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我在“上飞”修飞机 [打印本页]
作者: 安徽工行 时间: 2023-10-7 01:03
标题: 我在“上飞”修飞机
上海飞机制造厂,又名国营第5703厂,始建于1950年9月1日,当时为军委民航局上海办事处在龙华机场抽调“两航起义”人员组建的一支90余人的飞机修理队。1951年,该修理队扩编为 “军委民航局机械维修厂上海分厂”,同年改为“军委民航局第二修理厂”,担负飞机大翻修和一部分地面设备及飞机零部件的制造任务。1958年,工厂研制了解放后国内第一架水上飞机“飞龙1号”。1960年,工厂为国防科研尖端项目气象火箭制造弹体并试射成功。
1965年7月1日,修理厂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5703厂”。1970年8月起,5703厂承担“运-10”(Y-10)飞机的制造任务,由中央直接指挥,中央各部委、军队及国家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62个具体单位集体创作、大力协同。
1973年10月,工厂下放给上海市,并改名为“国营第5703厂”;1979年3月起以“上海飞机制造厂”为第二厂名。工厂制造的第一架“运-10”飞机于1978年11月在陕西作静力破坏试验获得成功;第二架“运-10”飞机于1980年9月首飞成功,从而填补了中国航空工业的一项空白。1992年7月14日,“上海飞机制造厂”正式成为第一厂名。
新中国诞生,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而曾经位于黄浦江畔的上飞厂,无疑是上海航空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联合候车式文化工作室发布老“上飞人”及“上飞二代”的口述史访谈,还原龙华地区作为“远东第一空港”的旧日面貌,追溯一段烙刻着航空梦想的“上飞厂往事”。
本期受访人R先生收藏的《上飞四十年——国营第5703厂史(1950-1990)》
本期访谈应要求使用化名。受访人R先生,高级工程师,1960年代初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技术学校,后分配到上飞厂,修理过各式飞机。
一、1960年代初的空军二技校
访问员:R先生,您好!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当初是怎么进入空军二技校的吗?
R先生:我中学毕业之后,就考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二技校。现在改叫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学校,是中专性质的。当时报名的时候,我就想:哦,这个是解放军空军二技校,蛮好的。而且上面写明包吃包住的,现在说起来全部是解放军(性质)的,这么就报考了,后来通知单就来了。这个技校是两年制的,两年都算是理论课,学校师资力量是非常强的。但是我们读的书都是中专的书,不是技校的书。两年之后,要进厂实习一年,毕业证书要到实习好之后再发。龙山新村过去有个大礼堂,我们就到那里报到。报到之后,就到百步桥里面的技校宿舍去了。
访问员:第一天报到的情况还记得吗?
R先生:记得。报到的时候蛮开心的,是乘公交车来的。那个时候也没有地图,只知道有这个地方。我就写好怎么(到站)下来,怎么朝龙山新村走进去,走到那个报到的大礼堂。报到之后,(工作人员)就把我们带到厂里面。从中山南二路、宛平路一直走进去。当时还不知道里面有解放军,跑进来还有电网。走过百步桥,左手转弯,就到了。到了之后就分班,其实班级已经分好了,就是和我们宣读一下,你(在)什么班,他(在)什么班。我们刚到飞机厂,(对这些班名也)没概念,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钣金班嘛就钣金班。男同志嘛,大多数都分在钣金铆接班,就是做飞机壳子的。技校的两年里,我们要读的书蛮多的:工程力学啊、高等数学啊、制图啊、语文啊,全都读的。我们几个老师都蛮好的,有交大的老师,有复旦数学系毕业的老师,也有北京大学过来的。
访问员:这个学校是军事化管理的吗?
