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2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印度的“邦”是一种什么存在?为何边界冲突会这么严重?

[复制链接]

938

主题

988

帖子

332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6 11:54: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1年7月底,从印度传来一条颇有些“滑稽”的新闻,该国阿萨姆邦与米佐拉姆邦之间大打出手,导致7人死亡,至少有6人是阿萨姆邦的警察。早在去年秋天,这两个邦的警察就因彼此的“领土纠纷”进行长达数天的武装对峙。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切的缘由,要从印度“邦”的来历说起。
两个印度
印度虽然号称“文明古国”,但以“邦(state)”作为一级行政区的名称只是印度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事情。实际上,即便是印度共和国本身,也可以称得上是英国殖民者留下的遗产。
一部印度的历史就是“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历史”(马克思语)。从公元前1500年开始,雅利安人、波斯人、塞种人、贵霜人(我国史书上的大月氏)、突厥人一波波地从西北方涌入南亚次大陆。可是,任凭谁从来没有能力实现“大一统”。
这些建都德里的王朝,无论是公元前的孔雀王朝,还是被英国殖民者征服前的莫卧儿帝国,它们的统治都局限在北方,对德干高原以南已是鞭长莫及,更不要说今天印度东北部那些藏缅语族部落的居住地了。反而是第一个来自海上的征服者——英国,在18世纪完成了对次大陆的征服,获取了“日不落帝国”最重要的一块殖民地:英属印度。


孔雀王朝。来源/02版《世界历史地图集》
实际上,“英属印度”并不是一个严谨的说法。一度不可一世的莫卧儿(词源为“蒙古”)帝国分裂得如此细碎,要对每一个王公领地都实行武力征服是殖民者力量所不及的。更何况,大批弱小的王公也没有必要一一进行武力征服。作为征服者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也不得不向这样的现实妥协,将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公司(后来是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叫做“英属印度”;另一部分是众多附属国,称为“印度土邦”,利用印度本土的封建势力进行“代理统治”。两者合在一起,称为印度帝国(IndianEmpire)。


莫卧儿帝国示意图。来源/网络
这样一来,就在实质上形成了“两个印度”。在英属印度,一级行政区划称为“省”,主要分为省督治理的省、副省督治理的省、专员治理的省等三类省级行政区划。其区别是,多数副省督治理的省地位低于省督治理的省,一切重大问题由省督参事会决定。特派专员的省地位更低,特派专员只是总督派出的中央代表。
相对现在的邦,这些行省的面积都划得很大(1910年时,这些行省占全印总人口的3/4,面积占3/5)。孟加拉省(泰戈尔的故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里是东印度公司对次大陆征服的起点,也是印度民族解放浪潮的发源地之一。为了通过“分而治之”缓解民族主义给殖民者带来的压力。20世纪初期英印当局搞过一次“孟加拉分治”,将其分成穆斯林占优势的东孟加拉和印度教徒占优势的西孟加拉两个省。尽管这一企图最后没有成功,但一百年后的今天,孟加拉省的分裂局面反而变得更加严重。不仅东孟加拉变成了孟加拉国,西孟加拉也在丢掉西部和南部(现在的比哈尔邦等地)之后成了一个大大缩水了的“西孟加拉邦”。
如果说,英属印度“省”的特点是面积过大的话,“印度土邦”的特征就是过于支离破碎。到东印度公司征服印度完成时,554个土邦遍布印度各地,占人口的1/4和土地面积的2/5。不过,这个数字并非一直恒定。比如1857年印度大起义时著名的“詹西女王”所在的詹西土邦战前已经因为无嗣而被英国人取消,战后则被并入了临近的瓜廖尔土邦(现在是中央邦的一部分)。


影视剧中跟英军大战的詹西女王。来源/网络
如此众多的土邦究竟是何来历呢?说穿了,他们大多是莫卧儿帝国瓦解的产物。18世纪时,各地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封建主纷纷自树番号,划地为王。土邦王公称为马哈罗阁(Maharaja)或罗(Raja)的,一般是起源于印度教或锡克教的封建主;称为纳瓦布(Nawab)的,原是莫卧儿帝国中央政府派驻帝国较大省份的总督。称为尼扎姆(Nizam)的,原是中央政府封派的省级官员(后来成为掌握省的实权的最高长官)。纳瓦布和尼扎姆均为穆斯林。
1876年,英国政府在德里举行了特别招待会,全部土邦出席,英国女王宣布兼任印度女皇。印度土邦正式被纳入了英帝国的管辖下,成为了英国女王的直属附庸。不过,除外交等要害部门外,土邦王公们得到英国人的允许,拥有许多的特权。他们的王位可以继承。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可以有自己的税收和封建法律制度甚至军队。在外交礼节中,王公们甚至可以按照英国政府的规定,享受不同等级的、相当于主权国家领导人的国宾礼遇。
就拿殖民时代最大的土邦海得拉巴(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万)来说,其君主(尼扎姆)可以获得鸣放21响礼炮的待遇,英国人又授予其“尊贵的陛下”称号。英国人的刻意纵容使得土邦王公过上了骄奢淫逸的生活。海得拉巴的尼扎姆更是所有王公中最富有的一位。据说一位尼扎姆时留下的财产单是珠宝一项,折合现款就超过8亿美元。即便是其书桌上摆着的一块压纸器,也是用182.5克拉的钻石制成的。
土邦末日
卡尔·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世袭王公是英国专制制度最驯服的工具,是当前丑恶的英国统治制度的支柱,是印度进步的最大障碍。”反过来,这些早就成为过时产物的土邦之所以能够一直苟延残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也全是仰赖英国殖民者的保护。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就为此愤愤不平:“要不是整个印度,连土邦也包括在内,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在一个保护着这些土邦的有统治权的强国控制之下的话,这些土邦是不会苟延到今天的”。比如,迟至1934年,英国人还专门通过一个“保卫土邦法案”,严禁在英属印度领土上进行反土邦王公的活动。


