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是东海郡人,家中贫寒,喜欢读书,又买不起,只能到处借书来读。 邻里有大户人家藏书颇丰,匡衡跑去恳求对方,说,请收留我在您家干活,我不要工钱,只求能让我看书。 主人心善,见孩子求知若渴,便同意了。 匡衡每天努力干活,毫不偷懒,中午休息时看一会儿书。 到了晚上,有大把闲暇,但买不起油灯,没法看书,时光空掷,匡衡很着急。 有天晚上无意看见邻家灯火通明,便找来小刀,墙壁上凿出小孔,借着微弱光线,用心读书。 苦读数十年,终有所成,参加射策考试,不太顺利,只被补为平原文学。 汉宣帝曾把他召辟入京,考究一番,觉得是个无实务才能的儒生,又把他打发回平原君,继续做文学官。 但匡衡对《诗经》的独到解读,被当时学者所推崇,甚至连太子刘奭都知道他的名字。 刘奭个性温良,喜欢儒生,曾跑去跟宣帝说,陛下您持刑太深,要多用些儒生啊。 宣帝大怒道,俗儒不识时务,喜欢肯定古人古事,否定今人今事,又怎能委以重任! 宣帝过世,刘奭登位为汉元帝,开始重用儒生,其中包括匡衡。 先征其为郎中,再迁为博士、给事中。 匡衡屡次上疏,直陈国家弊政,元帝认为匡衡忠直,可堪大用,又提拔为光禄勋、御史大夫。 汉元帝性格柔弱,加上身体不好,于是将政务托付给宦官石显。 石显带着党羽跟百官缠斗,几个回合下来,朝官溃败,德高望重的给事中萧望之自尽于狱中。 元帝悲痛欲绝,数天都吃不下饭。 石显等人摘下顶戴跪地请罪,做出了诚恳的姿态,元帝也没舍得诛杀石显。 没过多久,这事儿就翻篇了,石显还升为中书令。 石显担心自己太过嚣张,被元帝身边耳目挑拨而失宠。 于是,耍了个手段,事先跟皇帝说,我有时办事回来晚了,进不了宫门,能不能说奉了陛下的命令,叫他们开门呢? 皇帝说,可以。 石显某天刻意回来晚了,以皇帝命令叫开了宫门。 第二天,果然有人上奏说,石显肆意专横,假传圣旨,私开宫门。 石显跑到皇帝面前,痛哭流涕,说,陛下宠爱小臣,是我的无上荣幸,但因此引来了很多人的嫉妒。 满朝都盯着,随时要找机会弄死我,请允许我辞职,做一个清扫宫廷的杂役,以保全我的贱命。 皇帝表示很同情,宽慰他不要多想,还赏赐石显一亿钱。 此后,石显越发嚣张,更加肆无忌惮。 翌年,元帝任命匡衡为丞相。 不可避免地,匡衡开始与石显有了交集。 从小清寒,从底层爬到高位的匡衡,毫不犹疑地投靠了石显。 选择跟石显站在一条战线,无疑更加安全。 元帝初年,匈奴已分裂成五个部落。 其中最大二位单于,分别为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呼韩邪单于亲近大汉,大汉也投桃报李,诸多照拂。 郅支单于便心生忌恨,多次挑衅大汉,甚至杀害汉朝使者。 郅支单于自知得罪了大汉,又担心与大汉交好的呼韩邪单于趁机报复,于是带领部署逃到了康居。 几年后,郅支单于与康居王结束了蜜月期,彼此有了嫌隙。 郅支单于自居匈奴大国,对康居王日渐傲慢,杀死了康居王的女儿,以及数名重臣,康居人敢怒不敢言。 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与副校尉陈汤,其时正屯田于车师。 陈汤与甘延寿说,郅支单于性情凶悍,如果容忍他做大,日后必然成为西域的祸害。 郅支单于没有坚固的城堡和锐利的弓箭,又与康居失和,我们此时派遣屯田士兵,加上乌孙各国的兵马,长驱直入,必定能杀死郅支单于。 