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皖南花鼓戏:绽放于山水间的绚丽之花 [打印本页]
作者: 安徽花满楼 时间: 2024-5-22 00:06
标题: 皖南花鼓戏:绽放于山水间的绚丽之花
说起花鼓戏,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流行于淮河流域的凤阳花鼓;然而作为戏曲剧种,皖南花鼓戏对于很多人来说,颇为陌生。皖南花鼓戏是盛行于安徽省宣城(宣州区)、郎溪、广德、宁国四县区一带的地方戏,被誉为“皖南一枝花”。
皖南花鼓戏为安徽五大剧种之一,是一百多年前,湖北的花鼓调与河南的灯曲随移民流入皖南,先与皖南地区的传统民间歌舞合流演唱,后又接受了徽剧、京剧等剧种的艺术影响,逐渐发展演化为富有乡土气息的剧种。宣城市音协主席王春生介绍说:
皖南花鼓戏,又名挑香担,最初属小戏,因其题材来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简洁明快,曲调活泼流畅,又是用当地的方言进行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主要流行于皖南的宣城、宁国、广德、郎溪以及江苏的高淳、溧水、句容和浙江的长兴、安吉等地,建国后随着不断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期列为安徽的“五大剧种”之一。可是到了2011年为迎合当时的文艺院团改制,宣城率先注销了被誉为“天下第一团”的宣城市皖南花鼓戏剧团,什么是“天下第一团”,就是90年代由文化部立的一个剧种只有一个专业院团,就是属于叫“天下第一团”。随着这个专业院团的注销,使得我们这个剧种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皖南花鼓戏的形成可追溯至清代该区域的大移民。清康熙至光绪年间,湖北、河南地方多次遭受水旱灾害,灾民陆续南迁。1850年前后,宣城、广德、宁国、郎溪等地成为太平军与清兵争夺的战场,居民多避难外逃,这一带便成了十室九空的荒凉地区。为恢复农业生产,清王朝免除该地区田赋杂税,采取发放农贷和奖励移民的措施,吸引了邻省河南、湖北等地遭受水旱灾害的贫苦农民来这里居住。移民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恢复,也让家乡盛行的湖北花鼓调与河南灯曲等民间艺术传入皖南。每当秋收或春节,移民们相聚一堂,玩灯赛会,来自家乡的灯曲、小调与当地民间歌舞逐渐合流,形成彩灯歌舞,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唱腔与表演艺术相结合的戏曲样式——皖南花鼓戏。王春生告诉我们:
皖南花鼓戏早期表演形式简单质朴,表演者常身背木架,架上放着大锣、小锣、鼓、钹、竹板五样乐器,用绳子连接,牵拉绳索,自打自唱,故其演唱又称为“打五件”。后随着表演人数增加,艺人们便将乐器从木架上取下来,放开手脚,结合灯会舞蹈加以表演,演出场所也由“打五件”时期的“沿门”演唱发展为演员们聚集在露天广场演出,所以被称为“地摊子”,又名“地摊戏”。
“地摊子”已初具皖南花鼓戏的雏形,所唱曲调不仅有【蛮蛮腔】【四平调】等花腔小调,还将湖北花鼓调和河南灯曲中的长调【淘腔】【北扭子】改造吸收;演员们也开始分为男角、女角,并进行简单的装扮,所演内容为歌舞小戏或生活小戏。
随着“地摊子”受到越来越多村民们的喜爱,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宣城境内的孙家埠出现了最早的皖南花鼓戏专业班社合兴班。此后,职业班社在宣城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所演剧目不断丰富,并且有全本大戏演出;其唱腔也逐渐定型,不仅有花腔,还形成了【淘腔】【北扭子】【四平】【悲腔】四大主腔,演员在男角、女角分类基础上有了细致的划分,形成了“三行八脚”,及生、旦、丑“三行”,老生、须生、小生、老旦、青衣、花旦、小丑“八脚”的行当分类。至此,皖南花鼓戏最终形成,其流行区域也由皖南山区扩大至江苏溧水、浙江长兴等地。在皖南的农村一度还流行着这样一句民谣:“花鼓一来,洗脚穿鞋”,由此可见当地村民对皖南花鼓戏的喜爱。
皖南花鼓戏唱腔质朴优美、旋律明快活泼,其唱腔中的花腔小调多取自皖南民歌、小调及民间歌舞音乐,有70余支,曲调欢快、形式多样,且一曲一格,赋予了剧种浓郁的民间色彩与地域特色。在谈到皖南花鼓戏的表演风格时,王春生说:
活泼欢快的唱腔,赋予了皖南花鼓戏载歌载舞的表演优长。艺人们在表演时往往借助彩扇、毛巾、腰带为道具,且讲究文演、武演、冷演与热演之分,文演要求细腻优美,武演则要求泼辣火爆;热演要求风趣幽默,冷演则要沉着稳健。在表演程式上,皖南花鼓戏艺人们在吸收大剧种表演程式的同时,还积极创造了“推门帘”“摸刘海”“亮毛巾”等程式动作,使剧种的表演特色鲜明。
皖南花鼓戏生长于民间,它以百姓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演绎百姓生活,展现他们生命中的悲欢离合。皖南花鼓戏传统剧目内容多描写农民及手工业者的生活。这些剧目在展现社会普通民众精神面貌的同时,带着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尤其喜欢以喜剧的表现方式,褒扬人间的真诚与良善,调侃乃至批判世间的丑恶与不公。
新中国成立后,皖南花鼓戏这朵濒于枯萎的山野之花焕发了新的生机。不仅建立了多个专业院团,还有一大批新文艺工作者投入剧种的挖掘保护工作,更有一批反映时代,艺术特色鲜明的皖南花鼓戏剧目如《春嫂》《柯老二入党》《羯鼓惊天》《姐妹皇后》等搬上舞台与电视屏幕。如今,皖南花鼓戏不仅走出了深山,还走向了全国。宣城市音协主席王春生表示:
2008年6月,皖南花鼓戏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皖南花鼓戏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皖南花鼓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有着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着更加光明的未来,我们非常期盼恢复重建专业院团,让皖南花鼓戏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投入皖南花鼓戏的传承工作,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认识这个热烈活泼,带有明丽色彩的这个剧种,相信这朵生长于皖南的山野之花一定会更加绚丽地绽放。
@诗意宣城
采 写|许夏萌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