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3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紫气东来”之外,老祖宗的漆器里藏着哪些从生到死的浪漫想象?

[复制链接]

2700

主题

2850

帖子

961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4 00:39: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漆木虎座鸟架鼓,战国,打击乐器,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并将漆调成各种颜色用作装饰的国家。战国时期,漆器制造开始脱离木器业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楚国漆器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它们在诸子争鸣的文化环境中应时而生,造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理念。
身处天然荫室
楚人自西周立国就生活在今天湖北西部荆山一带,此后又占有湖北西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部,从古代文献记载来看,这些区域具有丰富的漆树资源。在楚国,从事割漆是十分普遍的生产活动。长江中游一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可谓天然荫室,非常适合大漆干燥。每年除严冬和盛夏的少数时日外,都可以进行漆器生产。
战国时,官营漆手工业产品主要为满足贵族阶层的奢靡需求,因而不惜人力,不计成本,留下大量精品。严苛的生产制度也让楚国工匠不断钻研技艺,《庄子·徐无鬼》记载过一个故事,展示了楚人在木作技艺上的精湛技巧:楚国郢城的一个百姓在鼻子上涂抹了一层白粉。随后邀请一个木匠用斧头将白粉去除而不伤害鼻子。木匠挥动斧头将白粉刮去,鼻子丝毫不受损伤。
折射生活,描绘想象
出土的楚式漆器纹饰存在多种颜色,有金、黑、红、白等,绝大部分以黑色和红色为底色,其他颜色只在描绘花纹时使用。考古人员对武王墩1号墓出土漆器的色漆成分分析研究显示,这些漆器底漆为中国大漆,漆绘颜料却有所不同,朱红色漆颜料为朱砂,红棕色漆颜料为铁红,黑漆颜料为炭黑,黄彩颜料为雌黄和雄黄的混合物,一些漆器在纹饰处有彩绘描金工艺。
战国之前的漆器纹饰大多保留了青铜纹饰的特点,以饕餮纹、夔龙纹为主。楚国漆器纹饰逐渐摆脱青铜器纹样的束缚,形成自己的风格,采用动物纹饰、植物纹饰、自然景物、几何纹饰、社会生活纹饰等多种样式。其突出特点,就是在真实的基础上交织想象,线条简练,造型灵动。楚地巫风盛行,孕育出楚人的浪漫情调和瑰丽想象,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对大自然产生深深的畏惧和无穷的遐想,其艺术风格也是将日月星辰、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自然物象进行抽象化处理。
包山2号墓出土的彩绘人物车马出行漆奁绘《车马出行图》是战国漆器绘画中少有的现实主义题材,堪称中国最早的长卷通景连环画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漆画。画面展开全长87.4厘米,宽5.2厘米,描绘了楚国贵族迎宾拜谒、车马出行的场面,是当时贵族礼仪活动的生动写照。


《车马出行图》是战国漆器绘画中少有的现实主义题材

此匣发现时内部装有铜镜等梳妆用具,可惜目前仅存漆皮,研究人员以此为依据将原物进行了复原,现陈列于湖北省博物馆展厅内。圆奁环饰的出行图中,包括有三马驾一车、站立的乘车贵族、奔跑的护卫、环绕其间的小狗、被风吹到倾斜的树枝和穿插在车队上空飞舞的小鸟。信阳出土漆瑟所绘乐舞图中,有的跪地吹笙,有的撞钟击缶,有的按弦鼓瑟,有的舞姿婆娑。这些场景均来自楚贵族士大夫真实生活,对于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生活、服饰文化、音乐传统、乐器历史等都有重要价值。