印度土邦王公合影。来源/网络
这样的局面,在英国殖民者拍拍屁股从印度次大陆撤回后宣告结束。1947年,英国将权力移交给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各地的土邦随之面临二选一的抉择。
这样一来,土邦中的王者海得拉巴的地位就变得微妙起来。尽管身处印度腹地,而且85%的居民是印度教徒,尼扎姆还是自恃实力雄厚,一意孤行,要与印度平起平坐,成为英联邦内独立的自治领。以英属印度继承人自居的印度政府自然不允许海得拉巴成为“心中的结石”,断然动用武力。1948年9月13日,印度军队开进海得拉巴,5天内完成了对该邦的占领,使之成为印度联邦的一部分。
这段小插曲表明,就算是最大的土邦仍旧不堪一击。于是,除了与巴基斯坦毗连或在其境内的土邦巴哈瓦浦尔、凯尔浦尔、卡拉特选择加入巴基斯坦之外,其余除克什米尔之外的绝大多数土邦都决定并入印度。印度政府也对王公们采取了安抚措施(直到1971年才取消),他们的经济和礼仪特权得到保留,还获得了可观的年金(总数为5800万卢比)。那位海得拉巴尼扎姆还是得到了其中最大的一笔——500万卢比。
摆在印度政府面前的下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置其数超过500个的土邦。首先,除了为数很少的大土邦,比如海得拉巴这样的“庞然大物”得以保留原状之外,278个土邦合并成了5个土邦联盟,216个土邦被归并到邻近省,其余的土邦则成了中央直辖区的组成部分。比如如今印度面积最大的一个邦——与巴基斯坦接壤的拉贾斯坦邦(面积超过34万平方公里)就是土邦归并的产物。英国统治时期,当地叫“拉贾普达那”,意思是拉吉普特人的居住区。当时的拉贾普达那地区存在着不下二十个土邦。因此,人们又把这个地区叫成“拉贾斯坦”,在梵文里就是“众土邦国王之地”的意思。这些土邦并入印度后就组成了拉贾斯坦土邦联盟。
接下来,印度在新颁布的1950年宪法里规定印度实行联邦制,彻底结束了土邦的历史。按宪法规定,“省”与“土邦”都被“邦”取而代之。新建立的邦又分成几类。第一类是由原英属印度各省改建成的9个邦,即阿萨姆、比哈尔、孟买、中央邦、马德拉斯、奥里萨、东旁遮普、北方邦和西孟加拉。它们有自己的立法议会和以邦长为首的行政机关。


印度的几大邦。制图/地缘谷
第二类由原来的大土邦和土邦联盟组成,拉贾斯坦邦就属此类。这类邦也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邦长。只不过第一类邦的邦长由印度总统直接任命,二类邦的邦长则暂由土邦王公或土邦联盟的王公会议主席团主席担任,再由总统任命而已。比如,与海得拉巴一样保留下来的迈索尔土邦的“末代国王”名叫杰耶贾马拉吉,于1940年登基。印度独立后,他摇身一变成为迈索尔邦的第一任邦长(首席部长)。日后这个迈索尔邦改组成“卡纳塔克邦”时,此人还是继续做他的邦长,治理着号称“印度硅谷”的班加罗尔在内的广大土地。至于第三类邦则由独立前英属印度专员管理的中央直辖区和一些土邦组成,首都所在的德里也在其内。这类邦由中央政府直接治理,并由总统委派的高级行政专员负责。
从中国人的眼光看,“土邦”与“邦”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是印度历史上一场意义重大的“改土归流”运动,彻底消灭了长期存在的封建割据状态。
再起波澜
土邦的存在终于画上句号。是不是“两个印度”就此合二为一了呢?恰恰相反,新的问题又暴露了出来,终于导致了1956年“邦”的大洗牌。
说起来,这还是英国殖民者的责任。古代印度没有大一统的传统,自然也谈不上统一的民族语言。比如莫卧儿帝国的开国皇帝巴布尔的回忆录是用察合台文(古代中亚的通用书面语)写的,而这个帝国的行政语言则是波斯语。根据1951年普查,全印度92%人口说着14种主要语言,虽然其中说印地语的最多,也不过30%以上。偏偏东印度公司是一块块征服印度的,故而其“省”的划分依照被征服时间的早晚和便于统治的政治因素确定,并不考虑语言因素。加之英国统治者为了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同一语言的地区常常被分割得支离破碎,有的属于不同的省,有的则分属于英属印度和土邦。


