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天龙八部》中慕容复要“复”的国在历史上是怎样的存在 [打印本页]

作者: 安徽工行    时间: 2018-5-17 00:31
标题: 《天龙八部》中慕容复要“复”的国在历史上是怎样的存在

解连环|金庸武侠中的历史真相

金庸先生在代表作之一的《天龙八部》中塑造了一个叫“慕容复”的人物。
这位慕容复同学出身武林世家江南姑苏慕容氏,家住姑苏燕子坞参合庄。
金庸在小说里面为什么取燕子坞参合庄这个名字?实则这里面大有故事。
《天龙八部》这部小说是截取北宋神宗、哲宗这段时期为历史背景,以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国家与民族矛盾和武林恩怨创作出的一个宏大故事,其离奇曲折、涉及人物之众多、武侠战役之庞大、想象力之丰富当属金派武侠小说之最。
书名“天龙八部”出于佛经,据说有“世间众生”的意思。寓意象征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与超脱。
如此宏大气魄的作品,里面主要人物来历非凡,有的甚至是一国帝王。
所以,慕容复来历也不简单。小说中交待他是鲜卑慕容氏燕国的皇族后裔,当然这是是基于真实历史虚构的。
但慕容氏燕国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在写燕国之前,我们还是先聊聊历史上的鲜卑族吧。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现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魏晋南北朝纵横于北中国,其中的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曾经统一了北中国。
一般认为鲜卑起源于东胡(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自商代初年到西汉,大约存在了1300年。东胡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如乌桓、鲜卑以及由鲜卑分化出的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秃发、吐谷浑各部,此外还有柔然、库莫奚、契丹、室韦、蒙古。你没看错,蒙古也是东胡的一支。)
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裂为两部,分别退据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以北,即大兴安岭山脉南端,《清一统志》阿禄科尔沁西北有乌聊山,或曰即乌桓山。)和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北段,也称“大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也作乌丸)族和鲜卑族,受匈奴奴役控制。因而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相似。
中原王朝知道有鲜卑这个民族实体存在则是在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因为鲜卑经常跟着匈奴侵扰东汉边境打酱油。后来匈奴分裂(西汉后期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虚闾权渠单于死,引起内部分裂,先后出现五单于争立,混战不断。最后发展为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相互攻伐。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附汉,后称南匈奴,留在漠北的郅支单于部为北匈奴。北匈奴一度强盛一时,先后击败大宛、乌孙等国,强迫各族进贡,威震西域)后,鲜卑逐渐摆脱其控制,并在东汉章帝时期两次攻打匈奴。
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大将军窦宪、耿秉深入瀚海沙漠,出击鹿塞(内蒙古磴口县西北七十公里)三千余里,大破北匈奴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彻底解决历时三百年之久的汉匈战争。
北匈奴遭此致命一击后逐渐走向没落,大部分西迁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仍然与东汉多次发生战役,后再西迁于康居,再后来余部继续往西迁至中亚地区和东欧地区,其小部分留居鄂尔浑河流域,后被鲜卑所并。北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铁弗人在河套地区建立过胡夏,但后全部融入汉族。
东汉虽彻底击败北匈奴,但对漠北之地并无兴趣。正所谓赶走狼来了虎,鲜卑趁机填补北匈奴留下的地盘,占据了蒙古草原。
在公元2世纪中叶,鲜卑的一位首领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但檀石槐死后,鲜卑又复陷入分裂。3世纪初期,也就是中原的三国时期,又一位首领轲比能重新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轲比能这个名字读过《三国演义》的是不是很熟悉,在《三国演义》中就曾写道:有司马懿献计“让辽东鲜卑国国王轲比能起辽西羌兵十万,从旱路取西平关”。
虽然让辽东老轲起辽西羌兵十万有点驴唇不对马嘴,但轲比能是个真实人物。轲比能死后,鲜卑各部又开始散伙,与中原王朝也是打打和和。
说了半天,慕容从何而来呢?
据记载,慕容姓氏公认有三个来源:
一个是源于鲜卑族,出自汉朝时期鲜卑中部大人慕容,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传说在东汉桓帝时期,鲜卑分为中、东、西三部,其中部首领大人叫柯最阙,居慕容寺,后因以为姓氏,称慕容氏。
一个源于高辛氏,出自秦汉时期鲜卑族慕容,属于以部落首领名号称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慕容氏出自中古时期,世代居于东北地区。秦、汉之际被称作“东北夷”,自称是帝喾(姬夋)高辛氏的后代。
“东北夷”是古代东胡中的一个分支。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前后,东胡被匈奴击散,之后该支族人迁徙栖息于以大鲜卑山(据考证今大兴安岭)为核心的一带地区,即今内蒙自治区的西拉木伦河与吉林省的洮儿河之间。该部族首领在东汉时期建立了一个“鲜卑国”,因此号称鲜卑族。
传说这位鲜卑国主自称是“慕二仪之道,继三光之容”,因此以“慕容”为称号,称慕容单于,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王族传统,其鲜卑国在后来被称作鲜卑慕容部,部族人等因称慕容氏,此后世代相传。
慕容氏的发源地被认为就在此处,故慕容氏族人皆尊奉慕容单于为得姓始祖。
一个出自三国时期鲜卑慕容,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三国时期,鲜卑慕容部的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地区,后来曾追随司马懿征讨在辽东地区割据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
后莫护跋在荆城北部(今河北昌黎)建立起一个部落联盟。据说当时北方的汉族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甚是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部落里的鲜卑族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之后莫护跋的族人们便干脆以此称谓作为部落的名称,并以此为部落王族世家的姓氏。
到了西晋时期,莫护跋的后代慕容廆占领了燕北、辽东一带广大地区,自称鲜卑大单于。

