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1051年—1107年),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他的书画自成一家,受到后人推崇。而且,他还学而优则仕,为官多年。这其中在我省无为任知军两年多,留下了很多故事…… 壹 米芾为啥任职无为 提到北宋书画名家米芾,不少人应该了解,他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洒奔放,又严于法度。因此,《宋史·文苑传》中说米芾,“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 学而优则仕。这是古时大部分人的思想。虽然书法上自成一体,但出生于宋仁宗皇佑三年(1051年)的米芾,同样在走着这样一条路。 据史料载,米芾祖籍山西太原,曾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他的先祖曾是宋初勋臣,这样说来米芾也算官宦子弟了。按理说,米芾应该在当时的官场上呼风唤雨,但很遗憾,米芾的仕途一直不顺。在17岁那年,他通过一些关系才谋得一份“秘书省校书郎”的闲职,到42岁才做到雍丘知县。不过,这种状况在他53岁得到了改观。宋崇宁三年(1104年)7月,米芾接到宋廷颁发的封授为无为知军的文告。 这 “知军”是个啥职务呢?原来,宋代的“军”不是军事单位,而是一种行政建制,相当于州、府。长官一般由中央派员,称“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务),简称“知军”。而无为军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当时的无为军隶属淮南西路,下辖巢、庐江、无为三县。 地处皖中地区的无为南濒长江,北依巢湖,可谓通江达海。但在北宋年间,这里并不是什么富庶之地,而是属于朝廷的边远地区。 因为这种情况,虽然是个实权职位,但初到无为的米芾,心情还是很不好。因为无为的“僻陋”超出了他的想象,“无为在淮右,地最僻”,且交通不便,村野散落,人口不到10户,根本无法与东京(今开封)、洛阳等繁华之地相提并论,就是和他的居住地润州也不可比。 贰 关心民生不“无为” 在无为县城北门附近,有一处古旧的院落,这就是无为人尽皆知的米公祠了。据工作人员说,这里是围绕宝晋斋等几处米芾当年留下的古迹修造的一个建筑群。米芾在无为军的任职自崇宁三年(1104年)7月直到崇宁五年(1106年)秋冬间离任,两年多时间。米芾离任去世后,无为人在宝晋斋的旧址上建米公祠以示纪念。 到任无为后,米芾到底做了些什么呢?从一些史料记载上来看,他似乎真应了无为地名“无为而治”这句话,对上司的催促,米芾假装不闻不问,能拖则拖,能扛就扛,拖不了也扛不住的,便屡屡自称“抱疾之官,十日九假,事皆委薛侯”,这个薛侯名叫薛乐道,是米芾无为军任上最好的朋友的助手,他将大小事务交给他处理。 但的确真是这样么?在《无为州志》中有这样的记载,米芾之后主政无为的历代官员,都对米芾的施政有着很高的评价。有说他“善察民冤”,有说他“与民无扰,与物无竞”,明代庐州府同知刘师朱更是赞誉他“清风灏气,至今袭人”。而最能反映米芾知军无为全貌的应该是《米公墓志铭》里的一段记载:“(米芾)平居退然,若不能事事;至官,下则率职不苟,喜为教戒,吏民初为烦,已而安之。时亦越法纵舍,有足大者。”从这段文字我们可看出,米芾的“无为而治”实际是他同情百姓又无力抗争的一种策略。 在无为,我们就能听到不少有关米芾的故事。 宋时无为旱涝灾害很频繁,有首古老的民谣说道:好一个无为州,十年九不收;若要收一年,锅巴盖墙头。既可以看出这一方土地上的百姓遭受灾难的辛酸血泪,又能看出他们对这片沃土的依恋和期盼。知军米芾顺乎民心合乎民意,春耕之前,米芾就率领本军官员举行亲耕仪式,去官田犁田,一是示为农先,二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春夏之交,他去郡圃察看播种。农历四月后,即“麦熟梅子黄”时,米芾又催促农民一边收割麦子,一边放水犁田,准备插秧。秋收时节,米芾会登楼观察庄稼长势和收成。而有一年他登楼却看到了“再生稻”:庄稼连续获得大丰收,就连再生稻也是绿浪盈畴,长势喜人。自此留下了“稻孙楼”的千古佳话。 重农的同时,米芾也因地制宜提倡渔业。无为河溪港汊纵横交织,水域资源得天独厚,尤其是东南一带,最适宜渔业生产。米芾引导人们宜渔则渔,不必围湖造田,浪费人力物力。无为西北为山区,开春时,米芾鼓励大家在塘里投放、培养鱼苗,以便长大后捕捞。以至于几年后的无为鱼肥稻熟,人民生活大大改善。 叁 政事管理不忘书画之本 作为一名书法家的文化人,米芾在无为也没有忘记兴学。他先后为芜湖县学书《芜湖县学记》、无为军学题写《御制碑》,并多次到军学、乡教视察,指示军学要搞好造士、选士工程,这相当于今天的教书育人和选拔人才。他还不忘勉励军学内的师生,要求他们养德修学,使本军乡里形成“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的文明风气。 更重要的是,在政事管理之外,米芾没有丢掉自己书画大家的本分。当地人告诉我们,他所居住的宝晋斋就是米芾在无为书画成就的集中体现。 米芾住所在军治之西,他将居所命名为“宝晋斋”。宝晋斋前即墨池,中有一座六角伞形的投砚亭,亭中一石案,四石凳,四周环水。传说米芾当年某日于亭闲暇无事时,听蛙声不绝,遂引砚投之,蛙遂禁不复鸣。第二天,“一池碧水变为黑色”,米公题“墨池”碑于旁,故称之为墨池。米芾经常在这里写写画画。 米芾崇尚晋人法帖与名画,广为搜求,不惜耗费巨金。相传他得王羲之的《王略帖》、王献之的《中秋帖》、谢安的《八月五日帖》及顾恺之的名画《净名天女》、戴逵的名画《观音》等真迹后,都收藏在宝晋斋内,并将收藏的晋人法帖勒石上碑,称《宝晋斋贴》。 在今天的无为县图书馆和无为米公祠内,还分别珍藏着米芾的一幅拜石图碑刻。说起这幅画,还有一段故事呢。 相传米芾在无为做官时,听说无城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当时人们出于迷信,以为神仙之石,不敢妄动,怕招来不测。米芾立刻派人将其搬进自己的寓所,摆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念念有词:“我想见到石兄已经20年了,相见恨晚。”此事日后被传了出去,由于有失官方体面,米芾被人弹劾差点罢了官。但米芾一向把官阶看得并不很重,因此也不怎么感到后悔,后来甚至还画了幅《拜石图》,或许他想借此图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以及对世态炎凉的一种抗争…… 筱 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