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被誉为全国好人之乡 在这片土地上有许多善人善举 随着爱心传递,做慈善的人也越来越多 其中就有一位老人 致力于爱心接力,把传统美德传递下去 他叫 何 兴让 何兴让是蒙城县小辛集乡人,他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将奉献爱心,感恩社会作为自己的桑榆晚霞。 1996年,家住范集工业园区的一名高中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一所全国知名高校,但一贫如洗的家庭无法支付高额的学费,致使她一度产生轻生的念头。 何兴让听到此消息后,召集了一些企业家和个人给她捐助了七千多块钱,并亲自送她去大学报到,跟他们校领导联系。 和校领导人交谈后,何兴让了解到她在学校的生活费每月需要150元,为了能让小女孩安心读完大学,他包揽了小女孩大学四年的全部生活费。 那时他每个月的工资是几百元,小女孩大学生活费差不多是他一半的工资,但是能帮助她上大学,他说心里是幸福的。 城关镇富园社区高中生小蒋同学,爷爷、奶奶、爸爸都是病残人,靠吃低保维持生活。2008年,小蒋考上了大学,爷爷只好坐着轮椅找到老何请求资助。 何兴让二话没说,答应帮助小蒋一家,他把这事给女儿讲,女儿拿出3000元,他拿出2000元,一共5000块钱。 当何兴让把5000元现金交到小蒋同学手里的时候,她非常诧异,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现在小蒋已经毕业,在上海某外企工作。2016年春节前,小蒋和奶奶带着钱再次找到何老要“还钱”,何兴让并没有要这个钱。 做好爱心接力就是对何老最好的感谢! 多年来,有很多得到何兴让帮助的人都纷纷来看望他,但是都被何老拒绝了。他说,他不需要什么回报,以后有能力了,就把这个能量传递下去,回报社会,帮助那些更贫穷的人,便是对他最大的安慰。 这些年来,何兴让和老伴一起过着拮据简朴的生活,家里的儿女都很支持何老的善举,儿女们经常给两位老人送钱回来让何老拿去帮助困难人群。何兴让每个月都将一半的工资(退休金)作为慈善基金回报社会,并兑现了“退休零存款”的承诺。 这些公益活动老伴周素华也参与,两人心意相通,都喜欢帮助别人。 何兴让说,工资全部是纳税人发给的,还是要用到社会,回报到社会上,这个叫使这个钱的价值利用更高,想法就是这样的。 2014年12月冬至开始最冷的45天里,何兴让老人组织爱心志愿者团队捐助17万元,为县城的700余名环卫工人提供“爱心早餐”。 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2015年冬季,蒙城的14家爱心企业接过了“情暖寒冬,爱心早餐”的大旗,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2015年3月,何兴让得知家住乐土镇柳林的朱梦龙因患白血病而家庭贫困无钱医治时,立即拿出工资5000元送到朱梦龙的家中。在他的组织感召下,爱心志愿者团队纷纷伸出援手,为朱梦龙的救治提供了帮助。 他说前后送过三次钱,两三万块钱吧,他的儿子和女儿也单独去捐钱,虽然说朱梦龙现在病没治好,但是爱心使他在最后的一段生活能感受到社会是温暖、幸福的,这就达到他们爱心的目的了。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除了捐资助学、扶残助困之外,何兴让还组织热心公益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从2012年开始连续五年,何兴让组织蒙城爱心志愿者团队配合县委宣传部、县妇联、县文明委、团县委等政府相关部门,承办了“弘扬传统文化孝亲大会”。 孝亲活动开展以来已有数万群众受到了敬老孝亲的传统道德教育。爱老敬老,移风易俗。在腊八节的时候,何兴让组织爱心志愿者团队开展移风易俗、节俭祝寿活动。 每年在腊八时,蒙城给老人祝寿的都很多,何兴让的这种做法很多人都同意,这样大家在一起祝寿除了热闹之外,还传递了爱心敬老、节俭的传统美德。 从2013年开始,何兴让老人每年暑假都拿出自己的工资,在蒙城县图书馆做公益经典诵读活动。 通过多次活动的开展,“爱心志愿者”的行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活动曾被很多有影响力的媒体报道,得到了群众的赞扬,弘扬了优良传统,传递了正能量。 他认为,现在好多年轻人知道要去学习传统文化,对人、对社会、对世界,都是非常有促进作用的,学习了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心灵改变了,就不会唯利是图了,也不会去做那些违法乱纪的事了。 在何兴让的引导和带动下,蒙城爱心志愿者团队经常自发参与值文明岗、义务指挥交通等社会公益活动,也逐渐带动了更多的人奉献自己的爱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他表示,每一个人你要是爱你自己的家人,那只是小爱,如果你能爱社会上所有的人,那是大爱,如果你能以影响人,教育人,使大家都能献出爱,这就是挚爱。我们社会要从小爱走向大爱,奔向挚爱,整个社会就会文明,和谐,礼貌,发展,为我们蒙城的建设,美丽蒙城,君子蒙城,书香蒙城,逍遥蒙城,和谐蒙城而贡献大家的力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本该颐养天年的何兴让,在退休后却一心投入志愿事业,捐资助学,扶危济困,热心公益,广播仁心善行。在任时,他是基层好干部;退休后,他是播撒爱心的使者。耄耋之年,其余热堪比雪中之炭,让受助者倍感温暖,也令我们肃然起敬!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助人为乐的真正含义。(蒙城广播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