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61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话说凤阳府与庐州府的那些古今交集

[复制链接]

2515

主题

2698

帖子

899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9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0 00:2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凤阳府历史上和庐州府山水相连
合肥与凤阳,地理位置上隔着200多公里,如今也就是2小时的车程。假如时光倒退600年,今天合肥北部的许多地方还属于凤阳府,山水相连的两个著名的地方,还真有不少剪不断理还乱的故事。
一、长丰的部分地区曾属凤阳府
翻开明朝时期的地图,你会发现,当年的凤阳府真大,最多时管辖28县12州。即使到了清乾隆年间,也仍然领有5县2州。这其中就有寿州和定远县,而长丰县是1965年由寿县(寿州)、定远、肥东、肥西各划出一部分设立,这应该是凤阳与合肥的交集之一。
当然,历史上的庐州也不小,曾经管辖6县2州。除了为大家所熟悉的“五属”即合肥县、巢县、舒城县、庐江县、无为州,还有后来直隶出去的六安州、霍山县和英山县。庐州府的设立其实与凤阳人朱元璋有着很大关系,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庐州是以州、路建制存在延续的。第一次有了庐州府称谓是在红巾军大宋政权时期,改庐州路为庐州府,为江淮行省省会。朱元璋废江淮行省,保留庐州府建制,改属设于应天府(今南京市)的江南行省,后又和凤阳府一起改属南直隶。
安徽成立之初俗称“八皖”,很能体现当年庐州、凤阳二府的辉煌,所谓“八皖”是指庐州、凤阳、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颍州八个府。当时每府除知府外,还配备了1至2名辅佐官。
据严斌先生《下塘的文武衙门》介绍,凤阳府的凤庐分防同知曾经移驻在今天的长丰县下塘集。清朝时期的下塘集,集市贸易承上启下,发挥着城乡之间的纽带作用。作为商品集散地和居民聚居地,当年可谓民居相接,烟火万家,贡赋财物之接递朝暮不绝。由于下塘地跨凤庐,襟带两淮,经济地位十分显耀,自然也会带来统治上的许多难题,各种因素形成的治安隐患,迫使官方不得不考虑投入大量的行政成本。
《清宣宗实录》也说:“安徽凤阳府属之寿州……庐州府属之合肥一带地方,民风强悍,遇事忿争,往往号召多人持械格斗……请饬查办。”
我在《吴山,那些过去的故事》里还曾提到过桑科铺,那是清朝时的古驿站名,是连接庐州府和凤阳府的。据《清光绪十五年寿州行政区划》记载,当时寿州共设3乡,即东乡长丰,南乡裕民,西南乡保义。每乡又设12里,桑科铺就是属于裕民乡四里管辖,属于凤阳府。只是今天改叫吴山镇,属于合肥了。
二、享受过同等减免税待遇
说到凤阳府与庐州府的那些交集,至少在明朝成立之初,庐州府的老百姓要感谢那位出生于凤阳府的朱皇帝,因为他在即位之后做的一件够哥们的举动,就是减免应天府、凤阳府、庐州府三地的徭役和赋税。
应天府是大明的都城,凤阳府是天子的老家,那庐州府为什么也在减免之列呢?这要从巢湖水师说起,有专家甚至说,没有巢湖水师,明朝的建立至少要推迟相当长一段时间。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大明水师是中国古代最强大的水上部队。从元末朱元璋渡江战役和鄱阳湖水战开始,到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朝立国近三百年,这支水上部队未曾打过一次败仗。元朝末年,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元朝统治大厦将倾。而1355这一年是朱元璋命运的拐点,红巾军首领郭子兴病死,朱元璋统领义军。大军驻扎和县,朱元璋决定渡江谋取南京,建立稳固的根据地,而攻取南京必经采石,欲渡长江,却困于水师舟船不济。
正在朱元璋焦灼不安之际,巢湖水师俞氏父子和廖永安、廖永忠兄弟致书朱元璋,俞通海三次到和县,表示归附的诚意。巢湖水师助朱元璋很快拿下南京,并改南京为应天府,自称吴王。又在太湖和鄱阳湖大败张士诚、陈友谅,最后统一南方,建立了明朝的根基。这支水师的确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朱元璋也是个重义之人,于是才有了减免庐州府徭役赋税之举。
三、都曾是农村改革的前沿阵地
小岗村可谓名闻遐迩了,凤阳县委宣传部王连侠部长骄傲地对我说:“我们当地老百姓有个说法,安徽的涂州,中国的凤阳,世界的小岗村!”
著名作家温跃渊是小岗村的荣誉村民,他的两万多字的《凤凰展翅》,是最早介绍凤阳农村改革的一部报告文学,从此他与小岗村结下不解情缘。在他的那间位于合肥二里街的书房里,聊到小岗村,他指着书柜上的十几个档案盒,上面清楚地标注着“小岗”:“这都是我采访小岗村的第一手资料,我的关于沈浩的几本书都是根据这些采写出来的。作为小岗村的荣誉村民,30多年来我时刻关注着小岗的每一个变化。”
同样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合肥的小井庄也在1978年那个秋冬试行包产到户。
那一年的山南,河塘干涸、土地龟裂,别说庄稼,连山上的野草也干死了。在这个非常时期,9月15日,时任肥西县山南区委书记的汤茂林在黄花大队讨论试行包产到户,没想到临近的小井庄大队的21户98名村民闻风而动,9月23日就迫不及待地把全队的153亩田地悄悄地分了。
次年,山南区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仅夏季小麦总产量就比1978年增产了两倍,上缴国家1980万斤。同年,万里亲赴小井庄村,实地调查包产到户的效果,“看到家家囤里有粮,这才相信”。
为此,那里修建了一座“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纪念馆”,纪念馆的正门上,刻有邓小平1980年5月31日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谈话中的一句话:“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1-30 20:14 , Processed in 0.21475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