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一部》电影中“质子团”的挺拔身姿和强健体格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肌肉发达的《封神》质子团
你可能以为,中国古代的战士和将军也应当像《封神》质子团那样,有着钢铁一般的发达肌肉,胸肌和腹肌紧致有力、线条清晰,充满雄性荷尔蒙。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古代战士上战场是为了活命,与其说要练肌肉,可能更多需要锻炼的是力量。此外,古代士兵训练多以兵器和耐力训练为主,很难练出健美型肌肉,比较容易出现的反而是膀大腰圆的人。中国古代历代画师描绘的战将也多是“大腹便便”的形象。
“武圣”关羽像,鼓出的腹部清晰可见
有趣的是,在我们的印象里,好莱坞电影里的施瓦辛格、史泰龙和巨石强森,以及《封神》质子团这类肌肉硬汉似乎才是男性审美和勇猛战力的代表。那么,为何中国古代名将都是“将军肚”而没有八块腹肌呢?
从雅典城到好莱坞:
肌肉型男简史
为什么好莱坞电影会有“肌肉型男”的审美?我们又是如何接受这种“肌肉型男”的审美呢?
米隆:《掷铁饼者》,公元前5世纪
在西方,对人体肌肉线条的偏爱早在古希腊就已开始。例如,公元前5世纪希腊雕塑家米隆的作品《掷铁饼者》,就通过对肌肉线条和身体动感的描绘,将古希腊人的青春力量和健美体魄表现了出来。从米隆的作品来看,古希腊艺术对身体线条的描绘已近大成,这是继承传统希腊艺术的结果:希腊艺术在首创时就偏爱几何图形,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的古风时代就广泛吸取了世界各地的数学知识,希望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艺术设计。
为了更好地展现人体,古希腊艺术家一方面通过解剖学不断地研究人体本身,另一方面则引入黄金比例,打造理想中的人体形象。总体而言,古希腊雕塑对人体的创作也是理想主义的,它的实质是利用科学测量、分析试验来刻画数学模型般的完美人体,以达到审美上的和谐。古希腊的艺术创作受到了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主义和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可以说,正是古希腊哲学家对理想世界、宇宙规律和数理几何的思考,催生了艺术上的完美人体,激发了古希腊人对肌肉线条的喜爱。
波吕克里特:《执矛者》,公元前5世纪
不过,对人体肌肉线条的强调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理念和艺术思想的产物,还是古希腊人社会生活的直接体现。众所周知,古希腊还是奥林匹克运动发源地,这里有着源远流长的健身文化,体育竞技既是一种向神祭祀的方式,又是一种独特的社交方式,可以在和平年代帮助城邦和个人赚取声望。
在古希腊城邦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出现了赛跑、铁饼、标枪、跳远、拳击等运动,还出现了体育场(Stadion)、赛马场(Hippodrome)和摔跤场(Palestra)等多种运动场所。现代英语中的健身房一词(Gym),就来源于古希腊语中的训练场(Κυνοσαργες),原意为“赤裸地进行体能训练的地方”,可见古希腊人在体育训练时有赤裸着展示身体的传统,这也难怪他们会仔细欣赏并且刻意塑造完美的肌肉线条了。
此后,随着健身运动的发展,古希腊人开始把拥有健美身材的人奉为偶像与楷模,健美之人被颂为英雄,其地位与天上的神明无异。当代艺术家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干脆认为,古希腊最完美的神赫尔墨斯(Ἑρμῆς)就是古希腊艺术家通过观察正在训练的运动员雕刻出来的。
还有研究表明,柏拉图本人也是体育运动的爱好者,他不仅喜欢舞蹈和摔跤,还大力推行体育教育,认为它与知识教育同等重要。因此,柏拉图与其思想追随者在雅典城聚会的地点Akadēmíā就是一处可以锻炼肌肉的体育训练场,后来这个词则干脆演变成了Academy,泛指如大学、研究院、学会等高等教育机构或组织,可见体育运动与健美文化在古希腊的地位。
虽然在后来的中世纪,重视灵魂拯救的基督教教义一度将身体看作邪恶腐朽,使得健身文化消失,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则重拾了西方人对古希腊健身文化的兴趣。英国哲人兼教育家约翰·洛克在其著作《教育漫话》(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中曾反复强调击剑、拳击和舞蹈等对教育的重要性,德国哲人尼采则希望德国人不仅成为精神上的古希腊人,还能够身体强健,成为身体上的古希腊人。
曾经的古希腊人对肌肉线条的热爱并没有随着西方文明的嬗变而慢慢消失,反而在西方世界得到了很好的继承,20世纪好莱坞电影中那些一身腱子肉拳打四方的斯坦森们,便是西方传统肌肉审美得以延续的产物。
杰森·斯坦森,好莱坞著名影星,曾出演《速度与激情》
关于中国人历史上是否欣赏“肌肉”,以及何时开始接受对“肌肉”的审美,一直以来都较难确定。目前留下的画像多为宋代及以后留下的,彼时,文臣日益被看重、着装更加保守,因此历史上名臣乃至君主的画像多为正襟危坐、清瘦儒雅的形象。这至少代表着统治者似乎不看重肌肉的线条。
明光宗半身像,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新中国初期,对劳动价值的重视以及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令这一时期的审美更追求整体的壮健大方。
