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震惊到元朝使者,中南半岛第一强国有多强盛?为何只剩吴哥窟遗迹 [打印本页]

作者: 安徽工行    时间: 2024-3-14 01:42
标题: 震惊到元朝使者,中南半岛第一强国有多强盛?为何只剩吴哥窟遗迹
吴哥古城遗址群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东南亚古代的建筑奇观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而高棉帝国的吴哥王朝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南半岛的第一强国。那么,这个国家当年有多强盛?又为何最终衰落呢?

其实,中国古代就有关于吴哥古城社会生活场景的一手史料。这就是周达观所写的《真腊风土记》。首先要说明一下周达观写作背景。
当时元成宗从他祖父那里接过皇位后,改变对外政策开始休养生息。之前元世祖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失败,还有攻打越南失败和经略占城功败垂成,而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征爪哇也是无功而返,并且士卒死者超过三千人。


当时的皇帝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继位后就下诏罢征安南和取消对日本用兵的计划。之后又开始派出使节团出发各国,改善与各国关系。
而周达观所在的使节团的目的地,就是当时的高棉帝国,原文中称真腊,因为都城在吴哥,所以也被称为吴哥王朝。


▲文明6里的高棉
当时的吴哥王朝可以说是东南亚一个大国(按诸番志称其地广七千里),对于新继位的元成宗来说,和这个地区强国搞好关系也有利于牵制占城、暹罗等东南亚国家(元朝和这些国家的恩怨具体细节,不在本文讨论范围里)。
出使真腊既是为了强化关系也是用另一种手段加强影响力,毕竟真腊在至元二十二年的时候,还与占城“贡乐工十人,及药材、鳄鱼皮诸物”,当时东南亚一带的香料与药材还有各种珍禽异兽,在东亚是抢手货,和这样一个富国搞好关系是没错的。
周达观在加入使团的第二年(1296年)经过占城到达当时的柬埔寨,到了大德元年(1297年)六月,使团乘船离开,八月回国。周达观本人在当地待了大概1年,《真腊风土记》写的就是这一年多在高棉帝国的所见所闻。
先说说当时吴哥王朝的都城。一个国家的都城规模状态反映的是这个国家的影响力和综合国力。
实际上吴哥(Ankor)本身就是都城的意思,在作者的笔下把当时的王城叫做州城。这个州城规模不小,作者说州城的周长可二十里,今天的吴哥王城城墙长度就是十二公里多一点。面积比今天苏州古城小一些,但是对比当时内地的城池也算是一线水平。虽然数据不是特别精确,但考虑到作者不会拿测量工具仔细量,但是也比较精确了。
这也是为何这部游记被后世重视原因,又提到王城的城墙是石墙,高可二丈(大约六米多实测七米,城墙厚度3.5米)。作者对吴哥的城墙评价是,石甚周密坚固甚至不生杂草,说明质量不错,从高度来看比较符合宋代不少重点地区城墙高度。但是作者说没有女墙,这说明吴哥这种城墙和平常观念中的防御性城墙不同。



除了城墙尺寸外,他又写到城门分布。比如有五个城门,门各两重。在城门分布上是东向开二门,余向皆一门。现实中吴哥王城城门分布和记载一致。这五座城门中的东部其中一个,被称为胜利之门的城门是通向宫殿区,而其他四座城门通往位于城中心的巴戎寺(Byon Themple)。


▲吴哥王城激光雷达测绘图
相比较于中式带有阁楼的城门,也就是城门楼,吴哥城的城门上则是神像,这种城门属于典型的塔门。高度超过20米的塔门式城门让作者有别开生面的感觉,这种塔门来源自印度。相对于阁楼式城门,这种塔门更多是礼仪性的。


▲吴哥王城城门之一


▲吴哥城墙
原文中又提到护城河:城之外皆巨濠,濠之外皆通衢大桥。这里把护城河说成巨濠,说明护城河非常宽,有多宽呢?宽度近百米!而护城河上的石桥自然规模庞大并且是石桥,而其他文献中也提到四十丈石桥。看到这种长度惊人的石桥,所以作者提到通衢大桥虽然没有写感想,但是看到这四十丈石桥,外加石桥上生动的雕像想必心中是非常震撼的。


▲吴哥城的护城河与大桥
从城池的角度来说,看到近百米宽的护城河与百米长的石桥,再加上七米高石城墙,别说作者觉得惊讶,就是今天的现代人也会惊讶。


▲吴哥王宫遗址平面图
然后作者又提到宫殿,作者目测宫殿周长五六里,而考古勘测发现王宫东西长587 米,南北宽 246米,面积约14万平方米。虽然比故宫(72万平米)小很多,但是面积和南宋时期的德寿宫(占地约17万平米)差不多。


