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3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燕云十六州对古代王朝意味着什么?为何如此重要?

[复制链接]

2263

主题

2379

帖子

802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0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4 11:5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电视剧《燕云台》中,故事的发生地在今天的北京、山西和内蒙古一带。在中国古代,这片区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剧中有一座叫“燕云台”的建筑,即得名于此。
燕云十六州示意图
一千多年前,辽国与北宋在这里你来我往,打了上百年仗,双方都没有退步的意思。这块地方究竟有多重要,让宋辽穷尽国力要去争取呢?
何为“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大致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地区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主要指幽州(今北京)、檀州(今北京密云)、涿州(今河北涿州)、云州(今山西大同)、儒州(今北京延庆)等地。其中最靠北的是武州(今河北宣化),最西为朔州(今山西朔州),最南为瀛洲(今河北河间),最东为蓟州(今天津蓟县)。
从地理位置上看,燕云地区扼守燕山和太行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秦汉时的长城就在此修筑,以抵御北方少数民族。
唐肃宗时,十六州名称基本确定下来。但当时并无“燕云”一词。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宋史·地理志》中:“至是,天下既一,疆理几复汉唐之旧,其未入职方氏者,唯燕云十六州而已。”此后方有燕云十六州之说。
《宋史·地理志》在这里描述的是一个现象,也是一个问题:燕云十六州不在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内,更确切的说,当时是在辽国治下。
对于这一局面的形成,石敬瑭要负很大的责任。
燕云问题的由来
石敬瑭是沙陀族,是后唐明宗李嗣源手下的得力干将,还是李嗣源的女婿。史载,此人有勇有谋,为官勤勉,“勤于吏事,廷无滞讼”,算得上朝廷栋梁。石敬瑭所处时代正值五代十国,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政变频繁。后唐也没有避免这个命运。公元933年,李嗣源病重,他的后人开始抢班夺权。李嗣源惊吓而死,其三子李从厚被拥立为帝,即唐闵帝。但李从厚的帝位不久就被明宗的养子李从珂所夺。李从珂杀了唐闵帝后,自立为帝,史称唐末帝。
石敬瑭画像
后唐宫廷内斗之时,石敬瑭正任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是河东地区防御契丹的最高军事将领,手下要人有人,要钱有钱。李从珂称帝后,石敬瑭为试探朝廷对他的态度,假意上表,请求唐末帝解除他的兵权,将他由太原调到其他藩镇。当时有大臣识破石敬瑭的诡计,劝皇帝不要同意。有个手下认为,调动也是反,不调动也是反,不如先下手为强。唐末帝深以为然,于是下诏调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并催促他迅速赴任。
石敬瑭见势不妙,决定起兵造反,自己当皇帝。不过,他虽经营河东地区多年,比起后唐,实力还是稍逊一筹。手下有个叫桑维翰的心腹给他出主意,公开投降契丹人,就一定能灭后唐,称帝中原。此言正合石敬瑭之意,他立即向当时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上表,以臣儿自称,请求契丹出兵支援,并表示事成之后,将雁门关以北诸州及幽州之地献给辽国,每年还纳贡帛三十万匹。他称辽太宗为“父”时,已经45岁,而耶律德光不过34岁,所以后人戏称他为“儿皇帝”。
影视剧中的辽太宗耶律德光
石敬瑭的请求,自然让耶律德光喜出望外。契丹人对燕云地区觊觎已久,此前曾不时派兵骚扰,但均被李嗣源的后唐兵所败,损兵折将,被打出心理阴影。此时,面对送上门的肥肉,他自然不会错过。
公元936年5月,唐末帝发兵,声讨石敬瑭。耶律德光如约出兵相助。结果,唐末帝不仅没有剿灭石敬瑭,还把自己给搭上了。在石敬瑭和耶律德光的双重攻击下,几个月的时间,后唐土崩瓦解。
石敬瑭称帝中原,对辽人感激不尽,多次表示要报答耶律德光的恩德。进入洛阳不久,他就派大臣赵莹向契丹送上燕云十六州的图籍,并按时纳贡。据《辽史》记载,石敬瑭称帝6年,先后派遣使者43次去契丹,朝内大事小情,都向契丹请示。
