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54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些在《动物世界》中陪着我们长大的野生动物还好吗?

[复制链接]

2157

主题

2273

帖子

765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5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1 00:14: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藏羚羊懵懂地看向镜头。摄影/奚志农

我们和野生动物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你还记得第一次看《动物世界》的感觉吗?

那里面的动物,跟动物园中的截然不同。它们在自然界追逐厮杀、弱肉强食,也有抚育后代的脉脉温情。无论如何,这里的动物总是放松的,充满了野性与自然的美。

很多人对真实环境中野生动物的第一印象,都来源于影像。《动物世界》、BBC纪录片、各种百科全书……它们陪着我们长大。


野生动物的存亡取决于什么?

我们都知道的野生动物,不过是冰山一角。

一些明星物种,比如大熊猫,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资金的倾斜 。但是我国地大物博,很多濒危物种根本不为人们熟知。


▲ 大熊猫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图/视觉中国

比如说,我们常见的小浣熊干脆面,上面画着一只“小浣熊”,憨态可掬。然而,这只“小浣熊”在配色和体型上,明明更像小熊猫。相比蜚声海内外的大熊猫,小熊猫是个“小透明”,甚至在大众文化中会与浣熊和貉混淆。

比起爪子脸颊尖尖的浣熊,小熊猫更加圆润可爱。它们全身红褐色,毛色鲜艳发亮,脸圆乎乎的,脸颊上还有白色斑纹。尾巴又长又蓬松,有12条红暗相间的环纹。


▲ 小熊猫的脸圆滚滚的,十分可爱。图为2017年5月13日,杭州,小熊猫在树枝上玩耍。图/视觉中国

更萌的是,它们与同类打架时喜欢站立起来,张开短粗胖的前肢挥舞,虽然这个动作,在人类世界的含义是投降。

小熊猫虽然也叫熊猫,但和大熊猫关系比较远,而跟浣熊比较亲近。不过它们还是有相似之处的,在四川,小熊猫的分布区与大熊猫基本重叠。和大熊猫类似,竹子也是小熊猫的主食。


▲ 小熊猫的生存状况也并不乐观。图为红外相机感应拍摄的野生小熊猫。摄影/李晟 北京大学

由于栖息地退化和盗猎等因素,小熊猫的数量在下降,当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由濒危(EN)下调为易危(VU)时,小熊猫的等级则上升为濒危。

栖息地对野生动物来说极其重要。再拿麋鹿来说,它们本来长在长江中下游的湿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这种“四不像”的动物遭到灭顶之灾。只有少数种群被劫掠到欧洲,生活在庄园和动物园中。


▲ 2017年9月3日,江苏盐城,一群麋鹿在大丰麋鹿国家级保护区内觅食。江苏大丰麋鹿种群总数已超5000头。图/视觉中国

20世纪80年代,我国与英国保护机构合作,将麋鹿重新引入,并在江苏大丰、湖北石首等地野放。

这些区域仍保有它们适宜的栖息地,再加上保护措施得当,如今麋鹿已形成了稳定的野放种群。


▲ 2019年6月24日,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在夕阳下悠闲生活。图/视觉中国

比起麋鹿,扬子鳄就没这么幸运了。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种,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河湖池沼中。

而随着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扬子鳄原有的栖息地不断被开发,它们的数量也经历了锐减,目前野生的扬子鳄已不足200条。


▲ 浙江长兴扬子鳄保护区内,成体母扬子鳄守卫在巢穴旁,等待小扬子鳄自然孵化。图/视觉中国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人工繁育技术突破,扬子鳄的人工种群数量已超过16000只。人们尝试初步野放,倒是成功的,但是适宜扬子鳄生存的栖息地已很少。大量人工繁育的扬子鳄,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

人类对自然世界的影响已如此之大,野生动物未来的生存与灭亡,都取决于我们的选择与行动。


古代人也保护野生动物吗?

有人可能会觉得,古人也在打猎、捕鱼,为什么我们这代人要保护野生动物?

其实,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并非现代才有,中国古代就产生了许多和野生动物保护相契合的思想。爱护生命一向是最广为接受的理念,儒家亚圣孟子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佛教、道教都倡导不杀生,不害生。


▲ 怒江金丝猴。摄影/王斌

这些与我们共享同一片水土的野生动物早已在中华文化中刻下深深的印记:它们在诗词歌赋中被颂咏,从《诗经》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到汉高祖的“鸿鹄高飞,一举千里”,从《水经注》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到辛稼轩的“看天阔鸢飞,静渊鱼跃”。

