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全国“歌咏大会”因何在巢湖一个乡镇举办 [打印本页]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17-12-14 13:40
标题: 全国“歌咏大会”因何在巢湖一个乡镇举办
口述者简介
刘浩,1950年出生,长期从事群众艺术文化研究工作,曾任合肥市文化馆馆长,研究馆员,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现为省民协顾问,省非遗研究会副秘书长,合肥市民协主席。编著有《合肥民间文学集粹》、《合肥群众文化五十年》等多部书稿,参与《合肥市民间文学集成》编撰工作。
巢湖民歌历史悠久,特别是她所属的司集乡更是民歌荟萃,门类繁多,1958年9月,国家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在司集乡召开了“全国社会主义歌咏运动现场会”,吕骥、贺绿汀、向隅、周巍峙等文艺界领导亲临指导;而成立于1958年的安庆路街道“老妈妈合唱队”则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这些都给当时的群众文化艺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悠久的巢湖民歌
民歌是群众文化艺术一种最常见的形式。而巢湖民歌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至南宋和元朝,例如南宋姜夔《满江红 送神迎神曲》,借鉴巢湖渔歌将仄韵改为平调。元代于钦的《巢湖中庙迎送神歌》,清朝徐子苓的《姥山歌》、王尚辰的《姥山谣》等文人诗词作品,明显地打上了巢湖民歌的印迹。
通过这么多年调查研究,我觉得巢湖民歌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巢湖民歌多由人民大众在生产劳动、文娱仪礼、社会和日常生活中创作。流行的主要有山歌、秧歌、渔歌和门歌以及划船、玩灯、打硪、打夯、舂米、薅草、车水等号子。巢湖民歌原为老百姓的口头创作,经过吟唱、传诵、加工,再吟唱、传诵、加工,口传心授,延续流传。“望风采柳”是巢湖民歌的传统创作形式,也就是即兴发挥,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独具地域特征和创造性。
巢湖民歌旋律优美,悦耳动听,久唱不衰。过去,巢湖就有“有灯就有歌,栽秧必唱歌”之说。一到春节就玩灯唱门歌,一到栽秧时节就喊秧歌。在巢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山民歌。1950年代中期,许多世代相传的老民歌,经过广泛搜集整理、记谱填词、汇编成册。1980年代中后期,巢湖人以民歌创作、演唱为主题的各类演唱活动连绵不断,与皖北花鼓灯遥相呼应,形成安徽省“南歌北舞”的民间文化新格局。1954年冬至1955年春,安徽省举办第一届工农兵青年业余文艺汇演,当时巢县代表队即以民歌参演取胜。民歌《姑嫂对花》首获节目奖。民歌手胡吉英、刘宏英、金家英“三英”联唱一曲秧歌,声震江淮大戏院,赢得满堂喝彩。
过去,巢湖民歌多为受苦人的心声。如《饭好人饿死》:“肚子饿之(着)心发嘈,上江买米下江淘,扬子江里挑担水,峨眉山上砍柴烧,等你饭好饿死了。”形象地刻画出财主拖延佃农开饭时间的丑恶嘴脸。又如《回娘家》:“姐回娘家面带愁,眼水汪汪顺脸流。娘问女儿哭什么?男小女大不称头,好像乌云遮日头。”反映出旧社会“等郎媳”凄苦悲凉的心境。进入新社会,巢湖民歌经过广泛搜集整理,汇集数以千首,同时兴起民歌创作的热潮。20世纪50年代,巢湖民歌的普及主要是秧歌。农民为了消除疲劳,振奋精神,一边插秧,一边唱歌。有时一人领唱大家和,有时两人对唱赛歌,特别是毗邻秧田的人们互相赛唱,歌声此起彼落,充满劳动者的愉悦。而巢湖民歌的集中体现在上世纪50年代的司集乡尤为突出。
在司集举办 “全国社会主义歌咏运动现场会”
原巢湖司集乡群众文化艺术一直是很活跃的,甚至把民歌唱进了中南海。1955年3月的一个夜晚,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里。从巢湖岸边司集公社的秧田里走出去的农民歌手胡吉英、刘宏英登上了国家顶级演艺大舞台,代表翻身解放的巢湖人民,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了巢湖乡音《姑嫂对花》。裹挟着泥土芳香和质朴的演唱受到领袖们的高度赞扬,农家女幸福地被安排与领袖们合影留念。自此,巢湖民歌声名鹊起,引得多方关注,而民歌之乡巢湖市司集乡也成了全国唯一的“中国文化之乡”。