燕云十六州归入辽国范围,对中原王朝而言,相当于失去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天然屏障。自燕云往南,即河北、河南一片平原,契丹骑兵可以肆意往来。叶隆礼在《契丹国志》中称:“石晋轻以畀之,则关内之地,彼扼其吭,是犹饱虎狼之吻……遂乃控弦鸣镝,径入中原,斩馘华人,肆其穷黩。”之后的中原王朝也看到这一点,开始了收复燕云地区的努力。
中原王朝的努力
第一个尝试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是周世宗柴荣。
周世宗柴荣
柴荣年轻有为,在他的治下,后周国力逐渐强大。公元959年,趁契丹人内乱之际,柴荣御驾亲征,水陆两路大军齐头并进,目标直指燕云地区。
最初,大军进展顺利,辽国的边关守将几乎望风而降。短短一个月,后周的军队就收复了瀛洲、莫州、易州等地,兵峰直抵幽州城下。辽国的增援部队也抵达燕山之北。就在双方马上举行战略决战之时,柴荣一病不起,最终功败垂成。
第二位是宋太祖赵匡胤。当年柴荣北征时,赵匡胤是其帐下得力干将。他建立宋朝后,一直不忘收复燕云。公元976年,大臣们奏请加尊号曰“一统太平”。
赵匡胤说:“燕晋未复,遽可谓一统太平乎?不许。”
他作了文、武两手准备:文的一手是用钱赎买,为此在内府库设“封桩库”,规定凡战争缴获和国家运行剩余的钱财,都归入其中,待蓄满五百万缗后,拿这些钱去找契丹人谈判,“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直”,如果契丹人不同意,就用作攻取燕云的军费。可惜,宋太祖于公元976年驾崩,没来得及实施他的统一大业。继位的宋太宗赵光义在查看库房时看到积攒下来的金帛,不由得感叹,这么多钱,先皇还老说没钱花。
太宗也想解决燕云,但他比他哥哥果敢,钱留着自己花,燕云问题用军事解决。
公元979年5月,赵光义挟平定北汉之余威,打算乘胜把幽州拿下。但当时大部分宋军将士接连在外打了几个月仗,都想回开封城休整,所以对进攻幽州不太热心,结果数十万人出工不出力,对着幽州城狂攻多日毫无结果,士气越来越低。7月初,赵光义亲自督军在高粱河畔与辽军决战,结果宋军惨败,赵光义乘驴车逃跑,经部下崔瀚接应才稳定下来。
虽然吃了败仗,但宋太宗收复燕云的斗志并没有减弱。公元986年初,他接到密报,说大辽现在萧太后执政,政局不稳,是收复燕云的大好时机。这样的情报显然有误,辽国此时在萧太后的主政下,国力不仅没变弱,反而比之前更强。但一心想报仇的赵光义根本不愿意去辨别这份情报的真伪,第二次出兵北征。出发前,他召集众将领开会,指示他们“持重缓行,毋得贪利以要敌。”结果,东、中、西三路大军,东路的曹彬贪功冒进,把皇帝的“持重缓行”抛在脑后,在岐沟关被辽军截击,死伤数万人。西路的潘美拒绝了下属杨业的正确建议,与辽军正面硬扛,也是大败而归。杨业孤军被灭,后人创作的评书杨家将即由此而来。只有中路的田重进部未受损失。
986年冬,辽国反客为主,主动南犯,借此彻底打击宋收复燕云地区的信心。12月初,双方主力在河北君子馆附近展开大兵团决战,宋军全军覆没,死者数万人。辽军乘胜追击,先后攻占邢州、深州、德州、文安等地,至次年正月撤军北还。君子馆一战,宋军河北的有生力量消耗殆尽,丧失收复燕云之地的能力。
1004年,萧太后和辽圣宗率兵30万南下侵宋。宋朝虽进攻不行,但防守还可以。宋真宗在大臣寇准的坚持下,御驾亲征,抵达澶州,与城外辽军形成对峙。辽军一路南下,受到宋军层层阻击,仗打得并不顺利,军中悍将、先锋官肖挞凛被宋军射杀,士气大受影响。他们派人写信给宋真宗,表示愿意与宋重修“旧好”。
宋真宗积极响应,派出殿直曹利用赴辽营谈判。次年初,双方达成停战协议:宋朝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辽国主“愿兄事南朝(指北宋)”,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此后百余年,辽宋之间再未发生大规模战事。双方礼尚往来,互通贸易。辽国发生饥荒时,宋朝派人赈济。宋真宗去世时,辽圣宗也率领群臣及后宫在北方集体默哀。
难道北宋真的从此对燕云地区没有想法了?非也!他们在等时机。
“澶渊之盟”后,辽国日衰,后金崛起。宋朝皇帝对自己搞定辽国没有信心,就想出联金抗辽的损招。双方约定:宋金联合灭辽;金取辽中京,宋取燕京;灭辽后,燕京一带归宋,宋将原来每年给辽的50万岁币转给金国。结果,宋军在辽兵面前依然不堪一击,最后还是靠完颜阿骨打灭了辽国。
随后,宋、金开始就燕云地区归属问题进行交涉。金军看透了北宋将帅的孱弱,表示宋军出兵晚,不能按原协议把16州之地归还宋朝,只将燕京及其所辖的6州24县交给宋,同时还要求宋每年给金交纳岁币40万贯,另加100万贯作为他们将燕京交给宋的“代税钱”,还甚至威胁道,如果不给就出兵攻宋。彼时的宋徽宗虽然不乐意,但在对方武力威胁面前,只能全部答应。金军撤走时,把燕京及其所属6州的财富及数万军户席卷而去,北宋得到的不过是几座空城。
