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73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皖南千载诗人地 秋浦盛名源李白

[复制链接]

934

主题

984

帖子

330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00:0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泱泱华夏,李白的名字是妇孺皆知。无论是大河上下,长江南北,城镇乡村,凡李白曾“到此一游”而便乐道千年。池州也不例外,由于李白数次游览,留下“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以及《秋浦歌》等四五十首彩墨画般的诗作,使小而老的池州府,名播四海,其绚丽的山水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闪烁在神州大地上,诱得无数骚人墨客“游罢扬州又池州”。
  李白,字太白,公元701年生出于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当时属唐王朝所建置的安西都护府)。五岁时随父亲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县)。少年时期就胸怀大志,学习兴趣特浓,涉猎知识范围很广:“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青年作家;“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二十岁以后,开始在蜀中漫游,求仙访道,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一方面又要做超凡的神仙;一方面期盼统治者给予不平常的擢用,一方面又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企图通过诗文投赠,培养声誉,“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一方面提倡宣扬“兼善天下”、“净苍生”、“安社稷”、“安黎元”,另一方面又学庄子遗世独立,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轻尧舜、笑孔丘、平安诸侯,长揖万乘。但他的思想核心是想像管仲,晏婴那样成为政治上显赫人物,辅佐帝王,使国家强盛,社会安定。然而,由于他嗜酒如命,又狂荡不羁,做官的欲望终成泡影。最终走上集不可相容的儒、道、侠于一身,浪迹天涯,始终在追求、矛盾、冲突、愤懑、狂放、行乐中生活和生存,在贫病中成了“诗仙”。
  不管怎样评价李白的思想和个性,但李白确实是位出口成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天才诗人,他写了大量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辉煌诗篇,在诗歌中将自己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个性和理想,用神奇的艺术语言尽情表达出来。
  李白是哪年来秋浦漫游、一生漫游过几次秋浦?现只能根据《全唐诗》中收存的李白诗作,清人王琦撰著的《李白年谱》、詹瑛所著《李白诗文系年》、上海辞书出版社《说李白》、上海古籍出版社《李白集校注》,上海辞书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著的《李白诗选》以及近年省内外和国家历史研究所等研究李白的权威专家学者的权威著作,作以较为准确的略述。
  李白第一次游秋浦可能是天宝八年(749)。因为,天宝三年做了三年供奉翰林的李白为高力士、杨玉环、张垍等所谗毁,“诏许还山,赐金放还。”当年三月出京,经由商州东下,游历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省前后五年,于天宝八年春,从金陵经当涂、宣城到秋浦。当时秋浦县城在今秋浦河和龙舒河交汇处石城。李白可走的路线大概有两条,一是陆水相接,由宣城经旱路下青弋江经芜湖入长江,转入池口河,到石城。二是旱路:由宣城过南陵,经刚设置不久的青阳县入秋浦县境,由桃坡乌石到秋浦县城。至于究竟怎么入秋浦,无翔实史料佐证,只能想像、猜测。这次来秋浦会见了秋浦崔钦县令和县尉柳圆、王十二等,有《赠崔秋浦三首》、《咏柳府瘿木樽二首》和《答王十二(寒夜独钓有怀)》等诗可为佐证。这次来秋浦待的时间不长,游览了哪些地方,写了哪些山水诗,均无据。如果硬说《秋浦歌》中哪首是这次所作,只有“其十一”可与时令相吻合“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因为只有春天才能真正“山花拂面香”,也只桃花汛才能“水急客舟疾”。秋冬只会溪水潺湲,但无山花拂面;盛夏虽水流湍急,也难见香花扑面。这次是否到了桃花坞,作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更与时令风马牛不相及。
  李白第二次来秋浦的时间,有人说是天宝十二年(753),有人说天宝十二年至十四年,这三年间李白均在秋浦;有出版物说天宝十二年、十三年、十五年先后三次来池,这可能是受清代《贵池县志》中“李白在秋浦住留三年”之说的影响。笔者翻检了诸多权威著作,梳理李白游历,倾向天宝十三年来秋浦一说。这年春季,李白在铜陵,夏秋来秋浦,先在玉镜潭一带活动,入冬在白笴陂与石门一带活动。这次来秋浦可以肯定是走水路,乘舟入池口河,经平天湖(今日涓桥镇谷塘湖和高脊岭水产养殖场这一广阔水域,唐时称平天湖,绝不是今人说的齐山湖即东南湖),到秋浦县城。这次秋浦行是“薄游成久游”,前后半年以上。《秋浦歌》(明朝以前为十三首,清朝以后增为十七首)、《白笴陂》、《清溪行》等数十首诗大都作于此行。