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非遗带你游淮南 | 抬阁肘阁 沿淮民间艺术奇葩 [打印本页]

作者: 天长地久    时间: 2024-2-16 00:18
标题: 非遗带你游淮南 | 抬阁肘阁 沿淮民间艺术奇葩
正阳关,一个厚重而充满诱惑的名称,早在东周中期已具雏形,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淮南古镇。正阳关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能凸显正阳关民间艺术魅力的是被誉为沿淮民间艺术奇葩的抬阁肘阁,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顾海涛 摄
抬阁于清光绪末年在寿县古城出现,是在肘部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流行于古城、正阳关一带。建国前,抬阁架子是毛竹扎制而成的,均为长方形,以抬阁的大小分为大架和小架,都是用8根直径为12厘米粗的毛竹扎制成一个立体长方形的底座,长6米、宽2米、高0.7米。在这个底座上,用四根细毛竹扎成底盘,再在底盘上用竹子和篾簧扎出假山、庙宇、亭、塔、树木和花草等。扎好后用彩纸裱糊,再配彩色装饰画,然后装上蜡烛灯笼。底盘糊好后,根据阁上场面、故事情节、人物多少,装上肘阁架,人物坐在抱芯子上,身着戏服,作出各类造型和动作。
顾海涛 摄
为安全起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抬阁的底座改用木质底座,肘阁架用螺丝固定。每一架抬阁需用8至16人抬着表演。抬阁的人身着彩衣,在乐曲的伴奏下缓慢前进。抬阁上的小演员们,根据各自扮演的不同人物和情节,作出不同的造型和动作。抬阁后面紧跟着吹打班,笙、箫、笛、管等演奏出各类乐曲。抬阁上面表演的内容大都是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水漫金山》《西厢记》《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火烧葫芦谷》等。
顾海涛 摄
肘阁是民间灯会的另一种独特形式。灯具主要由钢铁打出公芯子和母芯子(卯榫)套合而成,其支柱曲似臂肘,并分为一二三棚3种,由一人顶着表演,使灯具高耸空中。在光绪年间,寿县就有了肘阁活动,清末民初在古城和正阳关一带十分盛行。因玩肘阁一类的灯(包括抬阁、穿心阁)耗资较大,只有在重大节日才举行,曾一度被视为“四旧”而禁止。
顾海涛 摄
1976年以后,随着民间传统文艺的恢复,肘阁也获得了新生。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时,正阳关就有八架肘阁走上街头,让人们一饱眼福。
顾海涛 摄
肘阁的表演难度很大,顶肘阁既要身强体壮,又要把握好力的重心和平衡。在肘阁架上表演的演员,要求年龄小、身体轻,不然顶肘阁者受不了。顶肘阁者两人(一人预备替换),肘阁架上四五岁的小演员最多不超过4人,其余的人则手持木杈跟在肘阁的周围,以防不测。身着戏装的小演员根据不同剧情,做出各种造型来。如在一棚肘阁上,小演员肩挑水桶,名为“水泊娘娘震四海”;二棚肘阁上两个小演员分别扮演渔翁和渔翁的女儿,这叫“打渔杀家”;在三棚肘阁上演员在不同的高度分别扮演青蛇、白蛇和许仙,摆出“断桥会”的造型来。在各棚肘阁上经常表演的节目有“水泊娘娘震四海”“孙悟空”“打渔杀家”“对花枪”“西游记”“红楼梦”等。抬阁肘阁是沿淮民间艺术园地里的一朵奇葩,现在每逢重大喜庆节日,特别是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和九月九庙会,正阳关一些民间艺人,为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便纷纷上演抬阁、肘阁等大批民间文艺节目。抬阁肘阁传承至今,实在不易,希望这项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能够被更多人喜欢。
来源:安徽工人日报 作者:朱绍学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