彩绘人物车马出行漆奁(复原件),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战国漆器上动物纹饰多采用抽象变形的样式,有龙纹、凤鸟纹、虎纹、鹿纹、蛇纹、鱼纹、神兽纹等,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大量墓葬漆器。“曾侯乙”是曾国的君主,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诸侯。随着楚国在南方的崛起,曾国逐渐成为楚国的盟国。1978 年发掘的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楚国附庸国曾国国君墓葬,出土的大量漆器是迄今所见战国墓葬漆器中保存最好者。
鸟兽纹饰主要集中绘制在盒、箱、墓主的内棺、甲胄、豆、案、盾等各种日用器具上。例如以各种飞禽为设计原型的凤鸟纹饰,便是战国时期最为常见的器物纹样。它的出现改变了长期以龙、饕餮等神兽纹样为主的绘制风格。凤鸟是楚国先民笃信不移的图腾,也是楚人民族文化的象征与根基所在。凤鸟纹大多表现出一种激昂的运动之势,有的昂首站立,有的展翅欲飞,超然于外。荆门包山2号墓彩绘内棺上的漆画总面积达4平方米以上,在左右侧板和壁板上共满绘有18组龙凤纹、龙纹交叠于凤纹之下有序排列,图案线条勾勒交错流畅。


龙凤漆案,战国,安徽省淮南市武王墩墓出土。

曾侯乙墓出土的琴瑟乐器上也有大量凤鸟纹饰出现,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上的“撞钟击磬图”,就形象地表现出凤鸟击打玉器的样式。文保专家李澜认为,曾侯乙墓的漆器大多使用的通用纹样,就好像当时有着一本纹样簿,漆工匠可以从中选择最合适的纹样进行制作。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内棺,即通体以凤鸟纹饰绘制而成。一些圆形漆匣上会出现一种向心式旋转图式。长沙楚墓出土的凤鸟纹漆盘,纹样在布局上分内外两圈,由三只凤鸟环绕相辅构成了一种向心式图式,抽象的凤鸟身姿动势舒展自如。
武王墩墓出土精美漆器中,也有两件龙凤漆木案,规格尺寸在春秋战国同类漆器中首屈一指。案面龙凤栩栩如生,沿对角线对称布局,两只凤鸟头部相对,长身而立,展翅欲飞,凤鸟所向之下,两条长龙蜿蜒而出,张嘴露牙,不怒而威,另有一只似龙似凤的幼崽自在嬉戏。
楚国漆器纹饰中的神话传说和巫术题材,有古人弋射、夸父追日、兽面人身神人、戏龙、戏蛇以及伏羲女娲、除病驱邪等内容。植物纹饰在战国时期主要发现于楚国漆器,其他地区十分少见,主要有扶桑树、柳树、四瓣花等,多作为主图案的装饰元素。例如战国黑漆朱绘扶桑弋射纹匫上,以弋射为主图案,还包含云纹、扶桑树、太阳纹等元素。
战国时代,许多漆器上的绚丽图案都是用线条来呈现的,可以说漆器艺术中线条的表现方法,也是中国画中线条运用的鼻祖。
无物不髹漆
现存曾楚漆器种类齐全,制作考究,纹饰精美,再现了当时祭祀、饮食、起居、出行、娱乐、丧葬等社会生活及文化面貌,楚人生活已经达到“无物不髹漆”的程度。我们可以从这些功能多样、极富创造力的日常用具中,窥见当时贵族与漆器密不可分的奢华生活。


彩绘漆木龙耳方壶,战国,.2厘米,腹径35厘米,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源自《史记·项羽本纪》的这句话,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中。句中的“俎”,即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用来盛放祭品、形态为长方形的案面,中间凹,四周突出,案下设壁形足或者四足。它是商周时期盛放牲体的案器具,陈列于堂上,称为礼俎。鼎和俎常相配使用,祭祀时将牛羊肉在鼎中煮熟后盛放在俎上。按照周制,俎的使用等级与鼎相同,取奇数,例如天子用九鼎,设九俎。
青铜俎传世很少,河南博物院藏有一件春秋时期的“镂空龙纹俎”,而漆木俎是对青铜俎的仿制。湖北当阳赵巷4号墓出土的春秋中晚期漆木俎,俎面呈长方形,两端翘起,四边起棱,俎面与曲尺形足榫卯连接,其形制和纹饰都来自青铜器的独有设计。俎内部有凹痕、边缘翘起的设计有助于摆放牺牲品时的稳定性,同时透雕图案可以让汤汁流出。九连墩2号墓出土的这件漆木房俎,两边还有高高的挡板,以榫卯结构固定。