R先生:是军事化的。我们每天早上规定6点钟起床,出操跑步,跑好以后回去打扫寝室。我们的寝室要求很严,被子要像解放军一样,叠得四四方方的。当时碰到一个什么困难呢?当时来的时候有蚊子,各人带的帐子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圆的,有的是方的,有的是布头的。学校里面觉得不行,不好看,后来统一给我们发方帐子,全是一模一样的。床下面只能放一双鞋子,其他(东西)都不好放的。床上面只能放被子,其他东西不能放的。打扫好寝室之后,7点钟吃早饭,7点半就上课,上到11点半下课。下课吃中饭,吃好中饭后,1点半再上课,上到4点半。4点半,吃好晚饭之后就晚自习。
访问员:你们睡觉的地方都在机场里面吗?
R先生:是的,全在机场里面。当时我们二技校很苦的,只有一个大的厂房,全都睡在一起,几百个人睡在一起,因为刚刚开始呀。后来就开始造小房子了,小房子造好了就分开来了,按班级分的。比如说,我是铆接工,是331班,我们有40个人,就10个人一间,也有8个人一间的。中队就是按专业分的,比如说一中队有电气班,无线电班。而我们是光头班,全是男的。(一般)装配班、铆接班,全是男的,没有女的。女的嘛,有粗工班、细工班。无线电班、特色班,也有女同志的。技校里面都分开的。
访问员:那吃饭洗澡怎么解决的?
R先生:吃饭不要钱,一天三顿有食堂的。早上总归是稀饭、馒头、包子,中午就是一菜一汤,晚上也是一菜一汤,全部供给制,还补贴零用钱。当时“三年自然灾害”,国家条件不是很好。部队里面算好的,我们自己养猪,还有自留地。我们还要种地的,土豆啊什么的全部要自己种的。过年过节就把猪杀掉大家吃。
访问员:(猪)养在哪里啊?
R先生:全在机场里面。百步桥前面是空军二技校,现在百汇园(住宅小区)前面这一块(区域)就是我们空军二技校的地皮。
二、空军十三厂初体验
访问员:你们毕业之后是定向分配到工厂里面去的吗?
R先生:对,我们毕业之后是统一分配的,十三厂需要铆接工。所以我们基本上四十几个人,三个人分到北京科技所,其他都留在上海,留在空军十三厂。我就分在八车间,(修)什么飞机呢?就是苏联人(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飞机。这飞机有时候还要改装。后来我们还修过直升飞机。
访问员:你进单位的时候有政审什么的吗?
R先生:我们进空军二技校的时候已经政审过了,那么后来分到厂里面就没有什么问题了。但当时班级里面有一个同学没分配,因为他们家有香港关系的,后来就退出去了。当时全都要政审过了才能来的。
访问员:那你还记得第一天上班去厂里报到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吗?
R先生:印象蛮深的,到厂办边上的职工文化休息室里去报到。我记得我穿了一件灰的很简单的衣服,那个时候不可以穿花颜色的衣服。我们技校里面规定很严,不可以穿小裤脚管和尖头皮鞋,只能穿解放军跑鞋。大包头什么的全是不可以的,头发全都要剃掉的,手表也不好戴的。我们分到八车间的好像有7到8个人,我分到了零件组,就是飞机拆下来的好多零件,(由)我们零件小组专门修理的。我的那个小组,只有我一个学生,算实习的。其他人分在,机头、机翼、机身的各个小组里。
访问员:那你后面的工作全是维修零件吗?
R先生:不是,后来我修飞机的,有时也修机械或者改装。为什么(要)改装?因为炮不对。飞机上面的炮没了,要改装一个炮,但是(后装的和原有的炮)口径不一样。我们那个叫负压炮,口径37度的,要进行改装,里面结构全都需要动过,要加强什么的,就这样把它们改装好。
访问员:当时带你的师父你还记得吗?
