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下,两条河流发脉而出,一曰潜河,一称皖水,逶迤汇入长江。
古人逐水而居,两水之间的平原处,楚灵王首筑古皖城,今潜山县城依然坐落于此。
老城之内有唯一高地,处东南之隅,名曰天宁寨,面积仅约5亩,高出四周7-10米。
天宁寨乃弹丸之地,却曾演绎出数不清的传奇,浓缩着潜山的历史沧桑。
||一个弥漫战火硝烟寨子
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旧时驻兵的地方”。
作为城内制高点,天宁寨的战略意义毋庸置疑,身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战火与硝烟。
北宋庆历年间,始建天宁寺。1636年,明末将领史可法建天宁营,后逐渐衍生为天宁寨,次年,起义军张献忠攻克并焚毁天宁寨。
嗣后,史可法改筑城垣,再度驻守,二将在此交锋征战多年。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梅城(县城别称)暴动、请水寨暴动的众多英烈在此英勇就义,史称“一二八惨案”和“天宁寨惨案”,如今寨里建有梅城暴动纪念碑亭。
抗日时期,潜山是南京和武汉间的交通要道,战事不断,1943年,日军飞机自安庆起飞轰炸梅城,桂系176师团长莫敌率部在天宁寨奋勇还击。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四度攻克梅城,一时间,天宁寨上炮声隆。
||漫溢书香的文化之寨
天宁寨又是漫溢着书香的文化之寨。
宋皇佑五年(1051年),31岁的王安石被任命为舒州通判,史料记载,王通判在舒州三年,勤奋好学,勤政爱民,“以少施其所学”。
政务之余,他还在在天宁寨上筑读书台,因王安石后入相,封舒王,这里就被称为舒王台。
王每夜必登此台读书,兴浓时竞通宵达旦。城中百姓翘首观望,但见读书处灯光闪烁,窗口吐出缕缕清辉。
夜深人静,高台秉烛,浑如月挂中人,因此人们就把这一景观喻为"舒台夜月"。"舒台夜月"如今位列潜阳十景之首。
历代游人登临怀古,莫不感慨万端。明监察御史李匡诗云:
舒王台榭高百尺,舒王事业人不识。
至今忽见明月来,台上犹疑照颜色。
清代潜山知县李载阳曾写诗赞道:
荆公读书处,夜月生光辉。
台高月皎洁,清影照回廊。
至今留胜迹,千古有余香。
潜山县县志如此描述:
台螺旋而上者数丈,
月夜登眺,山黛朦胧,烟光缥缈,
万井楼台在目。
明嘉靖年间,编纂过《安庆府志》的知府胡缵宗在天宁寨上建皖山书院,一时学子云集、学风昌盛。
寨之南麓有统称南湖的雪湖、南湖、学湖,明清时期南湖北岸为儒学区和科举考棚,南岸建有文峰塔,象征“文笔”,学习、考试之余,众生员常于湖中泛舟取乐。
可惜的是,文峰塔毁于“文革”期间,今已不存。
||天宁寨来源之谜
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东西我们都没办法给出肯定的解释,就好像金字塔到底是怎么建成的,至今还是一个谜。
因为没办法解释,所以陆陆续续的出现了很多的传说,关于天宁寨的来源,也有一段传说流传颇广。
东汉时,曹操率83万大军从中原直取江东,大将张辽领10万人马驻扎皖城,命部下修筑点将台,在一夜之间筑起土寨。
曹操登寨检阅将士,心情大悦,犒赏三军,起土低洼的地方就形成了雪湖。这一说法貌似合情合理,实则需要辨析。
张辽确曾攻打皖城,但曹操是否来过潜山并无信史记载,起土筑台之说后来被铁证否定了。
1978年,文物普查发现,天宁寨乃古文化遗址,安徽省文物考古所曾两次发掘探方,出土陶器、石器、玉器70余件。
文物堆积分两个文化层,分属新石器早期和晚期,与薛家岗遗址为同一个文化类型。
可见,天宁寨很早就有人类栖息,是天然形成,并非人工筑就。
||大美天宁寨
天宁寨里景色幽深,寨东南曾为国营梨园,今为一片桃园,俊男靓女徜徉在春天里,人面桃花相映红。
南麓下的雪湖盛产莲藕,传有“九孔十三丝”,其味至佳,志书谓之“雪湖贡藕”,夏日垂柳依依,碧水一汪,莲荷亭亭。
寨之北为古朴的潜山县委办公区,树木参天,绿荫掩映,其间广植梅花,冬日梅香点点,傲雪迎春。
当年天宁寨建寨取“天下安宁”寓意,历史的风雨使这一名称颇具讽刺意味。
盛世安宁,这个老百姓千百年来的梦想,直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才得以实现。
而如今,潜山县委正在这里运筹帷幄,续写着天宁寨的新传奇。
徽脸文化
“以人物带动人文,用文章传递文化”,徽脸文化,致力于发扬安徽文化,宣传安徽人物。为徽文化代言。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