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皖北纪事之宿州古城墙 [打印本页]
作者: 天长地久 时间: 2023-11-19 00:14
标题: 皖北纪事之宿州古城墙
宿州古城墙
赵汗青·刘欣华
宿州市 埇桥 区政府大院的北院墙,是段古老的城墙。从大院里面看,城墙上郁郁葱葱,亭台堂院掩映在一片鸟语花香之中。若是从院外看,城墙高大气势恢弘,墙砖呈黑褐色。由于年深日久,多有风化,高处砖缝里长出了许多野草。使人不得不想起那段遥远的历史。
宿州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周朝为宋国,宿州有个相城,一度曾是宋国的都城;秦朝时秦始皇在此设泗水郡,郡下设置相县、郅县、蕲县、符离县、阳城县;汉朝高祖改泗水为沛郡;隋朝设 埇 桥县;唐朝设宿州市;民国设宿县。宿州的来历还有个美丽的传说:
公元前 209 年,宿州大泽乡爆发了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陈胜他们赶走了蕲县的官员,占领了蕲县。被赶走的官员,向北逃难,来至 埇 桥地界,他们住宿露天,就地办公。后来在此搭设帐篷,逐渐形成政府办公所在地,人称“宿地”,本意是住宿的地方,后来变成了宿州的来历。
古城墙随着宿州的变化而变化,据老人们回忆:古城墙有两层:一层是绕宿州城外,沿环城路一圈,主要是防敌人攻城的;一层是围绕县大院四周,用来保护县衙的。目前保留下来的这段古城墙,可能就是用来保护县衙的。古城墙初建于唐朝,距今已有 1183 年。当时的古城墙是用土筑成的,明朝洪武十年,即公元 1377 年开始用石头作基础,两边用大砖,中间用土筑城。
史载:当时的城墙周围六里三十步,长 1115 丈。每丈筑两个城垛,共有 2230 个城垛,城墙连垛高 3.3 丈,厚 2.5 丈。城墙上每一里设 8 个铺,共 49 铺,每铺驻守城防的铺兵一人。城下设四个城门:东门在今中山街与东环城路相接处,名为望淮门;西门在中山街与西环城路相接处,名为连汴门;南门在淮海路与南环城路相接处,名为阜财门;北门在淮海路与北环城路相接处,名为拱辰门。每门设有城楼,作为守城打更之用,城外筑翁圈,用来巩固城墙。
四门上建有庙宇:南北为和尚庙,东西为道庙。据邵宿城老人回忆:东城上是吕祖庙,供奉的是吕洞宾。吕庙颇为宏观,有山门一间,大殿三间。大殿两旁有楹联“大道勿他求,只立德立功,便是丹成九转;神仙无别术,能全忠全孝,自然名著千秋。”每逢春秋佳日,香火特盛,远近善男信女,前往进香者,络绎不绝。吕庙为四门中最大的庙宇。西门城墙上,为华祖庙,供奉我国东汉名医华佗。殿前楹联为“与阿满,本属同乡,具将医国神针,千秋大名侪管辂;想先生,素怀壮志,听到谯楼暮鼓,满腔忠愤让弥衡。”城墙外开挖护城河,护城河长八里一百八十八步。
后来古城墙历经毁建:清康熙十一年,即公元 1672 年,连降暴雨,东城墙倾塌百余步,知州吕云英修补;清乾隆二年,即公元 1737 年,又遭大水,泡倒城墙数丈,知州龙拔世修补;清嘉庆八年,即公元 1803 年,知州傅文炳修补;清咸丰三年,即公元 1853 年,知州郭世亨修补,并在城墙西北角添置炮台;民国时多次毁于战火又经多次修补; 1938 年日本鬼子用大炮轰塌西门至南门城墙 5 米, 1940 年宿州人进行修补;新中国成立后, 1954 年人民政府为了旧城改造,古城墙相继拆除,只保留如今尚存的一段。
现有古城墙上有很多古迹,扶疏亭就是其中之一。扶疏是枝叶茂盛,疏密有致的意思,古代有“秋雨潇潇,烂漫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句。宋朝大学问家苏轼,在任徐州太守期间,同宿州有着很深的渊源,曾以萧县白土镇的石炭为题,写《石炭歌》一首。《宿州志》载:“东坡守徐时,遗墨竹一本于宿,好事者刻诸石,构亭贮之,名曰扶疏。元季毁于兵,明弘治间,知州曾显追寻旧刻,得残碑两块,构亭已复其旧。”又载:“崇祯末知州李燕林,清康熙间知州高其佩,减县祖,历任皆加修,其真迹于乾隆甲辰乙巳间失去。”这两段文字说明了扶疏亭的来历与经过。
新中国成立后尚有殿堂三间, 1950 年修环城路,不得不拆除。后来又在古城墙上重建殿堂,殿堂的西墙壁上,镶嵌着苏轼的那一方宝贵的墨竹图。另有苏轼的五言诗一首:“寄卧虚寂堂,明月浸疏竹。泠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