甘延寿说,你说得很有道理,我们上奏朝廷,等皇帝批准吧。 陈汤说,等朝廷讨论下来,几个月过去了,就丢掉了大好时机,而且大臣们不了解西域近况,他们多半不会同意。 甘延寿迟疑不决,说考虑几天。然后推说头疼,再也不见陈汤。 在陈汤看来,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功业,完美的时机。 于是,他做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假传圣旨,号令车师所有汉兵、臣服于大汉的西域各国人马,一起出兵康居,讨伐郅支单于。 甘延寿听闻后,大惊失色,爬起来欲阻止陈汤。 陈汤手握剑柄,狞笑着说,大军已经出发了,你就不要再去破坏士气了! 甘延寿不敢不从,只得与陈汤一起出征。 出征的路上,两人给朝廷写了一封检讨书,自承假装圣旨的罪责,并陈述了如此做的理由。 大军已然开拔,覆水难收,决心以战功来赎罪,请皇帝拭目以待。 汉军进入康居后,秋毫无犯,又召见康居国亲汉的贵族,告知大汉平复郅支单于的决心,让他们想好该如何站队。 单于看见汉军势大,偷偷出城逃走,举目望去,无处可投,又返回了都城,决心顽抗到底。 战斗只持续了一日,汉兵便攻入了郅支都城。 郅支单于死于战乱,又斩杀了阏氏、太子、名王等贵族五百一十八人,活捉及投降有一千多人,汉军大获全胜。 翌春正月,单于的首级随着陈汤的奏折,一起送到了长安。 陈汤写道,天下的大义,便是国家一统,从前有尧舜,如今有大汉。 郅支单于背叛汉朝,逃亡到康居,自以为大汉无法使他臣服,又对人民残暴狠毒,罪恶通天。 如今臣等率煌煌之师,替天征讨,大义所在,依赖陛下威灵,官兵果勇,故能克敌陷阵,斩杀单于。 应当将他的首级悬挂于长安城头,以此警告万里之外的蛮夷,让他们明白,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场功绩来得既意外,又惊喜,上一次可以与之媲美的胜利,还要追溯到八十年前,骠骑将军霍去病封狼居胥。 汉元帝祭告宗庙,又大赦天下。 接下来,朝廷面临着一个复杂的难题,如何评价这批立下不世功劳的将士们,尤其是陈汤。 这次行动中,陈汤先是假传圣旨,接着又威胁上官,胆大妄为到极致。 班师回朝途中,又被沿途地方控告,说他私吞了很多战利品。 陈汤上书自辩,臣与士兵一起奋战,终于战胜了单于,如今凯旋回来,不仅没有使臣来迎接,反而质疑和拷问我们,这是有人想给郅支单于报仇么? 皇帝于是下令,释放所有被捕的士兵,各郡县沿途款待大军,陈汤你赶紧回长安,朝廷要论功行赏。 起初,中书令石显想把自己姐姐嫁给甘延寿,被甘延寿拒绝,石显因此恨上了甘延寿。 以及,打压新兴势力,消除未来隐患,本就是既得利益者们的日常。 这次甘延寿与陈汤立下不世之功,又犯下欺君大罪,石显与匡衡决定利用此事,好好作一番文章。 朝廷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匡衡说,假传圣旨,擅调军队,这是不赦之罪,不杀陈汤,就是最大的宽恕了,若再给他加官进爵,那以后派出去的使节,竞相效仿,朝廷威信何在? 匡衡的意思是,我不管你立了什么功劳,你可是踩了红线,假传圣旨呢,朝廷若是不惩治,国家岂不是乱套了。 宗正刘向说,昔日李广利耗费大量财物,四年时间,不过斩了大宛王首级,武帝封了侯爵。如今陈汤功绩高过李广利百倍,若不封赏,将会让有功的人寒心! 