它们的形象装点着中国人的生活,从幼童穿戴的虎鞋虎帽,恭贺新人喜结连理的鸳鸯锦被,到老人寿宴上的松鹤延年图;它们凝结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中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猛虎、雄鹰,到人格化的狐仙、白蛇,还有那敢踏灵霄的桀骜猴王。


▲ 赤狐跳起来拍打地面,企图把猎物震出来。摄影/双龙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中最高的精神追求之一,中国传统哲学把人伦和天道视为天然统一,通过顺应天道实现人伦。

这种追求反映在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顺从,被孔子奉为行为规范的《礼记》,提出狩猎当顺应自然规律,不宜过度。


▲ 正在喝水的荒漠猫。摄影/尕布藏才郎

历代君王也颁布了不少护生禁猎的诏旨,在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朝代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对自然资源进行管理,对野生动物的管理也包含其中。

春秋战国时期,鲁宣公喜欢游玩,不顾时令,夏天跑去打鱼。大夫里革知道之后,直接割断他的渔网,还跟他苦口婆心地讲了要顺应动物繁殖季节捕猎的道理。


▲ 狼。摄影/ 陈建伟

鲁宣公听后,痛快地承认了错误,并把破网保存起来警醒自己。这说明,早在几千年前,保护动物的观念就已深入人心。

除官方的封禁山泽、法律政令之外,佛道教的庙观山林、民间的风水林,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神山圣湖,在客观上都保存了野生动物重要的栖息地。


▲ 2013年,神山圣湖旁的藏原羚。摄影/程斌

古代朴素的保护思想与现代意义上的野生动物保护理念不可同日而语,历史上的保护措施也远没有形成稳定的体系,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时隐时现;但也可以看出,野生动物保护在我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传统。


我们能为保护野生动物做什么?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开发,让野生动物无处栖身,很多物种濒临或已经灭绝。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一直都在努力。


▲ 被誉为“东方红宝石”的朱鹮是很好的保护范例。1981年,我国发现的野生朱鹮仅剩七只。经过多年的保护努力,如今我国野生朱鹮的数量已达到3000多只。摄影/奚志农

从1956年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到2016年开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从提出《稀有动物保护办法》,到逐渐建立起全面的自然保护法律体系;从“永续利用”指导的狩猎管理,到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一代代保护工作者以智慧、勇气、毅力甚至鲜血,守护着野生动物生存繁衍的机会。他们的努力,也被摄影师定格在一张张精彩绝伦的照片之中,既是对前代工作的记录,也是对后继者的鼓舞。


▲ 草原上集群行动的粉红椋鸟。摄影/刘璐 荒野新疆
2018年6月24日,荒野新疆摄影师刘璐在新疆拍摄野生鸟类时,路经伊犁州尼勒克县218国道194公里处,发现施工现场的石块中繁殖的数万只粉红椋鸟。

粉红椋鸟是蝗虫的天敌之一,有效地控制着蝗虫等草食昆虫的数量,对维持草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而挖掘机在不停地工作,上万只在石块中的雏鸟危在旦夕。


▲ 石块中的雏鸟深受挖掘机影响。摄影/刘璐 荒野新疆
情急之下,刘璐联系了“荒野新疆”“让候鸟飞”等机构,大家连夜赶出文章和插图。第二天一早,刘璐在赶着去现场的时候,守护荒野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发表题为“告急!救救或将要命丧挖掘机的粉红椋鸟”。

6月25日下午15点51分,国家林草局发出微博,要求第一时间停工,等粉红椋鸟幼鸟长大跟着成鸟迁飞了再复工,然后当地野保部门展开现场调查。


▲ 运输土方的车辆和粉红椋鸟巢穴。摄影/刘璐 荒野新疆

24小时救助粉红椋鸟事件可以说是近年来发生的火速救援野生动物行动,凝聚了社会各界力量,更牵动了千千万万颗心。施工单位让出的这一小步,可以说是中国人在生态环境保护的道路上迈出的一大步。

人们的生产、生活总会对自然产生影响,而随着时代发展,又会出现新的情况;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很难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需要不断地在发展和保护中寻找理想的平衡点。


▲ 羚牛。摄影/奚志农

实现野生动物保护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互联网时代也为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机会。如腾讯公益的“九·九公益日”、支付宝的蚂蚁森林……

通过镜头记录,对于保护野生动物来说,也是很好的参与方式。因为中国不缺有爱心的人,中国需要保护的野生动物也不计其数,但是在他们中间缺乏一个沟通的桥梁。


▲ 2014年,珠海航展,蜻蜓轻巧地停在木桩上。摄影/程斌

而很多人对真实环境中的野生动物的第一印象,都来源于影像。如今,我们也可以用手中的镜头,拍下照片陪着人类一代一代认识野生动物。

- END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6-2 06:52 , Processed in 0.26106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