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淝河路上有个张大郢 [打印本页]

作者: 合肥柠檬    时间: 2017-12-12 10:39
标题: 淝河路上有个张大郢
合肥这个地方可谓是人杰地灵,卧虎藏龙,比如并不起眼的淝河路上,就生活着一支淮军名将张景春的族人。
张大郢变成了社区
说起周谷堆社区,很多人并不陌生,其实这里曾经也叫张大郢。顾名思义,张大郢是因众多张氏后人在此群居而得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张大郢隶属老城南乡。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这里隶属淝河公社,“文革”期间隶属向阳公社。之后又先后隶属红旗公社、城东乡、骆岗乡。岁月更迭,现在,这里变成了我们熟知的望湖街道周谷堆社区。
提及往年的张大郢,周谷堆社区居民张尤舒显得兴致勃勃。 “过去这里都是农田,五几年的时候大家都种水稻,我从学校回来以后还挑过稻子、打过稻呢。”
合肥郊区一般以种植蔬菜为主,张大郢在上个世纪60年代也改种了蔬菜。
“我们后来改成了蔬菜队,把原先的水稻田挖出一道道二垄深沟,改种小白菜、黄瓜、西红柿等蔬菜。我们种的蔬菜都送到中菜市、金大塘等菜市场,当时,乡里在菜市场设有一个蔬菜办公室专门负责登记各个生产队上了多少蔬菜。自家还有一点私留地,可以种些自家吃的东西或者养些鸡鸭猪之类。”
后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张大郢成立了社区,村民的身份都转为了城镇居民。但没有了土地,老百姓的生计可怎么办?
“当时,所有转为城镇居民户口的村民包括小孩子、老人每人都有一万二千的安置费,也有一些人靠出租房屋维持生活。”张尤舒说道。
庐州张氏的迁徙轨迹
自轩辕黄帝时代张姓始祖张挥受姓立宗以来,张氏家族人才辈出,秦末张良、唐代张九龄、宋朝张齐贤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贤能之人。
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告诉我们,由于王朝鼎革、战火流离,张氏一脉从中原迁往徽州,元末又有重公迁至合肥,成为庐州郡张氏始祖,子孙后代便在合肥散播繁衍,如今的南淝河流域以及舒城、庐江境内均有张氏子孙生活居住,现在居住在张大郢的张氏族人就是重公的后人。
“从江西婺源迁移到合肥的时候就沿着淝河居住下来,然后向合肥周边地区扩散,到三河、舒城、无为、全椒等地。现在张大郢有1000多张氏族人,仅三河那一支就有2000多人,在合肥估计有一万出头哩!”
张尤舒的语气中饱含着他作为张氏后人的自豪感。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占领合肥,张大郢也难逃其魔掌,不少张氏族人都死于战乱。
张尤舒听长辈说,当时也有人为了躲避战乱,不得已逃往一些偏僻的地方。
淮军名将张景春
张尤舒还告诉我们,合肥张氏族人中还有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淮军名将张景春。
翁飞博士手指着翻开的历史资料说道:“张景春是三河人,他的同乡淮军大将潘鼎新知道张景春擅长骑马、武术,便把他和他的弟弟张景星招为部下。后来,张景春因立下大功赏穿黄马褂、赏戴花翎,并赐号"干勇巴图鲁",意思是威猛的勇士,这时候张景春就已经很厉害了。他的弟弟景星也因功保升花翎副将。”
张景春的威猛善战可见一斑。
1868年之后,张景春又到武毅军唐定奎部下任左军统领,这个武毅军也属于淮军系统。1874年日军侵台,唐定奎奉旨支援台湾,留张景春左军镇守江阴炮台,严阵以防外寇进入长江,所管辖的地区安然无事。
翁飞继续介绍道。
江阴要塞享有“江河门户”、“镇航要塞”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清同治、光绪年间,为抵御外舰入侵,特在此增筑炮台,使之成为中外闻名的江阴炮台。江阴炮台一旦失守,南京首当其冲,外敌也将顺着长江攻入。由此可见江阴炮台的重要性和张景春保家卫国的家国抱负。
而后,张景春又任记名提督、署理苏松镇总兵。当时西北边疆中俄伊犁交涉、东南中日琉球交涉都正在紧张进行,边患屡生,海疆不宁,地处长江口的苏松镇军事辖区战略地位堪称冲要,总兵责任重大,以张景春的资历战功担任此职,足见李鸿章对于这位淮军老将的无比信赖。
其他同为淮军元老的将领也对他称赞有加,丁寿昌评价他“自生下来就卓越优秀,长大后特别聪慧,在国家战乱没有平息的时候,屡建功勋”;唐定奎表彰他“凭借才能与勇武,受到重用,年近四十,拥有为世人所传扬的美誉”;周盛传回忆他“经历过许多场战斗,击败敌人,吴越燕齐等地的敌人侦查到他的旗帜就离去,每每遇到危险困苦的境地,往往不顾生死”。
如今在三河还有一座老建筑—— “张公馆”,原先就是张景春的住宅,是三河第一座水泥建筑。也正因它是水泥建筑,才使得它在经历1991年三河水灾后能够安然无恙,我们今日才得以见到。在张公馆附近还有一座张氏祠堂,也是张景春当年创建的。除了创建祠堂,张景春还曾倡修家谱、兴建书院、捐款助学,反哺家乡。
逢盛世续修家谱
今逢盛世,为延续传承张氏家族忠义保国的优良家风,为子孙后代、为地方文化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与文化宝藏,张氏族人自发倡议续修《张氏宗谱》。
张尤舒也参与了家谱的续修:“2015年的时候,我们族里的老人们都自发倡议修家谱,大家自掏腰包,捐款修谱。修家谱是大事,对增强族人的凝聚力、促进邻里友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作用。”
如今的续修家谱其实也并不是第一次续修,一修于康熙年间完成;二修由张景春资助于光绪五年(1879)修毕;三修时,张景春遗嘱陈夫人捐田亩并出资,又购置土地建宗祠,于民国七年(1918)完成。只是因战乱,如今留存的手稿也都残破不堪、数量甚少了。而三修的家谱是张尤舒等人寻老谱时在黄山发现的,三修家谱原件现由黄山张氏族人保存。
1879年,张氏族人二修宗谱,适逢张景春母亲过大寿,李鸿章领头、一批同乡挚友如布政使衔直隶按察使丁寿昌、福建陆路提督唐定奎、提督衔天津镇总兵周盛传等淮军大将便积极响应,纷纷为张家撰写谱序,这也是他们对淮军名将张景春、对张家最好的褒奖。
陈婷 刘丹 张康娅 李云胜 文/摄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