R先生:我记得的,师父架子很大。早上进去,我们做徒弟的要把他的工具全都弄好,我们不是做那个皮带管吗?线全都给他拉好,拉到位置上面来。开好早会以后,他要抽根香烟,然后开始做工作。他也教我的,怎么弄。收工的时候,是我弄的。我们厂里面有个规定,每天到了晚上,工具都要清点的,不能掉在飞机上面。比方说我工具(箱)里面有锉刀、螺丝、钢皮尺、旗子啊什么的,一开始有20件东西放在里面,到下班以后,一定也要有这20件东西放在里面,但难免有时候会忘记。后来,厂里就定向管理,是空军规定的,螺丝刀就放在这里,钢皮尺就放在那里,某个工具就放在这个箱子里面。那么箱子一打开,零件全在这里面。下班了,我每天要帮师傅倒好洗脸水,弄好毛巾。他手一撩,洗脸了,然后手洗好弄好,我还要再去倒掉。不过他也对我蛮好的,蛮尊重我的,所以我把这些事都做好,皮带管弄好,其他工具都清点好。有的工具都用油帮他擦好,要帮他弄好的,我们师父蛮严的。
访问员:一般你们在单位一天的日程是怎么安排的?
R先生:7点半上班,7点钟要到的,7点半开小组会。组长会说的,今天一天要做些什么,明天要做些什么,大家安排好。早会开好了之后就做工作,到11点30。那个时候我们厂里有将近三千个人,但只有两个食堂,所以我们吃饭是分三批的:第一批11点一刻,第二批11点半,第三批是11点三刻。我们车间先吃,党政机关的最后吃。
访问员:厂里吃的东西跟你过去技校里面比较,哪个吃得好?要收费吗?
R先生:全都要付钱的,那个时候只要1角5分,就可以吃一些蔬菜,还有一块排骨。青菜只要3分、2分呀。我们厂有什么特点呢?北方人比较多,吃面食比较多。我们有两个食堂,一食堂就是打饭、卖菜的,还有一个食堂叫两食堂,是吃面食的,面、馄饨、包子呀,有时候我们吃冷面就到那个食堂去的。吃好午饭之后,可以休息一会儿,大概一个钟头。12点半就要开始上班了,到4点半下班。4点半下了班还不能走的,还要开会呢。厂里规定,一三五开会,礼拜五下午是党锻活动,大扫除。全部都要扫干净,机床全要擦干净,自己的工具全都擦干净弄好了才可以回去。
访问员:回去是回到自己宿舍里面吗?
R先生:回去就回到自己家里去啊。有的人住在单人宿舍就回到龙山新村去。当时龙山新村是家庭宿舍,样样有的。我们空军十三厂从小孩生出来开始就有各种配套了:托儿所、幼儿园、子弟小学、中学。龙山中学过去也是我们厂里的。后来厂里又发展工大,七二一工大。我们还办了一个教育中心,一路管到底的,厂里面基本像一个小社会一样的。那么龙山新村有什么好处呢?龙山新村(里面)有食堂,有电影院,有洗澡的,有公园,全有的。过去龙山新村也是封闭式的,早上6点钟,解放军“叮铃铃”摇铃,“嘟嘟嘟”吹军号,一吹大家就起床了。里面还有学校,我们有时候要去读夜校的。有时候文化还不够咯,晚上可以到那里读书的。那里数理化、制图啊什么的,全都有的。等于是培训班,你可以自己去读。我是回去的,我住在市区呀。我自己买了一个闹钟,七点钟要到厂里,有时候爬不起来的呀。天冷的时候,(早上)出去的时候天还是黑的,回来的时候天也是黑着的呀,全看星星看月亮的。
访问员:你过去去上班,天天是从哪里进来?
R先生:从百步桥进来。因为当时这里是民航局,这里是空军十三厂,只能从百步桥进来,出去可以从民航局出去。进来是不可以从民航局进来的。当时这里都是电网,都是解放军站岗的。
访问员:没有班车什么的吗?
R先生:没有班车的。车子都是停在中山南二路宛平南路路口的,104、401全是停在那里的。49路停在东安路终点站,要通过陆家堰自己走进来的。
访问员:你单位同事都是本地人吗?
R先生:不不不,我们厂里结构蛮复杂的。实际上我们厂里来了几批人。第一批是部队来的,第二批是服役军人,再后面嘛,就是我们空军二技校毕业以后进厂的。
访问员:你们厂里有年轻的女同志吗?
