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天津人到底为嘛活得这么松弛啊? [打印本页]
作者: 安徽后卫 时间: 2024-2-5 02:00
标题: 天津人到底为嘛活得这么松弛啊?
“来到了天津卫,嘛也没学会……”
前些日子,演员李若彤发布了在天津体验“大姨盘头”的视频,迅速将天津大姨推上流量高峰。冬天了,“跳水大爷”不跳水了,“盘头大姨”可以接棒而来了。
李若彤体验天津大姨盘头。来源/新浪微博@“李若彤”微博视频号截图
从“天津自杀率最低全靠天津警察一张嘴”到“自带搞笑的天津指示牌”,再到“生活一分钟,就要快乐60秒”。天津人好像是“人均郭德纲”,随口一句,就能让人忍俊不禁。甚至有网友说:“在天津,可以没钱,但不能没活儿。”
上:天津警察“说段子”劝小伙不要轻生。来源/哔哩哔哩@“当代种花家图鉴”视频截图
下:网友眼中有趣的天津。来源/哔哩哔哩截图
事实上,带火天津人的,正是他们身上传达出的幽默、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是那份天津人特有的闲适和随遇而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刻在老百姓骨子里的基因。想要了解天津人独有的松弛感,就不能不从天津这座城市说起。
电视剧《潜伏》提到天津。来源/电视剧截图
移民城市
天津位于华北大平原的东部,东濒渤海,北靠燕山,地处海河流域下游。虽然多次遭到海河泛滥的蹂躏,但天津也因为海河的航运贸易而拥有发达的经济。
濒临大海却又背靠大陆,使得天津气候带有明显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春旱夏热,秋爽冬寒,对于沿海滩涂晒盐也十分有利。
天津的位置及地势特征。底图/百度地图
在交通便捷和煮盐政策的影响下,天津在汉代即有泉州城的行政建置。之后,随着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位于运河北部、兼有河海运输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渐重要。唐朝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永济渠、滹沱河和潞河三河在此交汇,有“三会海口”的说法。金、元以降,北京开始成为首都。自金朝开始,在三岔河口附近设立直沽寨,驻兵防守。到元代,作为南方粮食北运京城的枢纽,直沽城市的载体功能不断加强,出现“晓日三叉口,连樯集万艘”的热闹局面。
但天津的繁荣奠基期要到明代。“圣驾尝由此济渡沧州,因赐名天津。”1404年,靖难之役成功后,朱棣称帝,将直沽改名“天津”,寓意“天子津渡”。
其后两年,先后设立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并建筑城池。天津的政治军事地位进一步增强。卫是明代军事建制,每卫大约5600人。天津三卫编制为官兵16800人,且允许携带家属。大批来自安徽的军士携家带口前来戍守,其子孙后代便在天津扎下根来。军人的血性与行武之风,给天津人带来好勇尚义的精神。几代人后,安徽腔调也逐渐成了天津人的口音。
到清代康熙年间,长芦巡盐御史、盐运使司各署均移驻天津。天津成为长芦盐的运销中心与北方盐业中心,商业日渐繁荣。雍正年间,天津卫升级为天津府,统辖周边十数区县,逐渐完成从军事重镇到商业巨埠的转型。
1674年天津卫城图
“大江南北知名之士,聚集于斯者,踵相接。津沽文名,遂甲一郡。是鱼盐武健之乡,易而为文物声明之地。”伴随盐业的兴盛,有实力的盐商纷纷出现。随着盐商财富不断积累,他们多数“贾而好儒”。盐商查日乾,及其子查为仁等人,在天津城西五里处兴建水西庄,全力结交全国的文人雅士,吟诗作赋、诗词唱和,形成了有天津特色的盐商文化,天津风气为之一变。
在开埠之前,天津已经成为五方民众杂处之地。“商贾宦幕初或侨居于此,数世之后,子孙孳息,而户口始密。”
九河下梢天津卫,就这样,因为漕运和盐业带动的繁荣,吸引了大批人口迁入。可以说是一座天南海北的人聚拢的移民城市。不同籍贯、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们,见识不同、生活各异,但要想在异乡扎下跟来,都得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天赋,擅长口语表达。一来二去,天津人就落了个“卫嘴子”的绰号。
不仅如此,贩夫走卒的精明世俗,军士戍 卒的勇猛好斗,官绅士人的儒家传统,都融汇成了天津社会的底色。五方民众居住于此,也让这座移民城市格外具有生活气息。
华洋共处
开埠后的天津,老城与租界并存,混杂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作为近代中国动荡岁月的见证者,天津人不断兼容并蓄,将西洋风情融入本土文化,实现新潮与世俗的融汇。于是,天津城里长袍与西装擦肩、古刹与洋房共存。