▲王宫城门遗址
根据考古发现,王宫四面外围墙由4米多高由角砾岩砌成,王宫的五座宫门也是塔门形式,外围也有护城河总体来看像是王城的缩小版。王宫中心区域被作者称为金塔,实则也是类似王城中心神庙。如今这座金塔被称为空中宫殿,虽然金塔已经看不到当时的样子,但是由砖石垒成的台基依然还在,上面还有精美的浮雕,仅仅今天的空中宫殿总高度超过13米,算上存在的金塔高度可能超过二十米。
虽然目前王宫遗址中大部分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但是王国中心的空中宫殿遗址,依然位于宫殿的中心区域,还能让游人感受到当年的辉煌。所以周达观的评价是:屋头壮观,修廊复道,突兀参差,稍有规模。作者还提到了城内各种石塔金塔铜塔,还有吴哥窟,作者把吴哥窟称为鲁班墓,还提到石屋数百间。可以说在周达观的记录中,吴哥是一座规模宏大,庙宇林立的巨型城市。
看到这里,相比一些玩过游戏《文明6》里的朋友会想起以前的经历,游戏《文明6》里的高棉的长处就是建筑和粮食产量。依托强大的粮食产量,为修建大型城市和巨型建筑提供人力物力支持。而反过来又通过修建各种水利设施保障粮食产量。


▲国王浮雕
除了华丽的王宫,巨大的王城外还有国王的仪仗队。周达观在游记中提到,国王去远处时,前面有军队开路,接着是旗手和鼓乐队紧随其后,除此以外还有宫女三五百人穿花执烛,自成一队。又有宫女带着金银器皿和文饰之具,还有宫女手执标枪、标牌作为内兵,又成一队。
从这段记录可以看出,出行队伍规模很大估计有上千人。这种规模如何呢?我们以南宋时期的仪仗队为例:宋高宗在扬州南郊祭祀时,仪仗用一千三百五十五人。宋孝宗时除了极其重要的场合以外也不过三千人。所以至少同时代来说,吴哥王室仪仗也不算小了。
作者还提到过国王的仪仗设施极其豪华考究:国王本人坐在大象上,手持金剑,象牙套着金子。国王用销金白凉伞20余柄,伞柄都是金子做的,还有装饰着黄金(原作者认为是黄金)的羊车、鹿车、马车,可以说要多气派有多气派。
国王四周簇拥着许多大象,大象之外是军队并且军队里还有骑兵。而这一场景也正好和吴哥遗址上的浮雕相对应,浮雕上的吴哥王朝雄主苏利耶跋摩二世出行时装束排场就是如此。
在领略过繁华的王城以后,作者本着所接受的教育习惯,又参观了当地的农业和手工业。
作为传统儒家教育的作者来说,农业是重中之重。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他记录了当地的一年四熟的收获次数,还有当地丰富的农产品种类,并且提到当地人可以自己煮盐(醝物国中无禁)。
他还记载了可以为旱季提供农业生活用水的巨型蓄水池。可以说当地的农业条件非常优越,从考古上来看,以大吴哥为中心的吴哥城区在1000平方公里内、人口达到75万以上。正是因为这一人口密集且交通便利的优势,使得当时都吴哥地区成为高棉帝国的中心也是当时中南半岛最大的城市。



▲吴哥遗址地图


▲浮雕上的高棉军队


▲吴哥王朝道路分布图


作者又参观过当地的造船工场,大概是因为当地森林资源丰富,所以小船用整根原木凿出来的,而大船则是以直接斧凿之开成版,作者原话是既费木且费工也。具体细节冷研发过《》在此不多做叙述。
因为吴哥城周边有发达农业,同时又通过洞里萨湖水系连接海洋,所以当地外贸也非常发达,因为有发达的农业商业,充足的自然资源,所以作者说米粮易求,屋室易办,器用易足,买卖易为。
虽然他来自富庶的东南,在心里也不得不赞叹当地的富庶,而且还提到有不少唐人(华人)因为当地生活成本低,所以跑到当地定居。
其他到过此地的人比如汪大渊,还提到过富贵真腊,可以说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是无法支撑这个地区大国的。


▲高棉与占婆水战场景图

周达观在说完都城的雄伟和当地的富庶以后,在其他方面的记载却让后世的人看到这个帝国衰落的趋势。
比如周达观提到:国中亦有丞相、将帅、司天等官,其下各设司吏之属,但名称不同耳。说明吴哥王朝有完整的官僚机构,但是又提到大抵皆国戚为之,结合当地的贵族政治传统、贵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虽然看似稳固的贵族联盟但是也容易发生内斗。历史上吴哥王朝和之后的金边王朝就是因为内斗也严重削弱了国力。
另外,作者还提及了当地人的奴婢来源:
人家奴婢皆买野人以充其役。多者百馀,少者亦有一二十,除至贫之家则无之。在古代奴隶制度下,奴隶来源有外族俘虏和破产或者犯罪的本族人。但是作者提到当地人的主要奴隶来源是野人,什么是野人呢?