假传圣旨这事的确错了,但也要看到人家立了多大的功劳,稍微权衡一下二者的轻重,就知道应该给予赏赐。 匡衡又说,郅支是亡国之人,并不是什么真正的单于,陈汤也没有立下什么大功劳。 汉元帝觉得都有道理,左右为难,于是便走了个中庸。 封了甘延寿为义成侯,陈汤为关内侯,二人本应该食邑一千户,却减为三百户。 既论了功绩,又罚了过错。 如果元帝重重封赏陈汤,那么将会有更多的人去冒更大的险,为国家开疆扩土。 风险越大,收益越多,只是君王是否有能力去驾驭与承担。 元帝不是武帝,承平日久,已然不想做这么激情的事情了。 找一个叫王昭君的后宫良家女子,远嫁给匈奴,便能换来呼韩邪单于的死心塌地。 愿意为大汉防守边塞,代代相承,永远归顺。 既然能温和怀柔,又何需诉诸武力。 陈汤的一腔热血,反倒成了另类。 二年后,元帝病逝,汉成帝继位,匡衡继续盯着陈汤不放。 匡衡跟皇帝说,当初陈汤出使西域,专权独行,盗取了康居国不少财物,还跟下属说,我们身在远疆,这里的事情朝廷一定不会追究的。 事情虽然过去好几年,但陈汤肯定不适合再居官位了。 朝廷考察下来,这事多半是真的,于是免去了陈汤的职务。 而后,陈汤数次沉浮,再无招展机会。 汉成帝讨厌石显,一朝天子一朝臣,何况是身边的宦官。 匡衡见风向不对,赶忙跳出来弹劾石显,划清界限,一条条罪状写上去,正中皇帝心思。 石显连同其无数党羽,均被免官,后死于返回原籍途中。 扳倒了石显,匡衡也并没有保住自己。 很多官员上奏说,石显专权时,匡衡作为丞相,不仅没有及时干涉,反而百般谄媚,曲意逢迎,搞得朝廷乌烟瘴气的,同样是不可饶恕的大罪。 匡衡又羞又恼,跟成帝辞职,皇帝没同意。 匡衡的儿子匡昌为越骑校尉,醉酒杀了人,被关进了诏狱。 匡昌的下属合谋,准备去诏狱劫人,事情败露后,匡衡脱帽赤脚去向成帝请罪。 皇帝也没说什么,派谒者诏令匡衡,好好穿鞋戴帽。 又过了一年,有人举报说,匡衡在封地多占了四百顷的土地。 匡衡又去请罪,这回皇帝表态了,将其贬为庶民,回家养老。 不几年,病死故乡。 儿时借光,老了借地。 果然是从一而终,不忘初心。 陈汤出身贫寒,年轻时曾靠乞讨为生。 到了长安后,受到富平侯张勃青睐,举荐给朝廷,在等分配官职时,陈汤父亲过世。 但他拒绝回家奔丧,将消息隐瞒下来,遭人举报,下了监狱,连累着举荐人张勃也受了惩罚。 毛遂自荐去了西域,剑走偏锋,威胁上司,立了一场大功。 不孝的污点一直都在,再加上这回的矫诏与下克上,以及后来成帝年间的诬告康居王子,陈汤在庙堂里的风评从来都是不好的。 但这些都不能掩盖陈汤对于国家的莫大贡献,以及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名垂青史,流传至今。 说出这句话的陈汤,纵然不完美,仍旧是英雄。 当初,李广跟着卫青出征匈奴。 半路上,卫青将李广调往了不熟悉的东路。李广因此迷路了,兜兜转转很久,直接错过了整场战役。 事后,卫青追究李广没有及时会合的责任,让他去大将军幕府陈情受训。 走在路上,李广心中无比压抑,六十多岁的人了,还要去面对刀笔之吏么? 罢了罢了,拔刀自刎。 文官以笔为刀,可以杀人于无形。 百战归来的老将军李广不堪受辱,愤而自尽。 作为文官之首的匡衡,占尽道德舆论优势,有着肆意解释案牍和扭曲流程的权力。 他想弄死陈汤,陈汤无从避免。 笔比刀凶猛,英雄毁于文官,史书比比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