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侠将军照 1965年,于侠全家福。 新安晚报 安徽网(www.ahwang.cn)讯 于侠,从大别山走来的将军。他原名李顺堂,金寨县沙河乡梓树村人,1915 年1月出生。于侠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戎马一生,功勋卓著。长征时,于侠和战友们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三过雪山草地。近日,记者联系上了于侠的儿子李新,听他讲述父辈的长征故事。 爬雪山,用辣椒来御寒 李新是一名航海仪器专家,如今一家人都生活在青岛。李新说,父亲曾跟家人说起“三过雪山草地”的惨烈情景。那是1935 年5 月,父亲随红四方面军从川陕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不久后,来到海拔4000 多米的夹金山,山下酷热难耐,山上冰天雪地。 当时红军缺衣少粮,条件非常艰苦。于侠和战友们只准备了些辣椒来御寒,用树干做成手杖,就开始艰苦地攀越大雪山了。雪山气候极为恶劣,随时有暴风雪和冰雹。他们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时常喘不过气来。 虽然饥寒交迫,但大家都不敢懈怠,因为一旦停下来休息,就意味着死亡。尽管如此,仍不断有人倒下去,特别是那些老弱、年幼及有伤病的战士们,永远地留在了大雪山上。 红四方面军大多是南方人,头上戴着个斗笠,有许多战士掉到雪坑或雪沟里,在雪面上就留下一顶斗笠。 “父亲说,真是让人痛心啊,却根本无法救助。因为雪下面多是深坑和沟堑,第二次过雪山牺牲的同志是最多的。”李新说。 过草地,晚上睡在水里 爬雪山艰苦绝伦,而过草地所经历的磨难更加让人难以想象。李新曾听父亲回忆,那草地没有路,踩上去就像走在泥潭上,下面尽是水,而且到处是沼泽,茫茫草地一望无际,气候非常恶劣,部队白天冒着雨行军,晚上就睡在水里。红军当时缺衣少食,由于人多,沿途连野菜、草根也很少。有时吃了有毒的野菜,轻的浮肿,重的就不幸牺牲了。到后来,就连皮带都拿出来煮着吃了。 许多红军战士伤病交加,饥寒交迫,永远倒在了草地上。还有的同志不小心掉进沼泽里,开始拼命地挣扎,结果越陷越深。“父亲说,当时他们大声喊,叫他不要乱动,又急忙把腿上的绑带解下来扔给他,这才把人拉上来。但是还有很多同志来不及救助,沉入泥潭。”李新说。 “我曾问父亲:‘您当年为什么能走下来?’他老人家就回答了两个字‘年轻’。长征时,父亲刚20 岁。”李新说,队伍里年龄大的同志和10 多岁的娃娃,虽有坚定的革命信念,但却没能经受住长途行军和饥寒交迫,很多人都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 教子女,永葆长征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于侠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64年,于侠又被授予少将军衔。战场上,他骁勇善战。生活中,又非常艰苦朴素。 “他一生淡泊名利,艰苦朴素,爱憎分明,立场坚定,严于律己。我们从小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我们家最恨的就是贪污和浪费。”李新说,父亲吃饭时,会把桌子擦干净。不管是谁,不论掉在桌子上的是米粒还是菜,都要捡起来吃掉,否则不允许再去吃饭。“他一生都穿军装。在家里,父亲听到有水滴声就会去关上水龙头,也不会让没人的屋里亮着灯。” “我们家的家教就是对党的忠诚,对革命的信仰。受父母的影响,我们兄妹全是军人。”李新告诉记者,父亲在长征胜利60 周年时曾说过这样的话,“永葆长征精神,永葆红军传统,就是永葆革命的胜利。日子好了,精神不能丢;时代变了,传统不能变;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有国魂;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根。把握时代,抓住机会,努力拼搏,再有60年,让世界好好看看中国人的大中华。” 了心愿,儿子著书纪念 去年是于侠将军百年诞辰,为了传承父辈的红军精神,并将他们的经历保留下来作为最真实的第一史料,李新花了近7年的时间完成了纪念父亲的著作《从大别山走来的将军于侠》。 “父亲是个真正的鄂豫皖人。祖籍是河南商城县——属豫;胜利后建立新的县制,归安徽金寨县——属皖;而他又讲的一口湖北话——属鄂。所以在这本回忆录命名时,才会给他冠以‘大别山’这雄踞鄂豫皖三省的响亮名字。”李新说,父亲在世时已写好了提纲,只是未能亲笔写下来,他们也是完全按照父亲的提纲来整理。 “父亲自1930 年参加红军后,1946 年中原突围时离家很近都没回去,1950 年带新疆军区英模战斗英雄去北京开会,又没回去。1953 年回了一趟故乡,这时才知道他的父亲母亲、祖父母和妹妹都在1932 年红军离开根据地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李新说,父亲在家乡只见到了他幸存在世的小姑姑。而这一别,他再也没能踏上回乡的路。“父亲年轻时工作忙,抽不开身。到了晚年,身体又不允许他回去了。但他在一些信中表示,他太想回故乡了。” 去年清明节,李新专程回到了金寨祭扫祖坟,并将这本著作带回了家乡。“在父亲的百年诞辰,我们将他的回忆录送回故乡,送去父亲参加革命的地方,这是他的心愿,也是我们全家人的心愿。我们今后会常回金寨看看。”李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