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整的墓园规划 汉代人的宗族观念是非常强的,一家人生前生活在一起,死后也要埋在一起。这种做法被称为合葬或者祔葬。一般来说,夫妻两个人埋在一起,为合葬。子孙与长辈埋在一起,为祔葬。 在海昏侯墓园中,除了海昏侯及夫人的两座主墓(即下图中的M1、M2),还另有7座小墓,可能是他的姬妾或者子女吧。此外,除了封土,墓园中还包括了祠堂、寝殿和园寺吏舍三种建筑。 海昏侯刘贺墓园平面图
祠堂,是给墓主人灵魂提供饮食的地方,也是供逝者亲友祭祀的场所,一般在墓葬前方。 海昏侯及夫人曾共用了一座祠堂,可惜原本的土木结构建筑已经损坏,只能通过考古学者们挖出的墙壁残余和立柱洞穴等遗迹大致判断出祠堂的面积和形制。
东汉·孝堂山石祠
另外,东汉时期的石制祠堂多有存留,他们的外形也有助于我们去推断西汉祠堂的样子。 寝殿,是给墓主人日常起居的地方,里面还得放上逝者生前穿过用过的东西,相当于模拟出墓主人在内宅卧室进行的日常生活,反映出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园寺吏舍,其实就是守陵人的宿舍。在西汉帝陵中,专门的服务人员多达几百人,海昏侯墓虽不能跟帝陵相提并论,但负责巡逻、守卫、洒扫的工作人员肯定也不少,他们当然也需要住和生活的地方。 二.墓室布局在很多盗墓探险题材的小说、电视剧中,古墓幽深、恐怖、遍布机关。事实上,大多数墓葬不但不阴森,还很有生活气息。 在海昏侯墓中,当考古学家们彻底清理出整个墓室后,发现这里占地居然有足足400平米,跟常见的平民墓相比,可以说是相当壕了。
椁室布局
墓室中间是主椁室,“东西长约6.9米、南北宽约6.7米、高约2.4米……面积约50平方米”,中间还用木板墙隔出了东西两间。东边放着棺材和床榻等用品,相当于卧室;西边则摆着绘有孔子像的屏风、几案、耳杯等日用品,相当于既能吃饭又能见客的客厅。
此外,主椁室外面围着一圈回廊,分成了若干个隔间,每一间都摆着不同类型的随葬品。 比如,北边回廊里有钱库、粮库、乐器库。钱库里放着十几吨真五铢铜钱,粮库里曾有大量粮食(已腐朽),乐器库里有两架编钟、一架编磬;
编钟出土的状态
西边回廊有衣笥库、武器库、文书档案库和娱乐用器库。里面存有简牍5200余枚,包括《悼亡赋》《论语》《易经》《礼记》《孝经》《医书》等古文献,甚至有失传已久的《论语·知道》篇,并初步断定属《论语》的《齐论》版本,更有“六博”棋的行棋口诀《六博棋谱》; 简牍出土状态
东回廊则是酒具库和厨具库;甬道两侧还各有一个车马库,里面放着木头做的车马模型…… 历朝历代对于葬制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什么身份的人应该遵循怎样的礼节入葬是件严肃而认真的事情。海昏侯身份敏感特殊,为了避免再生事端,葬仪肯定是牢牢遵守列侯等级规定的,因此的他的墓葬可以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身份的确认我们是怎么知道墓主人就是刘贺的呢? 除了参考史书记载的海昏侯国内容,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印信。 汉代人用印分为官印、私印两大类。汉朝典章制度书《汉官仪》记载:皇帝、皇后用玉玺,王公列侯用金印……不过私印就没这么多要求了,很多人都选择用玉刻私印。在这座墓中,一共发现三枚玉印,除一枚为印坯(尚未刻字,也可能原先书写印文)外,剩下两枚的印文分别是“刘贺印”和“大刘记印”,这是锁定墓主人身份最重要的依据。 刘贺印出土状态
其次,还有酎金。汉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王公列侯们都在齐聚汉高祖庙中祭祀。活动中要给祖宗献上酒中珍品——酎,当然参加的人也能跟着蹭点,这个活动就叫献酎和饮酎。 酒不能白喝,凡来参加的恩都要根据自己封国的规模进献黄金,这种黄金也被称为酎金。而在墓中,考古学家们找到了写字的金饼,上书“南藩海昏侯臣贺元康酎黄金一斤”。
再次,墓葬中还发现了跟刘贺有关的文书。在墓中的档案库里出土了大量简牍,都是墓主人主动向皇帝、皇太后汇报自己情况的内容,可以辨认出 “海昏侯夫人”、“海昏侯臣贺”、“陛下”、“呈太后陛下”、“元康四年六月”字样。
由此,我们可以确认墓主人绝对就是传奇人物刘贺。 自刘贺去往海昏,正史里已经少有关于他的记载。不过,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曾有这样一段话:“缭水又迳海昬县,王莽更名宜生,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昬江。分为二水,县东津上有亭,为济渡之要。其水东北迳昌邑城,而东出豫章大江,谓之慨口。昔汉昌邑王之封海昏也,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世因名焉。” 意思是有条叫缭水的河流与赣江交汇,交汇口称作“慨口”,因为刘贺常来此东望并感慨自身而得名。 故事真假已难以分辨,不过刘贺内心的失落、懊悔和痛苦肯定是真的。往事虽然如烟,但刘贺墓及丰富藏品的存在让我们对这个倒霉皇族多了不少清晰的认知和深切的同情。让历史从纸面走向眼前,这也正是考古学科的意义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