新中国初期的宣传画
即使是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奶油小生”,如唐国强,其外形也偏健壮,而非清瘦。
“奶油小生”唐国强
直到日本影星高仓健主演的《追捕》在大陆公映,刚毅勇敢的男性才靠“进口”登上审美的历史舞台。
日本影星高仓健及其主演的《追捕》
总而言之,当我们问“为何中国古代名将都是将军肚,而没有八块腹肌”时,潜意识里,已经将“八块腹肌”所代表的低体脂、细节清晰的身材与理想的男性形象划了等号。但实际上,“八块腹肌”是更有可能是某种“舶来品”,它根植于古希腊文化,又通过西方影视作品等影响了一代人。
不过,即使中国人民似乎并不崇拜肌肉线条的分化,我国古代画师为什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武将都画得大腹便便呢?“将军肚”的形象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从兵马俑到水浒图:
大肚型男简史
与古希腊雕塑不同,中国历史时期的早期人体雕塑——兵马俑,更加注重刻画现实条件下的人体形象。秦汉以前,中国古代大人物的丧葬往往需要活人人殉或人祭。秦汉以后,这种丧葬风俗被强行压制,木俑和陶俑随之兴起,以替代活人殉葬。
“千人千面”兵马俑
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在墓葬中,随葬的人俑则多模仿活人在现实中的生活情态。兵马俑作为秦汉随葬人俑的巅峰和典范,在模仿现实方面亦不遑多让:秦兵马俑“千人千面”的特色便是秦俑造像模仿现实生活的明证。
高级军吏俑,秦始皇帝陵博物馆藏,公元前3世纪
有趣的是,秦始皇兵马俑群有一个神奇的规律:地位越高的兵俑,肚子越大。兵马俑的衣服是上片押着下片,但是到了高级军官的将军俑,由于肚子变大,衣服的上片已经押不住下片了,“将军肚”的说法也就由此而来。那么,武力值高的人为什么会肚子大?也是和今天人们的“啤酒肚”一样,是喝酒造成的吗?
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的秦代简牍中,考古学家发现了有关秦兵在战前战后大量饮酒的记载。这也好理解:酒可以缓解战士的恐惧,使得秦军的作战更加勇武;作战后倘若幸存,由于秦人采取按军功受爵的制度,饮酒庆功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饮酒并不只是秦人的习俗,古今中外的士兵都有类似的习惯,更重要的是,秦将的“将军肚”,难道不会影响他们的战斗力吗?
在格斗竞技的实战中,人体在格斗中所发挥的力量与最大肌肉量相关,这也就意味着,在体脂率相同的情况下,体重越高的个体,肌肉量越多,力量也就越大,战斗力也就越强。因此,在体脂率出入不大的情况下,大体重在近战格斗中往往意味着“降维打击”,这也是大多数格斗竞技为保持公平,要分为轻量级、中量级和重量级的原因。例如,由于人体肌肉的增加程度有限,日本相扑选手甚至会刻意增肥来增加体重,以获取优势。
与日本相扑选手类似,中国古代将军的腹部并非是完全由懒惰享乐的脂肪而堆成的“啤酒肚”,而是包裹着厚厚肌肉的“将军肚”。在古代战争中,军队长途行军对战将和士兵都是巨大的考验,这意味着军士必须有一定量的脂肪储备,否则体力续航很成问题。
《水浒传》画像中的大刀关胜有清晰可见的“将军肚”
战国时期魏国名将吴起所训练的精英士兵魏武卒,曾多次大破秦军这种“虎狼之师”,而在出战时,魏武卒需要“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意思是,魏武卒每当出战行军时要披上三层重甲,满弓拉力达到十二石的弩,手持长戟,腰悬铁剑,背五十只弩矢,带三天粮食,半天急行军一百里。这种级别的负重行军,没有大量脂肪作为能量储备,是难以想象的。
与魏武卒相似,中国古代战将因为长期骑马,不仅需要足够的腰腹力量承受铠甲和武器的重量,还需要有一定的脂肪储备以应对长途行军的消耗。因此,《后汉书》在提到汉代名将班超时,将其描述为“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候相也”,大意是说班超脖子粗得像老虎,就暗指其身材魁梧,英伟不凡。实际上,与“燕颔虎颈”相似,“虎背熊腰”“五大三粗”(本为褒义词,“五大”指手大、脚大、耳大、肩宽、臀肥;“三粗”指腰粗、腿粗、脖颈粗)、“牛高马大”“腰阔十围”等,都是古代军士理想的身材标准。考虑到行军打仗和近战格斗的实用性,这种身材虽然与“八块腹肌”相距甚远,却是中国古代画师描绘武将形象的“模板”。
在南宋刘松年的《中兴四将图》中,猛将岳飞就是经典的大肚形象。
《中兴四将图》,(南宋)刘松年
不唯如此,这种武将“模板”还远隔重洋,影响到了东瀛等地。例如,在日本浮世绘版的《水浒画谱》中,“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同样也是挺着大肚腩的经典形象。
(日)歌川国芳:《水浒画谱》,清。“豹子头”林冲的大肚腩清晰可见
中国古代武将的“将军肚”,虽然与今天的“啤酒肚”看起来相似,但却是典型的“脂包肌”,是战斗力量性和持久性的代表。对这些将军而言,从实战上看,训练肌肉线条是毫无性价比的行为,而提高体重却有益于增强战斗力;从社会风气上看,中国古代也缺乏古希腊社会般偏爱肌肉线条的审美文化。
因此,由于实战考虑和审美习惯,中国古代的武将形象不可能是“八块腹肌”,而是“大腹便便”了。总之,有关古代中国审美是否尚武、尚武是否等于追求肌肉线条,起码从目前来看,还是一个需要从庙堂与民间、文臣与武将以及不同时代的“气质”等方面考虑的问题。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