最后,时至隆冬来到石门春台岩(筑有桃花坞),与隐居在此的高霁相遇,并约友人韦权舆(时任青阳县令)一同来到九华山西麓的夏候回家,“开檐岸帻,饮宴赏景”,顿生美名之情,即兴联句赋诗,于是谱写了《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在诗序中对更名九华山作了说明,即联句诗序,“青阳县南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按图征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人之口,复阙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李白首尾两句联唱道“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青荧玉树色,缥缈羽人家”。表达了诗人对奇秀灵异的九华山境的赞美和神往之情,从此“联句”诗成了与九华山同辉的名篇佳句,更是九华山的定名篇。宋代诗人王十朋有赞联句诗云:“九芙蓉自九天来,太史南游山未开。仙境曾经谪仙眼,佳名句杰两崔嵬。”继之三人相偕登位于春台岩西的杉山谒镇国寺。后人在镇国寺旁建太白精舍纪其游。只可惜李白等咏镇国寺,诗作早已失传。可幸的是明人刘廷銮作《游杉山》记其事。诗曰“精舍历道旁,晚钟透林僻。既怀李白游,欲讽一行迹。”李白一行这次是否登九华山,按理分析推断,无法上九华。因为九华山西麓层峦叠峰,峰险路陡,冰雪天就是猿猴欲上也愁攀缘,更何况是徒手的人呢!除旅游文学作品外,研究九华山的专家学者著作中未见一文有李白该年由此登九华山之说。
  天宝十四年(755)冬安禄山反叛,李白由梁苑仓皇南奔到金陵,再溯江赴寻阳,往豫昌(南昌)。舟行至秋浦江面,遥望九华秀色,深为上一年没有入山畅游而遗憾,自然想起了在青阳任县令的韦权舆,便吟诗一首“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诗中对九华山的景仰、友人的怀念、渴望卧游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这次从诗人的心情和匆匆行色来看,肯定没有登池州岸头,更没有游览秋浦,而是经浔阳直达南昌,并寓居如此。至于有文章说这首诗是761年李白61岁时由江西乘船东下金陵,路过池州的池口时,青阳县令韦仲堪闻之赶来接他上九华山。李白兴致勃勃咏此诗赠韦仲堪。这是缺乏史学知识而闹出的笑话。其一,李白未随李光弼北征徐州,而是随李光弼东征浙江,根本不存在由江西东下金陵。他由宣城返回当涂时,便一病不起,自知来日无多,将所有诗稿交给族叔李阳冰,并托他整理、作序。其二,唐朝县令任期一般不过三年。如果李白53岁与韦仲堪作九华山联句诗,到李白61岁韦仲堪也不知调往何方,怎么可能还以青阳县令的身份赶来池口接李白。难怪有许多学者说“缺乏史学知识的人下笔就出错。”史学是严学,不允许半点臆测,也不允许丝毫虚构。臆测、虚构使史学知识贫乏者受骗,让有识之士抿嘴暗笑。
  根据历代《九华山志》记载,大约在天宝十五年(756)应友人(肯定不是韦权舆,究竟是谁邀请不得而知)盛情相邀,曾经铜陵由大通河上九华山,卜居于九华山东崖的龙女泉侧,读书于其中。后人为纪念李白,于北宋时期在此建有“太白书堂”,后几经兴废,明代改名为“太白祠”,民国时期被毁。1988年在遗址重建。有据可查的李白上九华山就此一次。至于说李白由陵阳登九华山天柱峰,其根据是李白有诗“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这是张冠李戴。“地舆志”称,陵阳山在池州石埭县之北,宁国府宣城之西,三峰连接,迤逦层盘,天柱石是其山峰之一,海拔529米。天柱峰在九华山之东南,海拔1004米。《李白年谱》称“上元二年(761)白由宣城至天柱石”。关于李白游览的是陵阳山天柱石而绝非九华山天柱峰,其缘由在此向读者说个清楚明白。这年即公元761年,安禄山余党史朝义还在活动,兵力尚强,李光弼冒险进击,居然大破叛军。接着挥师南下去清剿浙东叛军袁晁,大军所到叛军望风而逃。遇赦不久的李白得知平剿袁晁这一消息,便主动请缨,请求加入李光弼部队。在随军南进中,天不从人愿,体力不支,病倒于行军途中。待体力恢复后,叛军已被消灭。李白只得怏怏一人返回。途经宁国府宣城后,便在周围漫游,于是至宣城之西的陵阳山天柱石,作《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故而诗作写的不是九华山天柱峰。事实也果真如此,此时李白已61岁,体弱多病,行动困难,生命处于垂暮之时,怎么能登笔陡悬崖,孤立擎宵的天柱峰呢?当然,陵阳山地域后归属池州,也可称是李白的一次池州之旅。
  然而,不管是李白“五游秋浦,三上九华”,还是“两游秋浦,一上九华、一到石埭”,两种说法都不是真实的情况、确凿的史实,仅是前者虚夸成分太大,后者接近史实而矣,无争辩是非的必要,也无争辩的史据。至于哪次写了哪首诗,是分析猜测,也更无分辩价值。但李白留下的近50首诗歌却是史实,这才是秋浦乃至池州的无价财富。李白的整体山水诗歌,大多写的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表达他叛逆不羁的性格和要登涉这些山川和天地星辰相呼吸、相往还的豪情壮志。但他在秋浦吟咏的诗歌却大都是清美会意、亲婉可爱的山川和醇郁浓烈的风土人情,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流露一个胸怀济世之才人的孤寂落寞,忧国伤时的心绪,它折射出了一个内心和外表完全统一的真实李白。
  李白游秋浦、上九华、到石埭,给池州引发的效应是无可估量的。一批批历代文坛泰斗、骚人墨客、朝廷名臣、政界精英、民族英雄、儒雅隐士,纷至沓来。唐代的刘禹饧、刘长卿、李商隐、张祜、罗隐等诗豪追寻李白足迹,凭吊先贤;北宋的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范仲淹、司马光、郭祥正、李纲等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又慕李白及唐才子之名,前来寻幽访胜;其后,南宋的岳飞、朱熹、王十朋、陆游、杨万里、李清照、周必大、文天祥、张拭、萨都刺;明代的解缙、海瑞、王阳明、汤显祖、董其昌,清代的施闯章、袁牧、方以智、方苞、刘大槐、姚鼐、王士祯、黄宾虹等又仰慕唐宋大家,踏着他们的足迹,在池州寻幽访胜,留下了大量诗文、遗迹。这些名人学者、政治精英的名字与池州焊接成一条长过千年,闪耀着古朴厚重、灿烂辉煌的美丽彩虹,使池州之名四海传扬,赢得了“千载诗人地”的美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9-29 10:16 , Processed in 0.54509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