R先生:都分在无线电班,专门修无线电的。因为飞机上面有无线电雷达方面的,在七车间厂房楼上。像她们这上面都是穿白大褂的,我们都穿蓝色的工作衣的,我们不可以上到她们楼上去的,因为牵涉到密码和一些保密的东西。我们衣服全都分开来的。一看就知道,你是什么车间的。
访问员:你们单位当时是保密单位,怎么个保密法呢?
R先生:就(实行)保密教育,和我们说有什么什么规定,第一我们这样进来,有些事情都和你们说清楚,有哪些东西不好带。有许多工作方面的事情,在厂里做好就不要去说了。因为有时候我们也会修一些重要人物的专机,我们领导都要关照好的,什么零件拆下来都要做好标记,再一个一个装上去。
三、车间里的工队长
访问员:你们这个车间的工作强度大吗?
R先生:强度大的,也蛮吃力的。修飞机的时候,有的很小的地方,打铆钉很难打的。铆接也是这个问题。
访问员:比起其他车间来说呢?
R先生:其他车间和我们一样的呀,就是修的飞机机种不同。有一件事情,我印象蛮深的。我们每天晚上不是要清点工具吗?如果少掉工具就不行。有一次,一把小的钢皮尺,很薄的,掉在飞机的隔缝里面了。晚上清点的时候,我就找不到了,怎么都找不到。后来,我(往上)一级级和组长、工队长汇报,还汇报给车间主任。车间主任说:你要找啊,假如在飞机的什么组件上面卡住了,是要闯祸的。(我)一直找到晚上八点都没找到。那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文工团在江湾演出《江姐》,我正好有一张票子。领导说你怎么好去看呢?你东西没找到呀,我也没去看。晚上回去想,也想不出。第二天上班,我又到(昨天修飞机的)这个位置去。结果,诶!找到了!因为钢皮尺薄呀,卡在缝缝里怎么能找得到嘛?找到之后,就去和车间主任汇报了,我说我找到了。后来(为了避免同类情况发生,)采取什么措施呢?我就在钢皮尺后面穿了一个像钥匙圈一样的链条,涂成红颜色,就不容易丢了。另外,飞机上面红漆漆着的所有东西全都不能碰的,包括我们现在民航机上面所有的红色把手什么的都不可以碰,全是应急的东西。
访问员:当时这些需要维修的飞机是怎么运进来的?
R先生:飞机运进来有两种情况。我们有计划处的,空军工程部每天都有计划的,比如说今天要进来几架飞机,通知我们计划处,计划处通知试飞站,试飞站有人去接飞机的。和现在一样的,(地勤人员在跑道上)把那个牌子挥啊挥地(把飞机)引进来。这种情况下,飞机是飞过来的。还有一种(情况)是(把)机械拆下来,(用)火车引进来的。过去这里有一条铁路,通到102厂这个地方,这条铁路的专利权是我们厂里面的。过去的飞机都是用煤油的,我们就用车子把油拉过来,装在油库里面。飞机加了油才能飞,但是飞好回来之后,油都要抽走报废的,这是规定。
访问员:那飞机试飞是在龙华机场吗?
R先生:龙华机场试飞。我们厂里面有好几个试飞飞行员。他们专门试飞喷气式飞机的。我们(修)飞机分等级的,大修、中修、小修。部队里面(的飞机)就是稍微维修维护一下,和自行车一样的,擦擦弄弄就可以了。一般大修全部都要拆开来,我们有个车间叫七车间,它是分解车间,把所有的零件全部拆光,洗干净,然后把拆下来的仪表送到三车间。拆下来的液压泵、油泵送到四车间——液压车间。拆下来的管道送到一车间——轨道车间。等弄好之后,(各组件)再回来,回到一车间,一车间把所有东西再总装出来。装起来以后,(飞机)到试飞站,试试看好不好。(试飞站)试好之后,再拉出去试试。好的就先飞一次、兜一圈,没什么问题的,再飞飞性能,都没什么问题的,那么再叫部队来接飞机。飞机从哪一个部队来的,就叫他们自己来接,飞行员就住在空军招待所。我们厂里面有车子,早上把他们接过来,放到我们厂里面去检查。飞行员自己也要检查的,比如说轮胎、起落架等等。没有问题了,叫他自己飞一次。要是他们飞下来都没有问题,就等于接收好了,签个字,(这架飞机)就可以飞走了。接下来,就要通知部队什么时候飞,这是要排航线的,还要通过空军,通过海军,通过民航局。因为空域、几点起飞、飞到什么地方,都是有规定的,空军雷达也都是检测着的。
访问员:原来龙华机场里那个高出来的塔楼以前是做什么的?