1125年,金军分两路南下攻宋。两年后,开封陷,北宋亡。后面的南宋王朝,连开封都一直未能收复,更别说燕云了。
得幽云、天下定
1367年10月,已经在元末军事斗争中取得绝对优势地位的朱元璋,召开高级将领会议,准备北上灭元。会上,常遇春主张直捣元都。但考虑到当时的河南、山东尚在元兵手中,且元建都百年,大都城墙必固,如一旦不能速胜,势必顿兵坚城之下,粮饷难济,容易造成军事上的被动,朱元璋采取了一种更为稳妥的办法:先取山东、再攻河南,斩断大都的两条臂膀,然后再直捣元都,问题就不大了。
在出兵前,朱元璋先发动舆论战,发布讨元檄文,历数元王朝之罪,著名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就是在这时提出的。10月底,徐达率部进攻山东,到次年二月下旬,明军全部占领山东各地。之后,徐达马不停蹄,转而进攻河南,四月底,河南元军被赶跑。至此,明军已经预期的战略任务,大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1368年7月,徐达率水陆两路大军进攻元大都。元顺帝在得知明军进逼后,带上妃子、太子仓皇逃往元上都开平。8月初,明军自东面齐化门进入大都,元朝亡。占领大都后,明军接着进军山西和西北,将元朝的残余势力逐至漠北。至此,在经过四百多年之后,燕云地区再次回归中原王朝。
明朝建立后,虽把都城定在南京,但军事重心放在北边。为防止北元势力南下,需要委派大将,统率重兵驻守,但又怕军权旁落,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于是朱元璋实行封藩制,将他的十多个儿子封为藩王,替他守卫边塞,这样南京为国家财赋之地,边塞安全也解决了,两全其美。
其中,长城沿线的燕、宁、辽、代、庆、晋等9个藩王,是朱元璋分封的重点。9个藩王所管辖的区域,基本囊括了曾经的燕云十六州之地。
朱元璋分封藩王的目的,是为了将军权集中于朱氏皇室手中。但他这一设计的弊病同样明显,军权转移至诸王手中后,必然会导致王权危迫皇权。他去世后不久就爆发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登上皇位,并将都城迁到北京,至此,大明政治和军事中心合二为一。此举对于明朝之后两百余年边境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也有蒙古族瓦剌部的袭扰,并造成了“土木堡之变”,但燕云之地未再沦陷,大明的基业并未受到根本威胁。
明亡后,清朝仍以北京为都城,也是看重这块区域的战略意义。
全国性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
如果把燕云十六州放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考察会发现,其地位的凸显,实际上与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密切相关。自汉至唐,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彼时的燕云地区,无法对中央政权构成实质性威胁。这一局面最终被安史之乱打破。随着唐朝后期中央权力式微,藩镇割据的局面得以形成,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壮大,成为各藩镇争夺地盘战争中所倚仗的重要力量。这些游牧民族看中了幽州优越的地理位置,遂在此定居,与当地汉族百姓开始融合。
燕云地区归入辽国时,幽州虽还算不上政治中心,但对之后地位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辽国皇帝在此保护农业、商业、手工业者,任用汉人为官,《燕云台》中的韩德让就是辽朝中著名的汉人。
辽人还学习汉人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这片地区的经济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中原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融合。
宋辽相争的百年背后,也是南北双方交融、趋同的百年。经宋、辽、金、元数百年的经营,中国政治中心居北、经济中心在南的格局最终形成。再经明清两代强化,这一格局更加清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发展的一大特色,并一直影响至今。
从这个意义上说,燕云十六州不仅仅关乎南北和战,更关系着古代中国民族融合以及政治经济格局变更和定型。这一功能,恐怕是其他区域所无法具备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5-1-11 13:58 , Processed in 0.24193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