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2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民国时期围棋棋手简介之二十六 余孝曾、张恒甫与吴浣

[复制链接]

2530

主题

580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79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23:05:1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余孝曾

余孝曾(?—1940),温州人,棋手余冠周之子。

余孝曾读书于大夏大学,在校便有盛名。为“大夏四杰”之冠(其余三杰为陈嘉谋、吕濬、周传谔)。余冠周棋风稳健,孝曾更加精悍,惜不永年,逝世时仅三十余岁。

1936年,余孝曾有王幼宸分先对局,当时王幼宸有三段实力,考虑到这局余孝曾输的比较多,所以推测余孝曾有二段的实力。

1937年,余孝曾被顾水如让二子,推测这是双方棋份在先二左右。顾水如当时是三段,三段让先二,水平是1级左右。然而当时的顾水如虽然是三段,实有四段的水平,综合考虑,余孝曾当在初段至二段之间。

目前发现余孝曾的棋谱为8局,余孝曾3胜5负,胜率37.50%.


张恒甫

张恒甫(?-1989),年龄要比著名棋史家徐润周要小,徐润周出生于1899年,大致可以推测张的生年。张恒甫早年居住上海。后与刘棣怀、冯震并称为“西南三杰”。

下图是黄水生和张恒甫,但不知哪位是张恒甫。


张恒甫家有恒产,借此广通声气。他的活动分为两方面,一是办理棋会,一是编辑谱录。棋会的名称为“豳风社”,时将局谱送刊登在报纸当中。

他的很多棋从实战中来。青年时常和顾水如、刘棣怀、魏海鸿等对局,与刘棣怀的对局最多。30年代在上海棋界称名。棋力较顾水如,刘棣怀等约差一先。

1934年,吴清源五段返回国内,让张恒甫三子。被五段让三子当有1级的实力。

1935年,魏海鸿让张恒甫先,当时魏海鸿的实力接近三段,由此判断此时张恒甫具备了初段的水平。

1951年11月至12月,胡沛泉和张恒甫进行分先升降十番棋。此前胡沛泉和张恒甫进行过数次非正式的对局,这次为了确认双方的棋力,从而开始了升降十番棋。胡沛泉当时通过大比赛已经晋升至三段,水平和自身的年龄优势使得在第六局时,胡沛泉将张恒甫降级成先相先。第七局胡沛泉也胜。此后张恒甫要离开上海,番棋的最后三局是否继续进行了,就无从查找了。

1952年初,张恒甫由上海到了香港,然后再从香港去了台湾。从此定居台湾。

1952年4月,张恒甫和年幼的林海峰相遇,让五子以半子之差负于林海峰。

1958年,林海峰从日本返回台湾省亲,当时已经四段的他,在和其他棋手下棋全胜,仅仅负于张恒甫,可见张恒甫的实力。

60年代,张恒甫参加了台湾、日本、韩国三地区围棋交流赛,在赛上和日本业余四大天王原田实有过交手,不知最后的胜负结果。

1989年,张恒甫病逝于台北。张恒甫巅峰时应有三段水平。时当是台湾地区四大强手之一。目前张恒甫对局为19局,
7胜10负1和1不明,胜率36.84%。

●张恒甫 ○林海峰
棋份不详 共147着
黑中盘胜
1958年弈于台北

吴浣

吴浣(1911—?)字涤生,福建闽侯人。吴先生之兄。到日本后,入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

下图左边是吴浣,右边是吴清源。时在1928年。

1928年时,在国内,吴浣下了两局联棋,两局皆负。

40年代,吴浣在上海等地交流棋艺。1942年濑越宪作访问我国,吴浣和仲田见三段分先进行对局。结果仲田见获胜。当时给吴浣的段位就是三段。

后来,吴浣去了台湾,和周传谔、张恒甫、黄水生并称台湾省四强。60年代,吴浣也参加了台湾、日本、韩国三地区围棋交流赛,棋谱刊登在当年的围棋俱乐部中。

目前发现吴浣棋谱2局,传闻棋谱1局,共3局,吴浣皆负。胜率为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6-16 21:55 , Processed in 0.24452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