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29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可夫版的巴巴罗萨行动,铁钳闪电揍趴巴甫洛夫,41年苏军大演习

[复制链接]

1823

主题

43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4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13:37: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朱可夫修订出版的各版回忆录,自传和文章中,都曾经多次提到了41年的苏军军事演习。在这场演习中朱可夫发现了巴甫洛夫的许多缺陷,并试图教导他如何改善纠正错误,然而巴甫洛夫刚愎自用的性格却使得这场演习成为了埋葬他的第一铲土。

一、苏军大将VS苏军大将
朱可夫元帅曾经多次准确的预言了德军的进攻计划,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1941年的演习中,朱可夫完美的表演了德军的巴巴罗萨行动是如何部署和实施,并打爆了那个倒霉的苦主执掌西部特别军区的巴甫洛夫大将。那么就让我们用几分钟时间来讲一讲朱可夫,这位苏联首屈一指的战略大师的在41年演习中的故事。


1940年6月,在铁木辛哥元帅大力支持下,朱可夫被任命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朱可夫作为苏军最善于整编和实施大规模组织协调的将领,不但要基辅军区军事战备整编工作,还要主抓针对德国和罗马尼亚以及匈牙利的防御和情报侦察工作。


而苏军占领比萨拉比亚的军事行动正是朱可夫大将亲自指挥的,这是朱可夫以图哈切夫斯基的战术理论结合获取的德国作战情报,第一次尝试实施空地一体化的钳形攻势。苏军在拥有良好军事情报支持的情况下,空降兵和机械化军的突击迅速击溃了罗马尼亚军军的防御,并将尚未来完成向后方转移的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军群剩余部队团团包围。据说也正是这次战役,使得希特勒又多花了2个月时间来重新评估苏军的作战能力,间接推迟了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计划的时间。


1940年11月17日,苏军总参谋部下发了要求西部各军区司令研究向纳粹进攻,或者防御纳粹进攻的课题。而朱可夫超额完成了课题任务,他把从摩尔曼斯克到黑海全线的攻防局势研究了一个遍。紧跟着苏军总参谋部在12月份召开会议,计划在41年实施一次演习,检验各军区司令的作战指挥能力。

演习在1941年1月2日正式召开,根据规则,比赛将分为两场,在第一次模拟战斗结束以后攻防双方将会换位进行第二次演习,以此来判断谁的表现更加出色。而朱可夫则在演习中扮演德军中央军群司令的角色,他的对手是他在军校里的同学,苏军装甲力量的主要建设者之一的巴甫洛夫大将。

二、铁钳闪电暴打巴甫洛夫
1941年1月2日上午,演习在苏军总参谋部正式开始,裁判团以铁木辛哥元帅为首,由12位苏军高级指战员组成,而斯大林和马林科夫等人则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


整场战斗是在地图上进行的,交战双方将模拟为期数天的攻防作战,直到其中一方彻底失败。朱可夫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这场比赛:“事实证明,它自许多方面都和1941年6月2日德国法西斯发动的进攻行动非常类似。”

根据朱可夫的回忆录所述,剧本的背景设定是他所扮演的德军中央军群司令在柏林的一所密室里会见了希特勒和其他几位陆军将帅,然后希特勒下令执行进攻计划。朱可夫负责指挥虚构的德军中央军群,突破苏联西部军区并消灭苏军在白俄罗斯的有生力量,为战争打开局面。


胜负判断标准为如果巴斯夫洛夫的部队被全歼,或者巴甫洛夫被赶出白俄罗斯,那么就是朱可夫胜利。如果朱可夫未能在规定时间内达成作战目标,或者被巴甫洛夫赶回出发地,则巴甫洛夫胜利。
演习开始前双方各自有3个小时的时间开一次秘密会议,制定详细的进攻和防御计划。朱可夫和他的幕僚团总计有21位将军,其中包括基尔伯诺斯将军,普尔卡耶夫将军,特罗琴科将军和克兹洛夫将军,他们在各自的职能上他们要尽可能的模仿德军。而巴甫洛夫和他的幕僚团一共有28名将军,其中包括克里莫夫斯基将军,阿帕纳申科将军,科涅夫将军和两名姓库茨涅佐夫的陆军将军,他们只要按照苏军的模式和自己的策略来作战就可以。


朱可夫在40年执掌基辅军区时对巴甫洛夫的部署有一定的了解,他知道巴甫洛夫在去年下半年根据法国战役的情报,一直在研究所谓的局部战区坦克旅对坦克旅的战术。于是朱可夫结合获取的纳粹德国军事情报,揣摩了德军可能的进攻部署。

朱可夫在模拟中将装甲部队分为南北两个主要突击集群,北部装甲突击集群从比亚维斯托克向哥罗德诺方向发起进攻,而南部装甲突击集群从布列斯特南部与大湿地之间发动进攻。在装甲集群发动进攻的同时,朱可夫的航空兵干掉了巴甫洛夫位于前线的大部分机场。两个装甲集群突破苏军防御后分出部分兵力包抄苏军边防部队的后方,其余主要力量向明斯克东部地区进攻,朱可夫打算复刻德军在波兰战役中的胜利,将白俄罗斯苏军主力一举包围。


巴甫洛夫试图拦截朱可夫在哥罗德诺和布列斯特方向上的攻击,最初的反击确实一度阻滞了“德军”装甲集群的攻击,但也仅仅只是阻滞了一会,“苏军”的机械化军很快就被“德军”的航空兵摧毁了。而巴甫洛夫此时犯了一个重大错误,他在朱可夫刚刚开始攻击时就把预备队投入到了西部突出部地带,导致梯级防线上兵力稀缺。在机械化军反击失败后,朱可夫的装甲集群一口气突破了苏军的梯级防御阵地并在明斯克完成了合围,完美重现了德军在波兰战役中所使用的战术。