1860年10月,英、法侵略者相继同清朝签订《北京条约》。因为看好天津的特殊位置,英、法两国在条约中要求将天津开放为通商口岸,既可以掠夺中国资源,向其倾销货物,也方便就近监控清廷动态。
同年12月,从紫竹林到下园地共489亩土地被划为英国租界。法、美两国也先后跟进,在海河西岸划定租界区。至20世纪初,在天津城厢东南的海河两岸,九国租界呈放射状分布,总面积2.3万余亩,是当时天津城区的近10倍。
租界是半殖民地旧中国所独有的畸形社会体制,却也在天津的城市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代天津租界划分。来源/纪录片《五大道》截图
“泰西诸国逾越洋海,通商互市,工作运输,异乡来者渐多……人无智愚,路无远迩,离乡越国,扶老携幼,遂不期而俱萃,而户口则林林极望矣。”开埠通商后,天津逐渐变成一个浓缩的小世界,来自几十个国家的人在此生活,英、法、美、德、意、日、俄、奥、比各国式样的建筑,几乎囊括了世界各种建筑流派。语言、习俗各异,又夹杂着政治因素,让这里成为中外文化碰撞最为激烈、复杂的城市之一。
天津北安桥。摄影/杨玉诚,来源/图虫创意
天津是保守的。生活在老城区与周边地区的天津人,大都世代为邻,居住在封闭的四合院和简陋的大杂院里。狭窄的生存空间、相对稳定的生活秩序,使传统的思维模式、生活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容易沿袭又难以改变;而新的、外来的事物则难于渗透其间。
近 代天津遭到外国侵略者多次武装进犯天津。在天津老百姓看来,外国势力的强势扩张、西方近代文化的传播,都伴随着侵略而来,结果造成一种逆反式的排外心理。1870年,天津民间流传着“法国教堂拐卖儿童作药引子”的传言。法国领事蛮横干预后,天津民众火烧望海楼教堂,打死法国领事在内的20名外国人,此即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清廷以200两一人的价格,雇佣16人抵命结束了争端。如此敷衍塞责的态度,尽失人心。30年后,同样因为西方势力长驱直入而造成的社会失序,天津成为义和团运动闹得最凶的地方之一。洋人利益受到冲击,天津的外国租界也遭到围攻,给列强武力侵犯中国提供了借口 。
天津望海楼。摄影/XIAXIA,来源/图虫创意
但天津也是开放与进取的。在一批仁人志士的引导下,近代天津成了中国现代性的孵化实验室和窗口。
开埠后的天津是中国最先引进西式教育的城市之一。1880年设立的北洋电报学堂,是中国最早的培养掌握现代通讯技术人才的学校。同年设立的北洋水师学堂,有“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船之本”的美誉。1893年,北洋医学堂成立,是为中国举办西医教育之始。1895年设立的天津中西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后改名为北洋大学堂(即天津大学前身)。
北洋大学堂。摄影/皇甫铖钰,已获授权
救亡图存的时代呼声自天津发出。1897年,严复在天津报刊上连载《天演论》译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剧烈冲击着以“德行”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成为20世纪最为响亮的警策励志语之一。
天津古文化街中的严复铜像。来源/纪录片《船政学堂》截图
1889年,中国第一个现代开启式钢桥金华桥在天津南运河上建成。随后,海河上先后建成金钢桥、老龙头铁桥、金汤桥、万国桥(今名解放桥)。桥梁专家茅以升赞叹:“几乎全国的开合桥都集中在天津,这不能不算天津的一种‘特产’。”
1927年10月18日,万国桥(今解放桥)举行落成典礼。图为万国桥开启时的情景。来源/林希著《老天津·津门旧事》,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天津解放桥桥梁开启。摄影/非洲很冷,来源/图虫创意
奥林匹克运动方面,天津也引领一时风尚。1908年第三届奥运会结束不久,张伯苓就撰文向天津民众介绍了奥运会的前世今生,并建议中国应派遣选手参加。
“中国何时能派人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够派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够举办奥运会?”“奥运三问”,凝聚着中国人强国强种、融入世界的殷切期望。
天津民园体育场,1926年由英国奥运冠军李爱锐参与设计并主持提升改建,是当年远东地区首屈一指的综合性体育场。摄影/李平安,来源/图虫创意
天津城头风云变幻,海河两岸潮起潮落。风云际会的时代里,天津人见证着太多的繁华与落败。遭遇过多的不可抗因素后,他们最终选择了兼容并蓄的生活之道,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兼容并蓄,为己所用。