彩绘漆木房俎,战国,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楚人喜欢居高台,临水筑室,厅堂内以帷帐分隔,铺设筵席。他们会在车、案、卧榻这些坐卧处都安放专席,而这种竹席表面也会髹漆。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竹笥33件,即为供楚人跽坐时所铺。最大的一件竹笥,近正方形。河南信阳城阳城遗址楚国贵族墓出土的彩漆竹席,出土时颜色还很鲜亮,2017年文保专家还原出4张较为完整的彩漆竹席,其中红黑竹席、黑黄原色竹席各2张,两张大席宽约1.8米、长约2.5米,是迄今为止我国战国楚墓中出土的最大彩漆竹席。经研究发现,这些竹席漆膜的厚度在0.02至0.03 毫米之间,应是由大漆涂刷至少3到5次制备而成。
武王墩墓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最先发现的就是覆盖在椁盖板上巨大的竹席,竹席之下,方木与薄板依次交替,形成多层防护。他们发现,尽管已经过去2000多年,一些区域的竹席还能够呈现黄色色泽。


竹席,战国,长47厘米,宽41厘米,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古代有几无桌,更没凳子,筵和席都是铺在地上的座位。人们在宴会时面前放一长条案,案上摆豆盛放食物,旁边就地铺一张席,盘腿而坐,如《礼记·乐记》载“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
案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家具,常见为长方形,楚人饮食习俗中,席地而坐,食物放在案上享用,因而案的高度非常矮,仅高于地面40厘米左右。用于宴饮时的案在数量和摆放规则上也有其定制。《考工记》载,宴飨诸侯时,案十有二寸。
楚人宴席上的果盘或食物盘,也不会甘于平庸。豆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是放在案上使用的必要餐具。曾侯乙墓出土过一件彩漆木雕龙纹盖豆,其装饰立体,极尽繁复,盖顶雕刻两龙,盖两边各有5组浮雕,左右对称。周身上下包含有回纹、卷云纹、龙凤纹等装饰。九连墩墓也出土过一件彩漆龙蛇花瓣盘,由16片花瓣形原料黏结在一起组成盘身,柄和座是用整木雕刻的一龙一蛇纠结而立,通体以黑漆打底,再用土红、黄色漆装饰花纹。
新婚夫妇行合卺之礼起源于原始社会,先秦时代遵照古法,合卺之礼一般都要使用特殊的杯子。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过一件彩绘凤鸟双连杯。两个杯身并排,杯底由竹管相通,行礼时夫妇各执一根管放入杯中共饮一杯酒,表示二人今后将开启共同生活。匜形杯形制十分特殊,是匜与杯的结合体,杯盖上浮雕有一鸟三蛇,鸟衔蛇,蛇身缠绕鸟身,鸟翅张开呈飞翔状态。
成语“买椟还珠”讲述郑国人买了盒装珠宝,结果把珠宝还回去,独留匣子,而为珠子设计华丽包装的卖家就是楚国人。楚人卖珠子时用过度包装迷惑购买者,侧面反映了楚国制作匣类手工艺品技艺之高超。战国时期的套盒,其内部被划分为几个小格子,每个格子盛放固定的小件,如盒、罐、盘、壶、杯、勺和竹夹等,可以当餐盒存放酒或食物。这些盒子的储存容量不是很大,却因设计合理而紧凑,可以放置完整的餐具。
楚国高级别贵族墓葬中才有可能出土漆木酒具盒。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中,发掘出一整套方格纹酒具盒,此器由整木凿成,盖和器作子母口扣合,器内分隔成4段6格,放置盘、壶和耳杯等成套餐具。其中,耳杯亦名羽觞,最早见于东周,魏晋沿用,《兰亭序》所说的“曲水流觞”正是这种酒杯。曾侯乙墓也出土了素漆木酒具箱。酒具箱容积不大,但器物放置有序,16件耳杯、1件圆木盒、4件小木盒、2件木勺、2件竹架都能装进去。箱上加装有用于拴绳的铜扣。
热闹喧嚣的宴席怎可没有音乐。出土于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的虎座鸟架鼓是楚国乐器典型的代表器物。虎座鸟架鼓一般出土于高等级的贵族墓葬,是文献所记悬鼓的一种。鼓座有漆木和陶质两种,鼓面为皮质,多腐朽不存,湖北博的这件为漆木座。此为楚墓发掘出的最大虎座鸟架鼓之一,以对称布局双凤、双虎。
长久跪坐并不舒适,筵席上如果感到劳累怎么办?一件拱形木足几可以作为委身倚靠之物。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的这件几,高33厘米,宽22厘米,通体髹漆,正是一个成年人坐着依靠的合适高度。


