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5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秋:岂是月华别,只应秋气清

[复制链接]

2772

主题

634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3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9-10 15:57: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的节日与阴阳合历的历法制度相伴相生,植根于农耕社会的文化土壤,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阴历以月亮为中心,根据朔(月初)、望(月中)、晦(月末)的周期变化,形成关于月亮的节日;阳历则以太阳的运行规律为据,催生出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反映气象与物候特征的系列节日。
  仲秋桂馨满琼阙,人间户户赏玉盘。仲秋,即中秋,又称“月夕”“八月节”等,是我国阴历制度下的重要节日,源于古老的祭月习俗,定型于唐宋时期。《全唐诗》有关“中秋”“八月十五”的诗歌多达百余首,如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足见在唐代,中秋之俗已蔚然成风;至宋代,“中秋”被明确定为一个民俗节日,如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道:“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临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中秋与春节、清明、端午等共同构成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体系,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符号。
中秋祭月

  中秋之源流:中华民族亘古亘今的月亮情愫
  古人对太阳、月亮、山川、河流总是充满着绮丽的想象,孕育出原始的自然崇拜。《礼记》有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说明至迟在周代业已形成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祭月的礼制由统治者自上而下地推动,逐步传入民间,拜月、赏月日渐成俗。这,便是中秋节的由来。
  为何将中秋定于阴历八月十五日呢?这要从中国人对季节的切分方式说起。农历七、八、九三月为秋季,分属孟、仲、季三个阶段,八月则为“仲秋”,居于秋之“中”,而八月十五日又为八月之望日,为“仲秋”之“中”,那可是妥妥的“C位”啊!如此重要而又富有鲜明特征的日子,舍之其谁?再从自然因素上分析,八月十五时,金风送爽,夏季湿热的空气逐渐被驱散,圆圆的月亮高悬于如洗的夜空,月光分外皎洁,正是拜月、赏月的最佳时机,无怪乎唐代诗人潘纬发出“岂是月华别,只应秋气清”的感叹。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八月十五又恰逢农家的丰收时节,人们的心情自然是欣喜而满足,更加希望“月圆人团圆”了。
  从科学主义的视角看,月球是地球最忠诚的卫士,为地球抵挡住陨星的撞击。作为人文符号的月亮则有别于太阳的阳刚与雄浑,是阴柔与浪漫的象征,月亮的阴晴圆缺常常与人间的悲欢离合、家国情怀相联系。张九龄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对远方亲友的思念;王安石在思乡时,发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喟叹;苏东坡一生饱尝离别之苦,却不失乐观旷达的品格,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绝唱。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亦是不计其数,“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还比如《唐明皇游月宫》的传说,是一则月亮与帝王的叙事,颇具奇幻色彩,由此诞生了著名的古曲——《霓裳羽衣曲》。相传在某年的中秋之夜,唐明皇(唐玄宗)在赏月时突然想到月亮上去走一走,于是求问自己的天师,天师说可以,就把他送到了月宫。