演习结束以后朱可夫指出了巴甫洛夫的机场部署过于靠前,部队过于分散无法,前线部队防守区域太长,后方部队无法及时完成集结,还指出了巴甫洛夫不应该过早的急于反击,应该实施层层阻击拖延阻滞德军的进攻,然后等待德军失去后续冲击力时再发动反击,就算拿明斯克做消耗德军的道具也在所不惜。然而巴甫洛夫不以为然,事实上5个月后德军中央军群还真就是使用了和朱可夫一样的战术,干掉了没有调整过部署的巴甫洛夫。

三、巴甫洛夫的第一铲土
第一次失败的巴甫洛夫非常的愤怒,他信誓旦旦的宣称要在第二轮比试中扳回一局,在第二轮中巴甫洛夫要扮演德军中央军群的司令官,然后干掉朱可夫的“苏军”。巴甫洛夫试图复刻钳形攻势并做了一些细节优化,他打算在大钳形攻势中隐藏数个小钳形攻势,将朱可夫的部队切割成复数的孤立单位,而不是像之前朱可夫那样打出两个超大型包围圈就结束了。


然而对巴甫洛夫来说非常不幸的是,总参谋部在经过了一系列讨论后认为在同一战场上做第二次模拟毫无意义,所以他们临时将场地更改成了基尔伯诺斯的主场—乌克兰,巴甫洛夫将并扮演德军南方军群司令,而朱可夫扮演西南军区司令。

背景同样设定为希特勒召见了扮演德军南方军群司令的巴甫洛夫,然后命令他率领部队从乌克兰西部,经喀尔巴阡山到乌克兰南部地区发动一场浩大攻势,消灭苏军乌克兰方向的有生力量,打破苏军在乌克兰地区的军事平衡。而朱可夫的任务是尽可能的阻挡德军攻势,并设法击溃德军。胜负的判断标准是如果巴甫洛夫占领第聂伯河,并将朱可夫赶到乌克兰东部则为巴甫洛夫胜,如果朱可夫顶住了巴甫洛夫的攻击,并将巴甫洛夫赶回出发地点,则是朱可夫胜。



巴甫洛夫对改换战场的决定非常不满,因为乌克兰方向上虽然喀尔巴阡山对自己的防御有利,但对朱可夫的防御也同样有利,更重要的是由于喀尔巴阡山的限制,巴甫洛夫的装甲集群南北两翼之间的距离会变得非常巨大,这样一来要打出战区级围歼的钳形攻势会变得非常困难。

无奈的巴甫洛夫只能考虑在喀尔巴阡山地区牵制朱可夫,然后在乌克兰西北部的突出部地带和比萨拉比亚地区打两个独立方向上进攻,并设法分割朱可夫的部队,然后等部队汇合到一起再夺取第聂伯河。


模拟演习一开始巴甫洛夫取得了一定的优势,朱可夫部署在边境的力量相对薄弱,除了设定中隐藏的巨大雷场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苏军防御部队无法阻挡巴甫洛夫的进攻。然而朱可夫是为巴甫洛夫精心准备一个陷阱,那就是在日托米尔—文尼察—乌曼—尼古拉耶夫地区的梯级防御阵地。朱可夫从一开始就打算牺牲掉外围阵地阻滞德军的攻势,将主要兵力部署在后方准备随时发动反击。


同时他也没有像巴甫洛夫那样把大部分机场部署在距离边境不到30公里的地方,而是将机场部署在了边境180-260公里远的后方。(实际上基尔波诺斯也尝试过这样部署,但是6月22日,朱可夫与铁木辛哥,马林科夫和瓦图京联名签发的第三号指令直接葬送了基尔波诺斯的努力。)


按照演习时间表计算,巴甫洛夫用了2天时间打穿了朱可夫的所有外围防线,然而在进攻朱可夫为他准备的那条防线时,巴甫洛夫的南方集群已经后继乏力了。朱可夫占据了内线制空权优势,并依托筑垒地带阻滞了巴甫洛夫的进攻,然后从乌克兰南部地区打出了一记漂亮的反击,将巴甫洛夫的南翼直接打崩。因此巴甫洛夫被迫后撤,而朱可夫则发动了不间断的追击,最终一路追出了国境线,巴甫洛夫只能在欢声笑语中打出了GG。


这场演习本来应该得到重视,然而巴甫洛夫却辩解称演习和战争就像一场游戏,今天你赢,明天我赢。斯大林仅仅痛骂巴甫洛夫是输掉演习的笨蛋,然后任命朱可夫担任总参谋长一职,同时指导整个苏联西部的防御工作并帮助巴甫洛夫改善缺陷。

朱可夫为巴甫洛夫所提供的建议就是多挖掘反坦克堑壕和多铺设雷场,但因为过于了解巴甫洛夫这个老同学,所以他没有强制要求巴甫洛夫按照他在演习时的建议进行整改。而巴甫洛夫也自我感觉良好,没有进行过任何反思和学习,为自己挖了一巨大的坑,并最终在明斯克沦陷以后由斯大林为他埋上土。

结语
这场沙盘演习中朱可夫完美的演示了德军如何摧毁西部军区,而5个月后德军的进攻就如同教科书一般,当然44年德军在乌克兰的失败同样如教科书一般。
参考文献:
《胜利的阴影》
《朱可夫元帅的生平:大起与大落》
《1941年的悲剧》
《朱可夫与哈尔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6-2 15:00 , Processed in 0.56070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