R先生:那栋楼我们行话叫塔台,所有飞机的指挥台就在上面。这个里面过去接待过好多人呢,包括苏联的伏尔加、周总理等等都来过的。那里一块属于民航局的,可以专门接待外宾的。
访问员:除了修飞机,还会修其他东西吗?
R先生:修的哦,当时困难时期,我们做了好多嘞。“运十”飞机下马以后,我们没有事情做了。当时我们厂里面就推出“大饼油条脆麻花”,全要做的。做过电风扇、绞肉机、冰箱,650大巴士。工厂要生存,要发工资、发奖金嘛,那么就动脑筋,样样全做呀。我们那个时候连航天(构件)都做啊,利用我们航空厂的特点嘛,可以帮他们做得好一点。70年代后期,我当工队长了,那时候是搞“运十”飞机的时候,具体负责技术,蛮好的。当时我们搞“运十”飞机的时候,是“三结合”小组,技术员、工人和领导一起搞,我是算工人参加的。
1970年代末,“运十”飞机中外翼总装
访问员:“运十”在1970年代应该是件很大的事情吧?你可以回想回想当时的场景吗?
R先生:那时候条件不要太艰苦哦,我们没有那么大型的设备。有两件事情印象蛮深的,我最早做的是进气道的旋叶,那是敲出来的。(旋叶)的磨具是协昌缝纫机厂车出来的,车了一个铝的模子。我们工队里面的一个老师傅,他再通过手工敲出来的。但敲出来的不行,还要通过另外一个工厂的车床去旋,(中间)用一个木头支住,才能旋得光(均匀)。旋好了还不行,那个材料(不同位置的)厚度不统一,有的变薄了,有的变厚了。我们就在切面上钻洞,(测试)变薄的话会变成多少(厚度)。比方说这个边本身(厚度)是1cm的,通过旋转之后可能变薄了,变成0.8cm了,有的变0.5cm了,那受力就不够了,要处理好这个。这个我印象很深的。还有一个是什么呢?要滚蒙皮。这蒙皮有7米长,很宽的。但是厂里没这么大的设备,怎么办呢?技术员就想出一个办法,问三航局要来了7米长的钨钢管子,先包一层铝皮,再用一层布头包好。十个人一起(推着钢管)滚蒙皮,滚到(蒙皮)有曲面出来。但是这个弧度(有随机性),大家吃不准,就用三夹板打了个样板出来,一路对比着做,尺寸是不是都对了?因为每一个截面(的弧度)都(可能)不一样。我们主要做零件,就这样一路做下来的,“运十”飞机是做得蛮苦的,做得几天几夜都不回去的。每天早上开始做,做到晚上12点多吃好晚饭,休息两三个钟头,明天早上又要开始做了。我好像一个月都没有回去吧,因为那个时候赶进度啊。
访问员:后来试飞你们都去看了吗?
R先生:试飞去看了。这天试飞的时间延后了,主要是云层多,不好起飞。一直到十点多才起飞的,飞了大概20分钟还是半小时就下来了。开飞机的几位驾驶员是我们从北京民航局调过来的。
四、一辈子的上飞人
访问员:以前周末,休息天只有一天嘛,你们会去什么地方玩玩吗?