方格纹酒具盒,战国,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热闹的宴席使人神思倦怠,想躺下睡一觉,也离不开漆木床。1986年,湖北包山2号楚国大墓,出土过一张战国漆木折叠床,成为迄今发现最早的折叠式木床。这张床长约2.2米,宽约1.36米,通高约38厘米,尺寸十分接近现在人们睡觉的床。它通身没有一根钉子,以榫卯结构连接。床面由几根横木连接和支撑,床上四面有围栏,两侧留有豁口方便上下。此床被研究人员形象地称为“桌形结构”。
楚人梳妆同样离不开漆器。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过一件漆木梳妆盒,内含铜镜、削刀、木篦,是战国时的随身化妆箱。这件长方形便携式妆盒,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楚漆奁,在结构设计上独具匠心,为方便出行携带而量身定制。梳妆盒由两块长方体木板通过根部的铜合页扣接而成,在两块长方体木板相应部位加以凿空,用于放置铜镜、木梳、削刀、脂粉盒等梳妆用品。两部分铰接处为青铜构件,围绕主轴板在一定角度转动,使得器盖开合顺利。这件便携式妆奁最具匠心的设计,是在奁内中下部位置上下各装有一个可以伸缩的支撑,使用时两者上下对接,既能支护着漆奁呈 45 度夹角打开,又可以作为支架承放青铜镜。


彩绘漆木梳妆盒,战国,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魂归何处
楚人生时衣食住行无不与漆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死后更是如此。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的几件镇墓兽是典型例证。
与一般镇墓兽怒目圆睁,手握兵器,凶神恶煞般的形象不同,湖北省博物馆的这件彩绘漆木龙座飞鸟让人很难将其与威吓、震慑这样的词联系在一起。它通体髹黑漆,以红漆绘多种纹样,整体由龙、蛇、凤鸟及鹿角组成,卧龙整体圆雕呈俯卧状,龙首瞪目前望,身下盘卷着两条大蛇,两蛇由龙尾向龙首处游移的同时翘首前望,蛇身上站立小鸟。龙背上立着一只体型巨大展翅欲飞的凤鸟,凤鸟背上的翅膀是一对鹿角。此件器物陈列于湖北省博物馆展厅,而在荆州博物馆,还藏有一件彩漆虎座飞鸟,其造型结构与此件如出一辙,不同的是龙座更换为虎座。
楚国贵族墓葬使用的棺椁多经过髹漆,漆棺纹饰也体现了楚人信巫好鬼的风俗。这些漆棺长期用膏泥密封后埋在地下,保存完好。著名的曾侯乙漆棺是一副套棺,内棺套在外棺里面,盖板和两侧壁板外呈弧形,内壁为长方盒状。它的纹饰十分复杂,以红漆为底,用黑、黄、金等颜料描绘出异常繁缛的纹饰。曾侯乙墓外棺则是我国迄今出土年代最早、整体结构最为复杂、器形最大、重量最重,并且与金属工艺相结合的一件超大型漆器。整个外棺的六个面被巧妙地分成十四个区间,共嵌装木板20块,内外髹漆,内部朱红外部玄黑,红与黑的碰撞为这具沉重的外棺增添了几分美感。


漆木龙座飞鸟,战国,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彩绘漆棺,战国,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战国时期楚国漆器的长足进步,不仅对当时中原地区和巴蜀漆器工艺产生影响,还对秦汉时期的漆器制作起到启迪作用,秦汉漆器正是由于全面继承了楚国遗风并加以改进,才得以迅猛发展,至臻成熟。
参考资料:
①李澜《漆的世界——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战国秦汉漆器》
②杨先宝、杨四宝《战国楚漆奁的造物范式及文化意蕴探赜》
③蔡润国《战国时期漆器鸟兽纹饰特征研究》
④《金以铸骨,漆以饰魂——浅析金属胎漆器的前世今生》
⑤陈绍棣《战国楚漆器数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2-26 18:33 , Processed in 0.7140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