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36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土不服:那些无法在东亚大陆推广的实战利器

[复制链接]

1862

主题

2136

帖子

756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13 23:46: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通常来说,水土不服大都被用于形容某些生物与新环境之间的天然矛盾。但该原理同样能被用来解释技术推广与社会结构。尤其是在非全球化属性占优的古代,某些能被广泛普及的武器,很可能在特定区域无法大量铺开。

这种情况又在东亚地区特别明显。由蒙古高原、西域沙漠和青藏高原构成的天然屏障,塑造了相当特殊的古代社会。也衍生出许多在域外世界所不会有的军事技术现象。

锁子甲

中欧的凯尔特人首先大量使用锁子甲



已知最早的锁子甲,出现在欧洲中部的古凯特人聚居区。公元前3世纪,随着部落民的南下浪潮,开始为惨遭入侵的希腊罗马世界所注意。此后,原先以各式亚麻甲居多的后者,就主动捡起了蛮族馈赠。接着依靠武力优势,将锁子甲传播到北非与黎凡特地区。

罗马军团将锁子甲传遍整个地中海世界



在亚洲,锁子甲与传统的鳞片甲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无疑更加轻便,却也容易看似是重点防御能力不足。后者尽管笨重,却始终为居于社会顶层的军事精英所喜爱。但当掌握熟练技巧的工匠群体迁徙,锁子甲的优势还是很快得到肯定。例如到公元3世纪,萨珊波斯的具装骑士就开始大量采纳,作为传统鳞甲的结合部件。这样既保证了次要位置防护,也降低了整体重量负担。当萨珊军队不断向着中亚和北印度推进,那些同样古老的鳞甲使用者也纷纷开始跟进。

萨珊波斯取代帕提亚 也促成锁子甲在东方传播



最迟到公元4世纪,早期锁子甲开始从北方十六国区域进入东亚。但因缺乏足够熟悉的本土工匠群体,便难以迅速在战场各头扎根。加上少量采购者可以通过贸易直接获取,也就不会在意培养本国山寨。至于遵循传统的下层,也因缺乏购买力而难以直接接触。于是到公元8世纪的唐朝,锁子甲依然只是突厥等外番进贡的高档礼品。后世的南北两宋则因缺乏这类护具,只能不断将加重士卒的个人负重,造成战斗持久力和机动水平的不断下降。

蒙古西征又将熟练的锁子甲工匠带回东亚



不过,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锁子甲技术开始在远东有了固定产出。就连原本没有使用的半岛和日本,也在接触后有了数量不一的使用率。当然,相比大部分拘泥于传统的无购买力人群,锁子甲依然是他们用不起而摸不到的洋技术。因此,明朝宫廷近卫军的此类护具,就依然首选靠西域的回回进贡获取。取而代之的清朝,不仅有着类似格局,也因火器技术的飞速前进而不再那么依仗盔甲。因此,锁子甲在东亚就永远成为了一个不能大规模推广的经典装备。

明朝无力推广锁子甲 只能给少数人使用



配重投石机

配重投石机是攻城武器的巨大进步



公元10世纪末期,最初的配重投石机在拜占庭帝国境内出现。虽然此时的东罗马已经只能吃先人遗产度日,却总能在衰退中爆发出闪光点。配重投石机的横空出世,就让传统的人力投石机显得原始落后。

此前的拜占庭 早已掌握人力密集型手拉投石机



虽然来自东方的人力投石机,并不在射程方面优于更早的希腊罗马式弩炮,却大大降低了工兵所需的技术难度与科目种类。等于是用人力密集型手段,回避了某些技术落差。于是,拜占庭方面也迅速跟进,弥补工匠阶层衰败所引起的军事技术退步。但通过对杠杆原理的更深刻理解,晚期希腊工匠还是能以机械力取代上限不高的人力。从而使投石机的射程、载弹量和发射速率都大幅提升,超过了以往的所有工程机械。更让许多基于旧数据设计的坚固城防,因进攻方革新而变得不若以往。

技术基础不弱的穆斯林世界 很快就学会了相关技巧



很快,技术水平相当的西欧与穆斯林世界就同样学会了配重投石机。以至于世界很多地方的城市攻防战,都显得比过去更为激烈和迅速。当蒙古远征军的铁蹄踏入西亚,就将大量掌握专业技能的工匠带到东方。其中,来自波斯的砲兵就向其提供了配重投石机技术,并于13世纪后期抵达远东。通过摧毁襄阳城头的箭楼,让坚守多年的驻军失去了顽抗意志。虽然南宋方面也很快摸索出相关原理,却因为技术层面的各类差距而不能完全复制。仅能制造一些小型样式,装在船上凑合使用。对面的蒙元军队,却能一次次利用射程和威力优势展开不对称轰击。

