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历时66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55.5万人。这一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为表彰参加淮海战役的有功人员,1949年制作颁发了两种淮海战役纪念章,一种由华东军区制作颁发,另一种由中原军区制作颁发。在安徽博物院中,就珍藏着这两种纪念章。
左边为1949年华东军区给参加淮海战役的华野各纵队和华东军区地方部队的指战员,战役期间支前的华东军区专职支前人员、民兵和民工,参加淮海战役的华东军区其他有功人员颁发了淮海战役纪念章,共60万枚华东军区颁发的淮海战役纪念章为圆形,铜质,直径2.7厘米,纪念章正面正中是呈交叉状的两支步枪,纪念章上部镌刻一颗光芒四射的红五星,下方环刻“淮海战役纪念”,背面铭文“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颁发。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
右边是由中原军区制作的淮海战役纪念章,背面记载的淮海战役时间是“1948.11.5—1949.1.10”,与目前军史上记载的时间略有出入,军史记载淮海战役时间都是从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纪念章没有记录制作和颁发的确切时间,画面的中心是交叉在一起的两排长枪,左右各六杆枪,枪上都插上了雪亮的刺刀,夹在两排刺刀中间的是一颗巨大的红色五角星,它们共同象征着英勇顽强、敢于拼搏的人民解放军,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强大的人民武装力量。横向居中有两排字,第一排大字是红地白字——“淮海战役”,下面有一排略小的红字,写着“胜利纪念”四个字。纪念章的最下方写着“中原人民解放军”七个白色大字。
淮海战役精神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强调,“要把淮海战役精神发扬光大”。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的三大战役之一,60万人民解放军和地方武装经过66天的浴血奋战,打败了80万国民党正规军,歼敌55.5万人。
安徽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所在地,是淮海战役的重要战场,是淮海战役精神的主要孕育地。
淮海战役精神基本要旨有以下几个方面:
听党指挥,信念坚定。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在淮海战役中,听党指挥、信念坚定是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前提。在决策淮海战役过程中,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英明决策和高超智慧得到充分展现。在淮海战役的战略部署下达后,人民解放军各参战部队坚决听从中共中央和总前委的统一指挥调度,闻令而动,遵令而行,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是一场恶战,在总前委召开的各纵队首长会议上,邓小平表达了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只要歼灭了敌人南线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是可以取得全国胜利。”
团结协作,决战决胜。淮海战役是由中原、华东两支野战军和中原、华东军区,以及晋冀鲁豫军区的部分部队共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协同作战。虽然参战部队多,隶属不同指挥机构,但是在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团结协作,决战决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迅速形成集团作战、联合作战的强大威力。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为了配合华野作战,中野集中4个纵队全力攻取宿县。经过四天激烈争夺,全歼国民党守军12000余人,切断津浦铁路徐蚌线。
勇挑重担,不怕牺牲。淮海战役中,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重兵的疯狂进攻,人民解放军在兵力、武器装备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充分发扬勇挑重担、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前仆后继,与敌人血战到底。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双堆集歼灭战中,邓小平代表总前委向各纵队首长庄严宣布:“人人都要有烧铺草(即牺牲)的决心!”最后的决战到来了,中野某部十连在西马圩子遭到敌一个团的围攻,伤亡过半,连长、指导员先后牺牲,排长代理指挥,多次打退敌人进攻。大部队赶到,部队只剩下两人。
军民同心,众志成城。淮海战役中,包括安徽人民在内的解放区人民提供的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援,是人民解放军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各地涌现出许多父子争相上前线,妻子送丈夫、男青年推迟婚期当支前民工的动人事迹,在中外战争史上谱写了旷古未见的人民战争的壮丽诗篇。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淮海战役中,累计支前民工543万人,其中江淮和豫皖苏人民共出动民工160万人、担架12.5万副,筹集粮食2.1亿斤、柴草5.3亿斤。陈毅曾动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由此孕育而成的“小推车精神”是淮海战役精神中最动人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