿是猪油桂花,咸馅儿是猪肉荠菜,都很好吃,膏腴软糯,却需要些好胃口。




明儿就是元宵佳节,在知道了有关元宵的趣谈之后,望着碗中圆滚滚的白元宵,是不是会更有胃口了呢?特殊时期特殊对待,哪怕无法出门去庙会逛一逛,品着口中香糯的糯米团子,想必也会有一丝甜滋滋的味道吧。

作者:行旅的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1-17 07:07 , Processed in 0.41492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