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2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顺兴号”的时代记忆

[复制链接]

2453

主题

2634

帖子

877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7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5 01:1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对合肥市传统糕点老店“张顺兴号”情况的调查和建议》部分(1984年)

  

  上世纪90年代位于长江中路的“张顺兴号”(资料图片)
  麻饼、烘糕、寸金、白切……这不是一组简单的文字组合,而是无数合肥人的美好记忆。曾风靡一时的“四大名点”,老合肥人一听便能如数家珍。而说到生产历史悠久、风味独特的四大传统糕点老店时,百年老字号“张顺兴号”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历经风雨,终得重生
  “合肥市‘张顺兴号’,具有七十年的经营历史,所生产的麻饼、烘糕、白切、寸金,驰名远近,被誉为合肥传统糕点中的‘四大名旦’。”合肥市档案馆馆藏的1984年3月5日《合肥市民建会、工商联、市政协经济建设工作委员会关于对合肥市传统糕点老店“张顺兴号”情况的调查和建议》中这样说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合肥做糕点的商家不少,“张顺兴号”却是最有名的一家,店前购买的人群排满整条街,其中不乏慕名前来购买的外地人,成为长江路的一道“风景线”。
  当时如此受人喜爱的糕点店,又是如何起家的呢?从上述馆藏档案中也能看出,“张顺兴号”的老板是糕点行业科班出身,他经过苦心经营,积累了一定的资本,“1906年始在三孝口附近(即今‘张顺兴号’店址)分期置地,造房十八间。民国初年(公元一九一二年)正式竣工开业,定名为《张顺兴号》。黑底金字招牌系合肥书法家张子开所书。”在这份档案中,还讲述了“张顺兴号”的发展历程。“此时,在三孝口附近又出现了‘刘复兴’‘黄复兴’两家专门生产地方糕点的店,销路颇广。这就形成了‘三兴’鼎立的局面。精干且又善于经营的‘张顺兴号’老板,为了使自己能立于不败之地……在糕点生产工艺上狠下功夫,精选料、巧配方,加之加工考究,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张顺兴号”的这一工艺改革获得了成功,并在“三兴”竞争中渐占优势,数年后便取而代之。
  但是,“张顺兴号”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数次遭遇到严重打击。1931年,“张顺兴号”店铺曾遭遇一场火灾,使其元气大伤;日寇入侵,张老板举家“跑反”,家资殆尽;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以“经济汉奸罪”,罚取“张顺兴号”五十万伪法币(约合当时四五百石大米),“张顺兴号”从此一蹶不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顺兴号”得以重生。1956年公私合营后,“张顺兴号”短暂更名为“合肥市糕点公司长江路第一门市部”,到了1962年,“张顺兴号”的招牌再现,生产和经营业进入了恢复时期。
  特色鲜明,红遍庐州
  在经历短暂迁移长丰县之后,1979年4月,历尽沧桑的“张顺兴号”的招牌重新在合肥原址挂了起来。上世纪80年代,“张顺兴号”增添、更新了设备,这个百年老店重现勃勃生机。当时,店铺的建筑面积达900平方米左右,主要生产四大传统名点。1982年还作为安徽省名牌糕点优秀包装赴京展出,获得了高度赞赏。
  老合肥人谈及麻饼、烘糕、寸金、白切,可谓头头是道。那么,你知道“四大名点”有何特点吗?“选料精细。以麻饼为例,所采用的原料为霍邱的芝麻(色白、饱满、粒大);广东的青梅(状似佛手,脆嫩茵绿);汉口的桃仁(肉肥油足);苏州的双丁(即青、红丝,色正馨香);江西的桔饼(皮薄味浓);晓天的桂花(幽香四溢);淀麻油(清亮芳香)和上熟的糯米制作的糕粉(细腻白洁)等为原料。以上各种原料特点突出了香、鲜、脆、嫩,制作麻饼,风味独特……配方固定。所有产品的配方均始终如一……操作认真。一丝不苟……产、销、存三个环节,配套成龙,相得益彰。不仅讲究生产,而且注意销售及时,储存得当。前店后坊,后产前销,现烧热卖,增添风味。例如:把寸金放入座坛里,混入熟芝麻焙着,现卖现筛,这就保证了寸金糖的松软不沾牙,个个分开,香甜可口……由于坚持上述四点,所产名牌糕点,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那时候,张顺兴的生意火得不得了。”据一位“老合肥”回忆,当时每天来店里的顾客都有上百人,队伍经常排得老长,那段时间他也没少给外地的亲朋好友代购,为此他每月都要跑趟邮局,邮递费也贴了不少。尤其是到了端午、中秋,“张顺兴号”自制的粽子、绿豆糕、月饼吸引了合肥市民竞相购买,可谓盛况空前。
  记忆留存,回味悠长
  “‘张顺兴号’自一九七九年再次挂起招牌以来,所经营的依然是其它厂坊生产的大路货以及本店后坊生产的部分西式糕点……去年十月底,长江路西段进行改建。‘张顺兴号’也在改建之列。年底改建工程完毕。”在《合肥市民建会、工商联、市政协经济建设工作委员会关于对合肥市传统糕点老店“张顺兴号”情况的调查和建议》中还提到改建后的“张顺兴号”状况,“是一幢具有民族风格的二层楼建筑。古朴、典雅;门楣上方挂黑色大匾。上书‘张顺兴号’四个镏金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底层前进为营业间,面积约三百平方米,营业面积比原先扩大多了。二进是后坊,面积大大地缩小了。楼上设雅座,供人品尝。营业间和雅座都挺宽敞。”“张顺兴号”新楼落成后,安徽省著名书法家王家琰应邀书写了牌匾。
  “顺兴麻饼一肚糖,块块工整两面黄,吃到嘴里甜又香,要买糕点找姓张。”这首曾经在庐州城里流传的顺口溜,说的就是“张顺兴号”。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四大名点”虽然在合肥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但一般都不如“张顺兴号”好吃,嚼在嘴里,酥、香、脆、甜,纯美无比,令人难忘。这种盛况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张顺兴号”渐渐有了萎缩的迹象,店堂里也慢慢不见昔日的辉煌。2008年长江路改造后,这块百年老匾也随之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不过,在不少老合肥人心中,“张顺兴号”已不只是一种美食、一种产品,更是一种回忆。
  □王小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6-22 04:20 , Processed in 0.22067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