“哏儿都”
在提到天津时,民国时期曾长期居住在此的沈亦云如此评价道: “天津虽与北京相距不远”,“但官气较少,洋化亦不如上海” 。
换个角度来看,可以理解为天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气质,而不是全盘接纳京沪两地的影响。与“官气”“洋气”不同,这股气质,正是天津特有的平民气息。
天津“显眼包”路牌。摄影/姜楠,已获授权
破落地主、失意军阀、退隐政客,趾高气扬的洋人、狐假虎威的买办、春风得意的资产者都曾在天津留下踪迹;但普通民众才是天津社会的主体,农民、店员、商贩、工人等平民群体始终占据人口的多数。天津老百姓在这座繁华大都市里生存,他们的喜怒哀乐,孕育了这里的市井文化;他们的爱恨情仇,也为相声曲艺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原东天仙戏园。来源/ 张建编著,赵维民主编《老建筑》,天津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
相声起源于北京,却因种种原因而难以生存。光绪初年,北京艺人玉二福就在天津长期演出。虽然是外来户,但相声在天津却没有丝毫水土不服。反倒是入乡随俗,逐渐形成了特定的艺术风格,成为津味相声。
20世纪20年代,天津相声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张寿臣的单口多取材于民间的传统题材,又融进丰富的现实内容,往往从身边琐事与市井世态入手,创造了一系列市井生活的生动图画。此后,侯宝林的工于学唱、马三立的如唠家常都使天津相声呈现了新的气象。
侯宝林与郭全宝表演相声。来源/相声《戏剧与方言》截图
“有许多人入了迷,染成相声瘾,饭可以不吃,也要先去听相声。就中尤以中学以下的学生为最甚,常常看到七八岁的小孩子,也在学唱什么‘狂,搭搭零——狂儿’!”(廉君:《平津的相声》(下),《大公报》1934年9月21日,第13版)
以“说、学、逗、唱”为手段的相声艺术,讲究语言幽默明快,正合“卫嘴子”天津人的口味。兼容并包的天津人,遇到蓬勃兴盛的相声,两者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天津逐渐成为“哏儿都”。
郭德纲与于谦表演相声。来源/相声《败家子》截图
1946年11月,南开大学创校校长张伯苓曾鼓励大家要过“流氓生活”。乍听之后,不免让人大吃一惊。张伯苓随后解释,原来是忙碌的“忙”。而“流忙”的“流”是希望大家眼光放开、到各处跑跑,增长见识;“忙”则是要大家忙于建设国家。简短几字,正是天津人幽默风趣的表现。
在“戏曲大码头”里成长起来的天津人,从小不是去看戏,就是在茶馆里听相声,耳濡目染,深得曲艺文化精髓。随着时代发展,天津相声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同天津百姓一起见证着社会的变迁。而相声大师马三立的“逗你玩儿”“张二伯”“挠挠”等相声形象及其语言,早已刻入天津人的基因,成为他们口语中不可或缺的幽默“作料”。
天津市旧城广东会馆中的主体建筑-老戏楼。摄影/启明,来源/图虫创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早期天津成为军事重镇。漕业和漕运的兴盛,奠定了天津经济发展的基调。军旅文化、漕运文化、码头文化和盐商文化在此交汇。发展成鲜活的市井风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正如史学家罗澍伟所言:“生活在海河两岸的天津人绝大多数是外地人,他们本能地把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带到天津;大家栉风沐雨、不辞劳苦地聚集在一起,创造新的生活,首先需要的是胸怀博大、相互理解、团结互助,而不是彼此排斥。这就天然地、历史地为天津文化注入了开放、包容和多元的特色。”
天津城市风光。摄影/onlyyou,来源/图虫创意
近代以来,在五方杂处移民城市的基础上,天津日渐成为租界林立的北方最大通商口岸。 风云变幻、时局动荡, 市井与高雅、传统和 现代等多元文化在此融合碰撞,带动着社会环境与市民心态的开放发展,孕育出亲切、体贴、没有架子的津味文化。
一代又一代的天津人成于斯、长于斯,深受这一文化的影响。在他们的世界里,日子过得舒服顺心就足够了。在时代迅猛变迁的今日,天津人 仍难掩其乐观、豁达的天性,一如 《 杨光 的快乐生活》里 那句 经典台词:
“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
天津夜景。摄影/琢也不成器,来源/图虫创意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