到了月宫之后,唐明皇听到一曲仙乐,还看到诸多仙女在翩翩起舞,霎时间,他心潮澎湃、激动不已,默记了这支乐曲。归途中,唐明皇经过潞州(今山西长治一带),看到月光如洗,一片岁月静好的景象,便发出感叹:刚才这支乐曲和舞蹈那么迷人,正好与此情此景相映衬。天师说,你何不用玉笛重新演奏一次给大家听呢?唐明皇欣然答应,用玉笛把这支乐曲演示了一遍。离开潞州前,唐明皇及其随从拿出一些钱币撒在潞州城。在此之后,潞州的官员上奏朝廷,说是他们在八月十五之夜不仅听到了天上的仙乐,而且还捡到了金钱,这是一种祥瑞。后来,唐明皇又请天师带他上月宫,天师不置可否,大概是只有在八月十五之夜才可以游月宫吧。故事中的仙乐便是一度在“安史之乱”后失传,又被南唐后主李煜与其皇后(大周后)重新整理而流传下来的《霓裳羽衣曲》。
  无论节日如何流变,月亮始终是中秋的主题。中秋节蕴藏着中华民族亘古亘今的月亮情愫。
  月上宫阙:嫦娥和她的小伙伴们
  从帝王将相、文人士绅,到布衣黔首,人们无不喜爱月亮、歌咏月亮,甚至崇拜月亮,并为月亮起了诸多名称:嫦娥、婵娟、月宫、蟾宫、桂宫、冰轮、冰镜、银钩、玉轮、玉盘、玉环、玉钩、玉弓……何其瑰丽奇谲!传说月宫中住着一位女仙,她便是“嫦娥奔月”传说的大女主嫦娥。最早记录“嫦娥奔月”的是《归藏》,西汉刘安的《淮南子》等典籍也有相关记述,讲的是嫦娥服下西王母的不死之药后,飘飘乎奔向月宫,而后化为月精的故事。据此,人们便以嫦娥来指代月亮,也将其作为中秋的节日标识,在当代,就有许多月饼商家在外包装上印制嫦娥的肖像。2003年,中国启动了探月工程,并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嫦娥奔月”的古老理想终于照进现实,不得不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伟大篇章。
  嫦娥美则美矣,但她独自住在这偌大的月宫,岂非太过寂寞?唐代诗人李商隐猜度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许是人们怜惜美人的孤独清冷,在“嫦娥奔月”之后,又产生了“吴刚伐桂”“玉兔银蟾”等传说,引入吴刚、桂树、玉兔、蟾蜍来陪伴嫦娥,构成月上宫阙的神仙图景,供世人仰望与联想。
  如果说嫦娥是主动“移民”,那么吴刚就是因学道有过而被“贬”至月宫砍伐桂树的了。这棵桂树被砍伐后会随即愈合,永远不死,吴刚在月宫中的“差事”也永无尽头。月中有桂树,人间的中秋时节也是丹桂飘香,赏桂花、饮桂花酒成为中秋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玉兔原是西王母的帮手,负责捣药,在嫦娥奔月之后,玉兔也来到了月宫,继续捣药。传说有一年城里闹瘟疫,嫦娥为了缓解人间疾苦,便派玉兔下凡解瘟除厄,玉兔完成了这一使命。立功后的玉兔不求答谢,只想借百姓的衣服穿,于是就有了千姿百态的玉兔。百姓为了感谢玉兔,就称其为“兔儿爷”,并在每年中秋祭拜。我们常见的兔儿爷是一个将军的形象,身着蟒袍、头戴盔甲,一般以虎或别的动物为坐骑,流露出普世救世的雄心壮志。如此说来,玉兔还是一位“抗疫英雄”呢!由于民间有“男不拜月”的习俗,兔儿爷的出现,也正好为男子提供了一个中秋祭拜的对象。再来说说蟾蜍与月亮的关系。据《山海经》记述,日中有三足乌,月中则有蟾蜍。蟾蜍因其多产的特性而成为古代很多部落、族群的崇拜物,寓意着多子多福。并且,蟾蜍通常在夜间活动,时而鼓起来,时而瘪下去,与月亮的阴晴圆缺类似,人们就把蟾蜍看作是月亮的化身,蟾宫即月宫,古人用“蟾宫折桂”比喻科举得中。
  古老的神话传说历久弥新,嫦娥和她的小伙伴们是中秋佳节的重要文化符号,不断丰富着中秋的节日内涵。人类对月宫的想象、对月球的探索将永不停息。
月饼的制作过程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关于月饼的叙事:“胡饼”说与“传递情报”说
  举凡节日,必少不了食俗。月饼是中秋最为核心的节日食品,家家户户在中秋之夜欢聚一堂,赏着天上的盈月,吃着甜蜜的月饼,把酒言欢,好不美满惬意!
  从古至今,关于月饼的叙事不胜枚举,在此列举一二。
  一种是说月饼起源于唐代,故事发生在唐玄宗时期,一位将军西征突厥打了胜仗,从西域地区带回来一种叫做“胡饼”的圆形食品,并敬献给唐玄宗。胡饼是一种“胡食”(西域传来之食物的统称),外带芝麻内带馅儿,深受唐玄宗的喜爱。在中秋赏月之时,唐玄宗与杨贵妃吃着胡饼,感觉分外香甜,唯觉“胡饼”之名不甚妥当,想换一个名称。杨贵妃抬头看着天上的圆月,灵机一动,便为这种饼命名为“月饼”。唐代国力强盛,外邦来朝,胡食已是时人餐桌上的常客,体现了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另一种说法是月饼起源于元朝末年,当时,百姓纷纷起义抗元,其中一支起义军的首领朱元璋准备联合各路人马攻打元大都,但是元朝官兵搜查严密,起义的消息很难传递。