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东北旅游热持续升温,哈尔滨火到连“哈”字都没了,不仅让兄弟城市羡慕不已,更让冬季旅游大户三亚“惊掉下巴”。一声亲切的“尔滨”实至名归。 在热闹霸榜背后,网友不禁发问,哈尔滨能红多久?是昙花一现还是持久续航? 一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要弄清楚:哈尔滨的爆火是偶然还是必然? 答案是必然! 大家都知道,哈尔滨的别称是“冰城”。可以说,哈尔滨自带IP,是广大冰雪爱好者和游客达人的必打卡旅行地之一。 不管是冻梨摆盘,还是黑色飞马,抑或是中央大街浪漫的萨克斯演奏,无微不至的服务和温馨舒适的体验背后,体现出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第4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开幕谢剑飞/图 事实上,稍加回顾城市发展历史,就能发现哈尔滨并不是第一次走红。 作为东北中心城市之一,哈尔滨既完美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又饱含民族特色,素来就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欧亚大陆桥的明珠”等美称,吸引着中外游客。远的不说,仅2019年哈尔滨就迎来了一波旅游热,当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579.7万人次,实现旅游业务总收入1575.7亿元。 此次哈尔滨的“出圈”,更是有预谋的发生。早在2023年1月,哈尔滨就开展了夏季的避暑旅游“百日行动”和冬季的冰雪旅游“百日行动”。之后又策划了很多高流量的IP,比如“逃学企鹅”“歌声里的黑龙江”等。提前一年布局,早就做好准备了! 所以,“滨子”的爆火绝非天降富贵,除了东北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城市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更离不开城市文化的厚积薄发。 二 一座城市能红多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想红多久以及为此付出多少努力。 刚刚过去的2023,上半年有“进淄赶烤”,下半年有“尔滨如归”。在互联网助推下,城市旅游火爆,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变传统产业结构,给城市带来了质的蜕变。 但正如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所言,短期为迎合游客而形成的“讨好型市格”,或许能解燃眉之急,但只有建立更加平等的“友好型市格”,才能让城市长红。 淄博烧烤店服务员给顾客上烤串 张维堂/图 说到底,城市发展既要注意短期的流量,也要维系持久的留量,更要争取不断的增量。那么,如何从“要”到“保”,再到“争”? 社交媒体营造的新鲜热闹,如同鱼儿的7秒记忆一样短暂。如果不能让游客从“打卡”变“沉浸”,摆脱“快闪式营销”“鬼畜式推广”路径,那么今日网友口中的“小甜甜”,可能转眼就会变成遭人嫌弃的“牛夫人”。 这就要求地方必须做好从“打造出爆款”到“运营好IP”的思维转变,以文旅活动为抓手,赓续城市历史,扎根百姓生活,把衣食住行用等各行各业都统筹规划到城市形象运营维护的体系中。 关注度就是吸引力、吸引力就是竞争力,打造以文化底蕴为基础、城市特质为底色的城市IP,才能让来过的游客念念不忘、没来的游客心生渴望。 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个冬天,哈尔滨接下了泼天的富贵,凭借冰雪文旅在互联网上“赢麻了”。对于同样坐拥丰富优质旅游资源的安徽而言,能否将“哈尔滨经验”转化为“江淮实践”? 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和高品质旅游强省的重要部署,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的目标。去年7月,省里还专门召开了全省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 那么,借着哈尔滨带来的这股热潮,安徽可以怎么做? 黄山雪景如诗如画 温沁/图 借势。大家已经看到,新疆、广西、贵州等兄弟省份的不少官方账号和普通网友纷纷借机喊话,诚邀“南方小土豆”们顺道去他们那观光旅游。在寒假和春节来临之际,江淮各地是不是也能借势发力,围绕城市特质和优势量身订制推广方案,利用Z世代常用的社交平台,擦亮叫响“美好安徽迎客天下”品牌,吸引“小土豆”“砂糖橘”们的注意力。 蓄能。网络热梗玩得再溜,整活儿口号喊得再响,都离不开自身的内功积蓄,否则,流量涨了、口碑降了,就容易被流量反噬。安徽坐拥12处5A级景区,加之丰沛深厚的历史文化,从文旅资源上看,完全具备打造高品质旅游强省的基础。 但正如大家所知,哈尔滨旅游热不是偶然,而是经过精心筹划。这就提醒我们要未雨绸缪,从城市基建、热点打造、风险研判、舆情应对、安保工作等各方面做好细致准备,当机遇来临时,紧紧抓住。 真实。城市是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都能感受到的实体空间。一座城市的灵魂,在真实的生活里。如果一味追求“完美人设”,那么一旦出现变动和瑕疵,都很可能使城市在人们心中“塌房”。 相反,烟火气与真实感,往往能打动人心,也让游客对当地风土人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而提升他们的体验感与认同感。 毕竟,唯有真实,才更可爱,也更长久。
撰稿:梁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