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趣说阜阳鱼头酒 [打印本页]
作者: 安徽花满楼 时间: 2024-12-4 00:46
标题: 趣说阜阳鱼头酒
有人说,阜阳鱼头酒文化始于宋代,源于苏东坡。想要弄明白这事,还要从苏东坡说起。
北宋元祐六年,苏东坡到颍州(今阜阳)任太守。刚才说到苏轼爱吃鱼,但首先要说他也喜欢水。这一点,苏东坡在颍州写的那首《泛颍》中表达得淋漓尽致:“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吏民笑相语,使君老而痴。”意思是苏东坡到颍州上任十天,居然有九天在河边呆着,老百姓都笑话他,太守不务正业了。确实,苏东坡宦游一生,有水的地方居多,杭州、颍州、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喜欢吃鱼,这种爱好不逊于“东坡肉”。所以,很多人送鱼给苏东坡吃,大快朵颐之后,他自然要作诗酬谢。这里讲一个苏东坡在颍州的故事,足以说明他多爱吃鱼。
话说苏东坡在颍州任太守的时候,欧阳修之子欧阳季默(名辩)与兄欧阳叔弼(名棐)全家在颍州,为母亲守丧。欧阳季默为了向苏轼求诗,投其所好,先后送来了两丸油烟墨和一条颍州西湖大鱼为苏公“润笔”,苏东坡也欣然接受,并以此为由头作了两首“戏作”之诗,其中一首《明日复以大鱼为馈重二十斤且求诗故复戏之》写道:“汉廷九尺人,谁似老方朔。那将一寸金,令足三冬学。饷鱼欲自洗,鳞尾光卓荦。我是骑鲸手,聊堪充鹿角。”这当然只是朋友间的一个玩笑,也是说苏东坡对亲朋好友礼尚往来,所送之鱼来者不拒。
苏东坡不仅爱吃鱼,还会煮鱼。他专门写一篇《煮鱼法》。对于这篇文章,林语堂先生是这样介绍的:“他做鱼的方法,是今日中国人所熟知的。他先选一条鲤鱼,用冷水洗,擦上点儿盐,里面塞上白菜心。然后放在煎锅里,放几根小葱白,不用翻动,一直煎,半熟时,放几片生姜,再浇上一点儿咸萝卜汁和一点儿酒。快要好时,放上几片橘子皮,趁热端到桌上吃。”
由此可见,苏东坡的确对鱼情有独钟。有人统计过,说苏东坡在其诗作中,以《鱼》为题者就有16篇,提及“鱼”字多达133首,难怪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导师滕新贤曾在《古代文人作品中鱼文化的哲学与美学内涵》里说到,苏东坡是“我国古代鱼文化的宗师之一”。
故事讲到这,有人可能会问,以上故事只能说明苏东坡爱吃鱼,没有看出来苏东坡与阜阳鱼头酒文化有什么关系。好,那就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告诉你,阜阳鱼头酒文化是从阜阳古代乡饮酒礼中演变而来的。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而乡饮酒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乡饮酒礼》是周代流行的宴饮风俗。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国家推荐贤者,由乡大夫作主人设宴。后演变为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所以也称“乡饮酒”。据康熙颍州志记载,阜阳乡饮酒始于隋代“州郡县每年于学一行乡饮酒礼”,又《经解》云:“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到了北宋,朝廷已经明确规定乡饮酒由地方官吏主持,以尽当朝敬老之礼。参加会聚饮酒者皆为乡间德高望重者,以年龄高低安排席位。苏东坡作为一市之长,在颍州自然要主持乡饮酒礼。
众人所知,中国自古有无酒不成宴,无鱼不成席的说法。一条大鱼,自然而然就成为宴席的标配。作为尊老之礼,鱼在上桌的时候,鱼头就朝向桌上年龄最大的长辈。后来这个饮酒的方式流传到了民间,逐步演变成喝“鱼头酒”了。不仅鱼头朝向桌上年龄最大的长辈,还要请老人先饮酒三杯,谓之“鱼头酒”,以示对老人的尊重;同时坐在老人对面的陪客也要饮酒四杯,谓之“头三尾四”,要是有人没等鱼头对着的人发话就抢先动筷子,不仅会被人耻笑为不懂规矩或者没有见过大场面,还要罚酒三杯。
“鱼头一对,大富大贵”。随着时代的发展,阜阳的鱼头酒文化也在与时俱进,创新层出不穷。鱼端上来,一般服务员会默认将鱼头对着上席,也就是主客。之后,在大家的喝彩、客套声中,服务员会把酒斟满,请主客喝鱼头酒,讲究的还会有一套花样迭出的说辞,通常是押着韵的顺口溜,全是吉祥话儿,目的就在于让大家多喝几杯酒,以尽其酒兴。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