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想出一个计策: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在饼里,再把这种饼传送到各地起义军手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晚上起义。到了八月十五这一天,收到了饼的各路起义军纷纷响应,很快便攻下了元大都。之后,成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十分高兴,他将当年起义时用来秘密传递信息的饼命名为“月饼”,并作为中秋的节令食品赏赐给群臣,便有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原来,月饼在最初担当着“传递情报”的重大使命,直接带来改朝换代的局面,难怪朱元璋会如此推崇了。
  无论是“胡饼”说还是“传递情报”说,月饼的由来很难考证,但明确的是,吃月饼是中秋时节从古至今的“规定动作”。在当代,关于月饼的叙事还在不断被“层累”地续写与创造着,月饼的类别、口味更是愈发丰富,在满足人们味蕾的同时,也推动着中秋节的传承与发展。
  天涯共此时:中秋节日文化谱系摭谈
  中秋是综合性的节日文化谱系,统摄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共性,又包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并对海外的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很大的影响。
  首先,中秋是中华民族的共享性节日。在中国大陆地区,除汉民族外,至少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过中秋节。例如,彝族的“阿细跳月”,蒙古族的“追月”,藏族的“寻月”,德昂族的“串月”,侗族的“行月”,壮族的“祭月请神”,苗族的“闹月”,朝鲜族的“望月架”,等等,无一不是对月亮的感恩与崇拜。中秋也是凝聚港澳台同胞与海外华人华侨的文化纽带。例如,“中秋博饼”即为海峡两岸民众同根共祖的文化见证。相传在300多年前,郑成功在厦门驻军,每到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其麾下的将士们便难掩思乡之情。郑氏的部下洪旭见此情形,便发明了一种模拟科举考试的博饼游戏,让将士们边赏月、边玩乐,排解思乡之苦。而后,“中秋博饼”的习俗在厦门一带流传开来,并随着郑氏水师驱荷复台的征程而传入台湾,成为两岸共有的中秋习俗,发挥着两岸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此外,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也会在中秋佳节举办丰富的民俗活动,表达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其次,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海外不少国家和地区也有类同于中秋的节日或习俗。韩国有“秋夕节”,主要习俗是吃一种叫做“松片”的年糕,以及扫墓、祭祖。因秋夕为丰收的时节,人们还会把新收获的粮食贡献给祖先,表达敬意。在日本,有八月十五食用“月见团子”的习俗,饱含月亮的元素。《竹取物语》中的“升天归月”则与“嫦娥奔月”有着共同的母题。印度有“明月节”,人们要将牛奶置于很大的容器中,一边欣赏月亮,一边共享牛奶,并辅以歌舞助兴,还会彻夜不眠地等待天神骑着白象来到人间,祈求祝福。西方人则说,月亮是最引人回忆的光线。人类对月亮的情感大抵类同吧!
  中秋节日文化谱系兼具内部的凝聚力与外部的辐射力,对内,可增进中国境内各民族、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人华侨的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之共有精神家园;对外,则有助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树立中华民族的整体形象。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博士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5-1-11 23:03 , Processed in 0.29822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