察合台文。来源/网络
同语言的民族间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宗教上的差异常发生矛盾和冲突。因此出现了按语言重新划分邦界的运动。1953年至1956年之间在印度不少城市更是爆发了群众性示威游行、罢工罢市以至绝食至死的事例,迫使印度政府向现实妥协,建立“语言邦”。
1956年11月,印度共和国议会批准了新的邦界方案。从1956年11月1日起,全国重新划分为14个邦(包括有争议的查谟和克什米尔),6个中央直辖区。各邦以该邦主要语言为官方语言。在南印,泰米尔语系的四个主要语种地区分别成为4个邦,即讲泰卢固语的安得拉,讲泰米尔语的马德拉斯,讲马拉雅兰语的喀拉拉,讲卡纳达语的迈索尔。原本最大的土邦海得拉巴在这次邦界的重新划分中不复存在。当地讲泰鲁固语的地区并入安得拉邦,讲马拉特语的地区则并入了孟买邦。
问题解决了?远远没有!语言边界与行政边界重合本就是罕有情况,结果就是印度建立语言邦后,它们中间的一些邦在地理上是巨大的,极端异质的。结果,每个邦依然存在着大量的语言少数派。据1971年普查,少的如喀拉拉邦占4%,多的如查谟-克什米尔邦占44.5%,卡纳塔克邦占34%。与首都新德里齐名的大城市孟买所在的孟买邦情况就更加复杂。


孟买建筑的圆顶。摄影/ДовидовичМихаил,来源/AdobeStock图虫创意
孟买邦主要有两种语言:南部的马拉特语、北部的古吉拉特语。在建立“语言邦”的大潮流下,马拉特人和古吉拉特人“分家散伙”本来也是迟早的事。之所以起初仍旧一起建立了孟买邦,是因为马拉特人和古吉拉特人都要求把印度最大最繁华的经济中心孟买市划归本邦。问题恰恰在于,孟买市居民中马拉特人数量较多,但城市的经济命脉则操纵在古吉拉特商人手里。双方都成立了强大的组织,力量不相上下,导致单独设邦后孟买市地位归属成为一道难题。折腾了几年之后,有关各方才找到解决的办法:在原孟买邦地区建立古吉拉特(古吉拉特人)和马哈拉施特拉(马拉特人)两个邦,孟买市按人口对比情况划作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首府。作为交换条件,马哈拉施特拉邦出钱帮助古吉拉特邦在阿迈达巴德建设新的首府。
所谓按下葫芦浮起瓢,印度的“邦”就这样在各民族的争执中越分越多(目前印度的邦数已接近30个)。印度独立后,居住在西北部旁遮普邦的锡克人希望建立一个单一的政治区域,于是提出了建立“旁遮普语言邦”的要求。在1960-1961年,旁遮普的锡克人(以大胡子形象出名)和印度教徒之间发生过激烈的斗争。1966年,旁遮普邦终于一分为三:成立说旁遮普语言(锡克人)的旁遮普邦,说印地语的哈里亚纳邦,另一些说印地语的山区则并入喜马偕尔中央直辖区(1971年升格为邦)。要是考虑到英属印度的旁遮普省本身就在“印巴分治”里一分为二,如今的“旁遮普邦”其实只剩下几分之一的土地与人口了。


锡克人。摄影/imageBROKER,来源/图虫创意
应该怎么评价这样的“语言邦”政策呢?往好了说,建立相对同质化的语言邦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地方的行政管理。往坏了说,这也会为地方主义的抬头敞开门户,难免会有利欲熏心的地方政客利用语言文化鼓动群众,谋求自己的特殊利益。比如,孟买邦的改组完成后,在划分边界上就遗留下了一些争执,新建立的马哈拉施特拉邦与隔壁的迈索尔邦之间形成了列尔高姆县的“领土”争端。至于最近显得誓不两立,迫使印度中央政府出兵介入的阿萨姆邦与米佐拉姆邦其实原本也是一家——直到1972年,米佐族聚居区才从阿萨姆邦划出……以此看来,要盖棺论定恐怕还是为之过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1-13 02:29 , Processed in 3.58749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