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
公元前683年,宋国借故把宿国“迁于畿内以为附庸”。从此这里便有了“宿”这个地名。唐宪宗元和4年,置宿州以守,宿州的建制和名称一直使用到清朝。在1911年开始的中华民国时期至1999年间使用宿县的建制和名称。一说西周时期,伏羲风姓宿国一部分人不服周王朝,分裂成南北宿国,南宿国逃到淮夷所在地,选择对抗周王朝,宿州地区在西周时期就是南宿国所在地。 合肥
“合肥”之名始见史书于汉武帝元狩元年,“合肥”一名的由来,指来自埠湖的施水至合肥后,与逍遥津、金斗河、南淝河渚水相继汇合。南朝宋置南豫州,于旧合肥县地置汝阴县。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从此,合肥之名就固定下来未再改过。但合肥在古代是县级行政区,而庐州、庐州府是二级行政区,治所在合肥县,管辖多个县。 芜湖
芜湖最早见于史籍的地名是“鸠兹”,春秋时期的《左传》上有所记载。鸠兹城多湖塘沼泽地区,湖沼草丛,鸠鸟云集,因此得名。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鸠兹设县,易名芜湖 蚌埠
蚌埠,最早见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凤阳县志》,记载:“长淮卫至蚌埠二十公里内,土人取蚌得珠”。蚌埠“古称采珠之地”。 淮南
“淮南”之名最早出现在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夏商时期,淮南属“淮夷”之地,古时淮南治所一般在寿春。 淮北
淮北,1971年更为现名,以前称作“濉溪”。元和四年置宿州,1950年析宿县西境置濉溪县,县城设在濉溪口。 马鞍山
原属当涂县地,《元和郡县志》记载当涂县:“以涂山为邑,故以名焉。”1954年置马鞍山镇,属当涂县。1956年由马鞍山矿区和采石镇设马鞍山市。因西侧沿江有马鞍山,故名。 铜陵
铜陵因铜官山而得名。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义安县为铜陵县。1958年,撤销县建制,并入铜官山市,改名铜陵市;1972年,恢复铜陵市建制至今。 安庆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和“德庆军"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安庆”自此得名。再以前称舒州。 黄山
“徽州”一名始于宋。《宋书.地理志》:“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歙州改名“徽州”,是宋朝廷平定方腊后所为。改歙为徽,有对这个“屡反之地”实行束缚、管制之意。 阜阳
阜阳在周代称为胡子国。公元前221年,秦代始置汝阴县,汉属汝南郡。三国魏置阴郡。北魏孝昌四年置颍州,隋设汝阴郡,唐设颍州,宋设顺昌府,元属汝宁府,明属凤阳府。清为颍州府。附郭县为阜阳县。 滁州
隋开皇九年“滁州”之名正式出现。滁州得名,滁河有关。滁州城古名“涂中”,而滁河古名为“涂水”。继隋朝“南谯州”更名“滁州”后,涂水也在唐朝更名为“滁河”,沿用迄今。 六安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国,“六安”之名沿袭至今。 宣城
宣州春秋时名爰陵,秦初正式置县。西汉元封二年,丹阳郡郡治设在宛陵,今宣州区。晋太康二年析丹阳郡置宣城郡。唐初置宣州,中间一度改称宣城郡,以后复称宣州。 池州
唐武德四年于秋浦地始设池州,州治石城。唐天宝元年改州为郡,原池州地称秋浦郡。唐永泰元年复立池州。 亳州
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都亳州。上古时,“亳”地属古豫州,成汤为诸侯时即居于此。“亳”当时写作“薄”。《汉书·地理志》有注云:“亳同薄”。北周大象元年,因南兖州地处古南亳近临,故“遥取古南亳之名以名州”,改南兖州为亳州,亳州之名始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