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1958年9月,文化部和全国音协在当时合肥市所属巢县司集人民公社召开全国“社会主义歌咏运动”现场会。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钱俊瑞,文化部艺术管理局局长周巍峙,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以及21个省、市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召开了座谈会、联欢会。在联欢会上,贺绿汀演奏了小提琴。著名歌唱家王昆演唱了歌曲,并向农民女歌手胡吉英学唱了当地民歌《数板山歌》。文化部领导还视察了肥西、肥东的农村俱乐部。然后在江淮大戏院作报告,提出文化大普及的号召。
会后,国内外文化界人士以及苏联、日本、意大利、波兰等10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中国驻外30余个使馆人员,也到司集乡参观访问。1960年春节,安徽电影制片厂摄制了《司集新春》纪录片。同年司集乡以先进集体的名义参加全国文化系统群英会,并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安徽人民出版社也于同年出版了介绍司集乡文化活动的《文化大普及的红旗》一书。
而新民歌的代表作中还有一首,那就是1964年初问世的《巢湖好》,它是由陆进作词、李焕之作曲的,取材于巢湖的秧歌、渔歌,至今仍为巢湖人民所喜闻乐见。另像李亚东创作的《大红旗下逞英豪》、夏云扬创作的《是谁绣出花世界?》等风行一时的新民歌,曾收入《红旗歌谣》、编入中学语文课本,被郭沫若称之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国风。
走进人民大会堂的 “老妈妈合唱队”
巢湖民歌走进了中南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在我们合肥,还有一个群众文化艺术也同样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周恩来总理等的亲切接见。它就是成立于1958年的安庆路街道“老妈妈合唱队”。那时的安庆路街道“老妈妈合唱队”可是闻名遐迩。
1958年至1966年间,在安庆路街道的一个大院内,十几位家庭妇女居住在一起,经常一同唱歌、娱乐。后来,在市、区分馆干部沈正隆、宋亚冰老师的辅导下,把她们组织在一起进行辅导、排练,并且成立了“老妈妈合唱队”。
“老妈妈合唱队”全队共有30人,刘大妈任队长,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也有30多岁。其中有个叫石平林的妇女,经常卧病不起,通过参加合唱活动,凭着自己识些文字,触景生情写出些歌词,用新词谱上旧曲,供合唱队演唱,博得观众好评。热心的刘大妈,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政府法令,和大家一起选新歌、唱新调,热情歌颂共产党、歌颂新社会。一个从封建思想禁锢中脱颖而出的家庭妇女,不但积极参加歌咏行列,还动员她的儿子和两个女儿参加文艺活动;她不但学唱庐剧,还自编自演锣鼓书,成为合唱队的主要骨干。合唱队又是宣传队,她们经常出现在街头、院落,宣传三好家庭、文明院落等先进事迹。她们还自编自演了30多个以新人新事为内容,配以“杨柳青”等民间小调的表演唱,并排演了黄梅戏《路遇》等节目,经常在当地演出,受到了群众欢迎。
每个星期六,街道俱乐部小剧场举办文艺晚会时,“老妈妈合唱队”的节目总是作为压轴;在市里、区里举办文艺汇演时,“老妈妈合唱队”演出的节目总能赢得观众阵阵掌声。1959年,省文化厅组织5个省辖市的相关人员到这里参观;1960年,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在这里召开文化现场会;1961年“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老妈妈合唱队”的代表光荣出席,并得到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中央文化部还为她们颁发了奖状。
刘浩/口述 洪霖 郭娅 程堂义/整理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