关于慕容廆还有个故事。
慕容廆父亲慕容涉归有两子---长子慕容吐谷浑和次子慕容廆(Wěi),慕容吐谷浑是的庶出长子。西晋初年慕容涉归死后,嫡子慕容廆继承了涉归的汗位,吐谷浑只分得一千七百家部众。吐谷浑、慕容廆兄弟二人原本情深意笃,却被奸人挑拨,兄弟间逐渐嫌隙滋生。
一日,慕容廆正率部众召开会议,忽有部卒来报,说御马被吐谷浑的战马踢伤。慕容廆恼怒,指责哥哥吐谷浑“先公分建有别,奈何不相远离,而令马斗!”吐谷浑也非常气愤,回答说:“马为畜耳,斗其常性,何怒于人!乖别甚易,当去汝于万里之外矣。”
为避免日后发生兄弟猜忌进而相残的事,吐谷浑决意远走,遂率1700户部众带着牛羊西迁而去。
就在吐谷浑部动身不久,慕容廆后悔不迭。战马相争,实在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自己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哥哥若真远走西迁,兄弟何日再能相见?部族之人对此事又会做何感想?将来又能与谁共同征战杀场?想到这些,他马上派族中长老和长史楼冯,率两千兵骑去追回吐谷浑。
面对慕容廆派来的使者,吐谷浑说:“先公称卜筮之言,当有二子克昌,祚流后裔。我卑庶也,理无并大,今因马而别,殆天所启乎!诸君试驱马令东,马若还东,我当相随去矣。”来者闻听此言,于是将马群向东赶,可事情也怪,走了还没有几百步,马就突然发出长长的悲鸣声,然后掉转头又朝西跑。一共试了十几回,都是如此。
见天意如此,使者不再相劝,吐谷浑于是带领他的部落远迁西走,直至白兰(今天青海省都兰县附近),后来建立了强盛一时的吐谷浑国。
从此一别后,慕容廆留守大棘(今辽宁北票),兄弟二人相隔万里,终生难得再见。在兄长走后,慕容廆朝思暮想,无限悲伤,后来亲自创作《阿干歌》,时常击节歌唱。从此一首伤感满怀、传唱千年的鲜卑歌谣《阿干歌》得以留传于世。
慕容廆的儿子慕容皝更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在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乱不堪,先后建立十个国家,最早的当属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国,最著名的当属拓跋部建立的魏国。
慕容皝建立前燕,从此正式以慕容为姓氏。慕容皝之后,鲜卑慕容氏家族在中国北方地区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持续了七十余年。
“燕国”就是小说《天龙八部中》“慕容复”要“复”的国。
也是为什么慕容复出身姑苏燕子坞而不是鸽子堡的来历。
燕国最后一个慕容氏王朝南燕于409年为东晋刘裕所灭,到小说《天龙八部》历史背景时已经灭亡了近700年。
慕容吐谷浑在青海、甘肃一带建立的以他名字命名的吐谷浑政权,则生命力很长,直到公元663年才被吐蕃吞并。
而鲜卑的另一支拓跋部则在以后建立了北魏,并于439年统一北中国。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
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部众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逐渐同各民族的融合。
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已经不复存在。慕容氏族人多有省文简改为单性慕氏、容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至于鲜卑的同源乌桓,大家可能更了解了。曹操先生在官渡之战击败小伙伴袁绍两年后,袁绍让发小曹阿瞒气的病死,其子袁尚接班。
曹操不顾私人感情,在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再次出兵占领了冀、青、幽、并四州。并把大侄子之一的袁谭砍了脑袋,其余二个大侄子袁尚、袁熙逃往辽西柳城(今朝阳市南袁台子古城),投奔了与袁绍有交情的“三郡乌桓”。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春,曹操倾巢而出,远征占据辽西的“三郡乌桓”。此次远征成就了曹操两大功业,一是成功平定乌桓,完成北方统一大业;二是在班师途经碣石山时,写下了千古名篇《观沧海》。
据传鲜卑人长相俊美,皮肤白皙,个子高挑,五官深刻,并盛产美男子,古籍上多有对鲜卑人的溢美之辞。尤其慕容氏家族的男子更以俊美有谋略见长。前秦天王苻坚灭燕国后即将十二岁的慕容冲和慕容冲十四岁的姐姐清河公主一道纳入后宫,姐弟专宠,旁人莫进。
十六国名将中慕容氏家族更是赫赫有名,如慕容垂、慕容令、慕容恪、慕容德等,皆是一时俊杰。
金庸先生大约也是采纳了历史上这些说法,把慕容复写的也很俊美。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