配重投石机让蒙古拥有南宋所不具备的远程打击能力



最终,14世纪末的明军通过俘虏蒙古色目匠人,终于可以赶制自己的配重投石机。但当苏州和大都等重点城市陷落后,这个掌握高科技的群体便不再受到青睐。由于尖端技术从未远离过特定人士之手,所以让明朝很快就自动丧失了造砲手法。哪怕前线部队经常需要望着对方城楼哀叹,也无法以重赏临时工的方式完成手艺复兴。一直到更加好用的西洋火炮技术传入,这种缺乏远程攻坚利器的窘迫才稍有缓解。

明朝以最快速度忘却了配重投石机技术



蜈蚣船

蜈蚣船就是对欧式桨帆战舰的形象描述



公元16世纪初,来自西洋的蜈蚣船首次为东亚所获悉。尽管只是古老的桨帆战舰传统,而且是级别最低的福斯塔船,但依然给明朝水师以巨大震撼。因为这种只装有小口径火炮的辅助舰船,竟然能从几十艘敌船的围攻中脱逃而去。

蜈蚣船其实仅相当于欧洲标准的快艇



当时的大部分明军战舰也普遍装备划桨,可以在风力不足或紧急作战时,提供必要的基础性动能。但百吨大船的划桨数量,都不如欧式快艇的装配标准,以至于机动力会完全落入下风。形象生动的蜈蚣船名称也来源于此。但小小的福斯塔船毕竟不存在技术落差,得以能让明军根据对方的弃船残骸进行复刻。当2艘本土打造的桨帆船完成测试,其基本性能也大体为明朝官方所了解。但又很快以耗费木料太多为借口,直接选择弃之不用。

明朝的常备战舰 其实也离不开划桨动力



事实上,此类装备大量划桨的小艇,完全符合在沿海区域的巡逻或 作战需要。许多欧洲国家的海军,一直将类似装备沿用到18世纪。但明朝自身的许多固有特征,却让如此普世的军备无法得到普及。例如材料多寡,就让惯于偷工减料吃回扣的官府觉得太不划算。与其将有限的拨款用于几艘小艇,还不如要更多投入建造体积更大的船舶。其中的利益输送关系,无疑比不定期的现实需求更为紧迫。

欧式桨帆船需要专业的熟练划桨手



此外,欧式桨帆战舰的日常运营,离不开专业的划桨手团队。即便是用单人桨的福斯塔船,也需要配备足够的人员和训练。负责指挥的领头人,更是需要一定的实践和经验积累。这些软实力要求,恰恰是明朝当局所无法满足的。相比之下,用最少的人手操作慢速帆船,更加符合精兵简政需求。专业人员的近乎为零,也直接限制了大部分新式技术的迅速上手。直到后来的清朝时期,两广海岸才开始少许出现功能类似的快蟹桨帆船。其造型也完全受到欧式船舶影响。

清朝时出现的快蟹巡逻船



总结

汗血马终究因财力不济而泯灭于众生



当然,并非所有的高新技术,都不会在东亚的新环境中适应下来。仅以古代军队都非常倚重的骑兵来说,西汉获得汗血宝马与南北朝时流行的具装马甲,就在后来被保留了很长时间。但它们也都属于脱离本土技术和社会背景的舶来品,很容易因某些变动而迅速沦为无本之末。

全套马甲最终难逃提前退场厄运



因此,汉武帝不惜耗费大量民力换来的西域种马,最终在东汉时期就已泯灭不见。数代北朝武士都不能放弃的具装传统,也因为唐宋之变而迅速陨落。这倒不是说当局忽视此类技能,而是完全可以用下一波技术引进加以覆盖。

新来的回鹘 完美取代已不存在的北朝重骑兵



于是,后人只要看书细心,就不难从三国军阀的骑兵中找到匈奴与乌丸。更可以在唐朝中后期的军队序列中,发现人马具装的回鹘和沙陀。许多急功近利的快捷手段,都让发展本土产业变得不再重要。

这些陈旧的例子或许看似十分遥远。但一个从两汉延续到明清的格局脉络,究竟会对后世产生多大影响?恐怕是超过了大部分人的预料与想象。因为技术层面的水土不服,真的可以从社会结构中找寻答案。至于附着在基础因素之上的文化审美,反而只是起安慰剂作用的毒鸡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1-17 16:25 , Processed in 0.22375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