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天妒英才吗?古代大文豪们为何经常“作死”或“被坑” [打印本页]
作者: 安徽后卫 时间: 2024-1-9 00:07
标题: 天妒英才吗?古代大文豪们为何经常“作死”或“被坑”
在古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才气纵横,下笔万言,写成的文章灿若星辰,随口一吐的诗句都能万古流芳。而且他们常常都各具才气,有的长相俊美,受到万千迷妹追捧;有的家财万贯,出身名门望族;还有的家学渊源深厚,书香门第距离庙堂之高仿佛只有咫尺距离。
这些早早就走上人生巅峰的少年英才们,本来都应该拥有非常顺利的人生,但是事实证明,这些人天之骄子往往命途多舛,时运不济,这又是为何呢?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少年得志的才子,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要数汉代的贾谊,西晋的潘岳、陆机,唐初的王勃,盛唐的李白,北宋的苏轼兄弟,清初的纳兰容若等等。但是这些人虽然年少成名,却没能“修成正果”出将入相,反而在盛名之下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
比如贾谊,在汉初就已经名满天下,《过秦论》无人不知,十八岁的时候就已经才华著称,二十一岁就被汉文帝看中,担任“博士”。当时的博士可是一个非常牛的位置,如果现在的博士是高级知识分子,当时的博士那就是超级知识分子,是皇帝的钦定顾问。
皇帝的所有问题贾谊都能对答如流,也深受汉文帝器重,可以说是少年得志。不久就破格晋升为太中大夫,按照正常节奏位列三公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然而没想到的是,贾谊提出的一系列正确建议得到文帝青睐之后,朝廷上的实权派就开始不高兴了。当时贾谊提出要削弱诸侯王势力,重农抑商,这些建议可是惹恼了诸侯王和周勃、灌婴等一大批老臣,这帮人集体排挤贾谊到了长沙。后来贾谊又到了梁国担任太傅,看上去峰回路转就要再入京城了,然而没想到梁王居然不小心坠马而死,贾谊深感自己这个太傅没有尽责不久就羞愧去世了,这时候他年仅三十三岁。
可以说一代大才,看上去即将出将入相的贾谊最终却被排挤,郁郁而终,确实令人唏嘘不已。
然而和贾谊类似的人还有不少,比如潘安。
在历史上潘安先生最出名的,其实并不是才华,而是长相。潘安先生长得那叫一个帅的惊天动地,当年在洛阳城潘安老兄一出门,万千少女大妈都争相出门观看,扔的果子都能把他的车塞满,正所谓“掷果盈车”。、
不仅长得帅,这位潘安大才子的才华更是出众,作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潘安可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一样是年少成名。他创作的籍田赋广为传颂,在治理的地方也非常有政绩,他治理的河阳遍种桃花,所以潘安先生还有个脍炙人口的外号“花样美男”。
然而潘安的遭遇比贾谊更惨,当时潘安在河阳当了十年的县令不得升迁,爱妻早亡让他心碎神伤。最惨的是,由于赵王司马伦篡位之后,他手下的心腹孙秀上台,孙秀这个人睚眦必报,早年和潘岳父亲有过节,于是乎就诬告潘岳谋反,最终潘岳与同样得罪了孙秀的石崇一同被杀,可以说令人无限叹惋。
要说贾谊和潘岳都是不得志且倒霉,苏轼先生似乎就是“作死”的代表。
苏轼的起点那可不是一般的高,苏轼先生的老爸苏洵先生早年就已经是北宋的文坛领袖了,唐宋八大家之一,所以苏轼的文学才能可是非常高的。当年跟着父亲进京牛刀小试就让当时的文坛巨擘欧阳修惊呆了,直接称赞:“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要说欧阳修还是有眼光,果然苏轼在为母守孝三年之后回京考试。直接取得了“百年第一”的惊人成绩。
那一年,苏轼才24岁。
而且苏轼这个超级外挂还远远没有结束,当时的宋仁宗对苏轼兄弟简直是欣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正所谓“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苏轼都已经是皇帝钦定的宰相人选了,按照北宋历史的基本规律,苏轼就已经是如之前的晏殊那样的“太平宰相”,享受三十几年的人间富贵,然后在史书上留下一个优雅的名声,文坛上写作无数的名篇之后,安然的去世。
如果您要是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苏轼先生并没有等来所谓的“太平宰相”,宋仁宗 宋英宗相继去世之后,继承大位的宋神宗开始了王安石变法的惊天操作。苏轼先生人生中第一次“作死”开始了。
当时新党如日中天,苏轼对新法变革过激意见很大,但是苏轼和司马光不同,司马光对新法的攻击非常有意思,他的主要攻击目标是这样的:“新法是什么我不想管,但是操作新法的人除了王安石以外,全是小人(主要就是指吕惠卿)”。正所谓对人不对事,司马光的主要攻击对象是新法的代表——新党。
但是苏轼可就不同了,苏轼的主要对象是新法本身的部分不合理,比如苏轼就反对新法科举里面完全废除诗词改成策论的部分。苏轼认为全考策论未免偏颇,诗词虽然无用,但是可以检验一个人的学术水平。苏轼对新法并不是完全反对,但是王安石无论是对司马光还是苏轼都是一个态度——挡我者死。
于是乎苏轼“识趣的”自请外放跑到外边当地方官躲清静去了。苏轼的地方官当的确实风生水起,在杭州有苏堤春晓,疏浚西湖,也正是从苏轼开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才正式流传开来。然而苏轼还是躲不过新党的攻击,乌台诗案几乎丢了性命。总算熬到了王安石下台,司马光上台,苏轼返回朝廷,这个时候他又开始了“作死”。
毕竟司马光是对人不对事,一掌权立刻尽废新法。苏轼表示这样是不是太偏激,司马光表示你是不是吃饱了撑的。于是乎苏轼再度外放。然而被外放的苏轼还免不了被卷土重来的新党攻击,居然晚年六十二岁高龄被贬到了海南,当时的海南还是蛮荒之地。然而苏轼到了海南还是尽心竭力的帮助当地,在他之后,海南出了第一位进士。
苏轼这一生,可真的一言难尽。
其实穿过这些表象,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无论是苏轼还是潘岳、贾谊,他们都是少年得志。这样就很容易引起两个问题:
1.站队错误和被人忌惮
2.恃才傲物成众矢之的
比如说贾谊,当时贾谊才华横溢,而且治国手段很高。他正确提出了重农抑商和压制诸侯王的国策,然而这个国策所针对的是诸侯王。他们都在汉初掌握实权,所以贾谊受到朝臣打压也是情理之中。
再比如潘岳,由于才华过早的显露(抢饭碗的来了),所以长期不得升迁,而且这些人的才华施展的对象虽然是皇帝,但是并非硬道理。舞文弄墨毕竟还只能算是雕虫小技,要么武功名世,要么聚敛为能,古代还是要讲究实用的。所以即便如苏轼这样的大才离开了科举考场也就迅速下沉,颇有点“被社会教育”的味道。
作为大才,往往都有不一样的傲骨,苏轼虽然可以逢迎献媚,学习蔡京那一套“左顾右盼”,新党强大投靠新党,旧党强大谄媚旧党。但是苏轼不会那么做,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看上去有点傻,但是实际上这是苏轼的傲骨,也是“大才”们的气节。在历史上诚然这样做有些迂腐不知变通,但是却值得敬佩。
也正是因为如此,苏轼才能得到那句评价:“道大难容,才高为累,闻所未闻。”
悲剧之所以为悲剧,是因为毁灭的东西,都有华丽的价值。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