▲浮雕上的高棉象兵
作者又说盖野人者,山野中之人也。这种感觉是不是很熟悉?那些野人地位很低,当地人对他们的称呼为撞贼。那沦为奴隶的野人少壮者一个可值百匹布,老弱者三四十匹布可得。对于逃亡的奴隶,做法也是非常残忍。而这些野人有的语言接近,有的语言不通,但是可能也属于一个语系。
实际上即使在19世纪到20世纪柬埔寨也存在一些属于孟高棉语系的原始部落。所以当时的吴哥王朝的模式更类似都邑模式。而那些受尽压迫的野人,在面对吴哥王朝的外敌时,会做什么可想而知。然后当时真的有外敌出现了,作者就提到另一件事:就是当地不少村落因为战争荒无人烟。
当时吴哥王朝在大城市周边的各个村落设置名为买节的官员,在道路大路上周边设置名为森木的驿站。这些官员联系城市附近的村庄与城市。但是因为与暹人交兵,受战乱影响这些地方皆成旷地。

这里说的暹人指的是当时的素可泰王国,由傣族人南下建立的,在吴哥窟的浮雕上也有暹人士兵形象。一开始这些南下的泰族人为吴哥王朝服务,而吴哥王朝本身也需要能征善战的武士。《宋史》提到过当时的吴哥因为不习兵事,所以被打压,而吴哥城在公元1177年也被临近的占婆攻克过。所以对于南下的泰族人,吴哥王朝也愿意接纳他们抗衡占婆和越南。
直到1238年,泰族首领坤·帕孟和坤·邦克朗刀脱离了当时的吴哥王朝,建立素可泰王朝,定都素可泰。而吴哥王朝想派兵征讨,结果发现打不过,最后能自保已经不错了。
那么作为中南半岛传统强国?为何在主场都吃亏,就如同上文所说当地特殊的社会形态,使得南下的泰人和当地不少都城圈以外的人群融合,得以站稳脚跟。而吴哥王朝的军事实力却和貌似强大的国力不相称,作者对当吴哥王朝的士兵形象描写是:右手执摽枪,左手执战牌,别无所谓弓箭、炮石、甲胄之属。从吴哥城浮雕来看,当时的士兵主要武器确实是盾牌和标枪,具体形象可以参考浮雕还有二十世纪西方学者拍摄的卡吾玛部落武士。甚至弓箭也主要是在军官手中。
当地炎热的气候和河湖密布的环境也削弱盔甲的实用性,所以披甲率不高,从浮雕来看士兵的盾牌有长条形和圆型。
王朝的兵源似乎也有问题,因为作者还提到当地与暹人作战时,经常直接从普通百姓拉壮丁。此外作者对当地军队评价和宋朝人的观点基本类似,觉得当地不知兵。作者不觉得当时的吴哥军队战斗力很强,这倒是不是士兵弱,而是作者觉得吴哥军队作战没有对作战规划,很像村斗。
历史上按照宋朝和越南记录:高棉帝国在雄主苏利耶跋摩二世时和越南发生过战争,被越南暴打,而宋朝方面也提到当时真腊被当地越南李朝打压。邻近的占城更是以两次突然袭击方式攻破吴哥,虽然之后吴哥复国成功并征服占婆。但是作者提到,为了满足占婆王对于人胆的需求,当地人在要道口派人,遇到晚上过路的,以绳兜住其头,用小刀于右胁下来一刀。
这种习惯,西班牙人和明朝人都记录过,所以想想如果真彻底征服占城,为何还有这种现象?而一些资料记载,当时高棉收复吴哥反杀占婆也是利用另一派占城人的势力。


▲1300年时的中南半岛

所以,和傣人的长期战争,影响了吴哥王朝的国力,进而动摇了高棉帝国的威信。而高棉帝国看起来实力很强,但是在自己主场却没有优势。最后北部国土不断丧失,国都也不断的靠近前线,虽然靠着优越自然条件和外贸维持着都城的繁华,但是整个王朝的颓势似乎不可避免。

最后因为气候变得干旱以及疾病流行,导致吴哥的运转摇摇欲坠,随着北方的阿育陀耶王朝崛起,取代素可太王朝,变成为人所熟知的暹罗,实力进一步增强。这时的吴哥王朝也在内斗中不断走向没落。在1432年吴哥城第三次被外族攻破,柬埔寨王室也迁都金边,结束了吴哥王朝辉煌的历史。而吴哥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今天吴哥遗址的巨石建筑,依然矗立向游人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武士浮雕


▲傣族士兵


▲Jean Boulbet拍摄的卡吾玛部落武士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