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三河旅游的人,一定都会对南街城隍庙的一副对联感兴趣,因为它独特的格调,总是让游客读来饶有余味。
这副对联内容为:
为善应昌,设或未昌,前人余殃,殃过必昌;
为恶应灭,设或未灭,前人余德,德尽自灭。
横批:“!”旁边配有一把算盘。
陪同的导游一定会笑盈盈地先考问游客一番,然后慢条斯理地向你介绍这副对联的大意:凡是做善事的人,一定会使家庭和个人事业得到繁荣;如果你一直做善事还没有使家庭兴旺、事业繁荣的话,一定是前人做坏事留下的罪过,等用你的善行抵了这些罪过,就一定会繁荣昌盛的。凡是作恶多端的人,迟早都会灭亡的;如果你认为作恶的人还没有遭到报应,那是前人的德行还在庇护着他,等这些德行耗尽,自然就会灭亡。这些道理你们自己去算吧。
据说,这副对联是有故事的。很早以前,三河有个穷秀才,一心教人为善,邻家有个叫张三的赌棍,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输光了家里的钱财,妻儿寝食难安,整天以泪洗面。这个秀才知道后,多次劝说张三不见效果。却发现张三经常往附近的城隍庙里跑,秀才跟踪一看,才知道张三是去庙里买香敬供,祈求城隍老爷保佑赢钱,张三这一招还真灵验,连续三次烧香,三次赢钱。怪不得张三不听他的劝说,原来是城隍老爷在暗中支持。于是,秀才决定写状纸告城隍老爷。秀才娘子见状,问秀才怎么个告法。秀才说,上有玉皇,下有阎王。秀才娘子说,既然城隍老爷有人管,你告他干嘛。秀才说,我不告,没人知道。秀才娘子说,人告神,告不赢。秀才倔强地把状纸写好,一根火柴烧了去。当天夜里,秀才六脉停跳,秀才娘子大哭,这时,在黑暗空旷之中传来轰然铜声:“天地有正气,生死为一理。”再后来,康熙年间,邻县庐江孙维祺到三河,听说此事,大笔一挥,写下这副对联,贴在城隍庙大门上,解释了这件多年来许多人都想不通的事情。
其实,在我们的习惯中,一直把好人必有好报当做警句告诫大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一些好心人却并没有得到好报。而恶人一时横行,不但没有见到因果报应,反而逍遥法外,甚至一路顺达,这些反常现象自然给善良的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困惑和不解。孙维祺是清朝文学家,字以介,号起山,今庐江城关人。中康熙庚午(1690年)举人、辛未(1691年)进士,历任直隶河间、涞水知县,由涞水组归,优游山林,著书自娱。著有《五经说文》、《廿一史临》、《三太史》、《四书印证》、《春秋大意》、《春秋隐》、《飞跃真言》等。从这副对联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上述令世人困惑现象的解释是: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渐远;人为恶, 祸随未至,福已渐远。一个大善之人,随着他行的善业积累,命运就会得到越来越好的改变,恶人相反,这就体现了积极的现世报应的思想。
如今的城隍庙仍位于三河南街、二龙桥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此地曾改为街办企业花炮厂,九十年代后取消办厂,后又恢复为城隍庙。至今对联依然存在,此处仍就门庭若市。
在三河,像这样教导人们多做好事善事、勤劳持家、崇尚真善美的对联,也不止城隍庙一处,如中街沈家大厅柱联:
忍而和,持家根本;
勤与俭,创业良途。
寺庙联:
做个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神鬼钦。
茶庄联:
茶味已尝尝世味,
庄田不种种心田。
等等。三河旅游发展以后,更是挖掘了一大批经典楹联,
如刘同兴隆庄:
柜上常添新货色,
门头不改老招牌。
西街半亭竹园:
挺胸化作千支笔,
落影又成一地书。
如此对联,在人们游玩三河美景的时候,不失为欣赏的又一趣点。(查鸿林)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