R先生:没的,到什么地方去玩啊?一天就休息休息,洗洗衣服什么的,事情很多的呀。
访问员:你们年轻的时候有流行玩什么的东西吗?
R先生:没的。忙得不得了。每天要上班的呀,累都累死了。不太玩的。
访问员:当初这里一块都是工业用地是吗?
R先生:对,我们这里一块到水泥厂全都是我们厂里面的。(黄浦江)对面就是上钢三厂,全堆着煤渣。有时候天热游泳,我们会游过去玩耍的。我们怎么游的?戴救身圈的。飞机上面不是有轮胎吗?轮胎里面有内胎,我们就戴着游过去,再游回来。那么龙华港和百步桥旁边过去是个木材公司,再过去就是煤炭公司。木材公司的木头都是从东北运过来的,要浸在水里,所以都沿江放在我们厂旁边。
访问员: 那时候你们厂也算沿江的呀。
R先生:对,沿江。我们厂以前还搞过水上飞机,飞龙一号。还有一次,我们飘到外滩嘞,很危险的。
访问员:从江里过去啊?那不得弄两个钟头啊?
R先生:那次是吓人啊。那个船是涡船俱乐部借过来的,后面有一个马达可以开,“卟卟卟卟”的。我们都坐在上面,我是害怕的,套了一个救生圈。晚上,这里开过去的一路,都是大船、长船,我们又不懂航道,瞎窜一气。后面到了外滩,肚子饿死了。那个时候外滩(沿江)还是低的铁链条架,隔壁是德大西菜馆,对面是中央商场。我爬上去,到里面买点心,买了生煎馒头再下来,给他们吃。吃好了,再把船开回来,开到这里的码头。
访问员: 厂里军事化管理,应该水边也有人管理的吧?
R先生:是有解放军巡逻的,可是那个时候是“文化大革命”,没人管的呀。回来之后,就在水龙头里面冲一冲,洗把澡。
1958年9月23日,上飞厂完成第一架水上飞机制造任务,飞机命名为“飞龙一号”
访问员:当初这里有居民区吗?
R先生:没的,黄浦江边上全都不好住人的。
访问员:那这里的环境怎么样呢?会不会有什么空气、噪音问题?
R先生:我们厂里下班了,就没声音了。但是,我们厂里飞机发动机试验的时候,是很响很响的,响得不得了,在龙山新村都听得见。还有飞机起飞(噪音也很大)。飞机根据气候,有时候往南飞,有时候往北飞。朝南飞的时候,飞机的屁股朝宛平南路北面的那个地方,发动机喷烟也很大,非常厉害的。朝北面起飞,就没什么问题了,那面就是水泥厂。水泥厂的灰烟、粉尘,很多很多,会飞到我们厂里来的,我们飞机场的飞机都蒙布的。每天早上试飞站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蒙布拿掉,把水泥厂的灰尘擦掉。为什么呢?因为粉尘弄到蒙皮上面会腐蚀,所以都要擦干净的。
访问员:以前这里周边也都是车间吗?
R先生:对,都是车间。现在这个美术馆的后面就是我们八车间。美术馆前面是试飞站,以前前面好多空地,跑道前面都要一块空地的呀,以防飞机有什么事情滑下来。这块空地很大的,一直到水泥厂那里了。(空地上)全种的草,我们这里有农副业大队的,专门割草,用来弄点什么东西。农副业大队都是家属工,就是我们厂里老职工的家属。
原余德耀美术馆由上飞厂机库改建而来
访问员:百步桥的具体位置你可以说说吗?过去是怎么样子的?
R先生:百步桥是南北走向的,短短的一段,靠北的一端是民航宿舍,我们厂里好多职工在那里住了很长时间。现在就动迁掉了,造了尚海湾(住宅小区)了。以前那里一块都是矮平房,两层楼的。职工家属没地方住,所以就造了一些两层楼的房子。
访问员:过去百步桥是木头还是石头做的?
R先生:我印象里上面好像是木头的,下面是水泥的。以前我们员工还从那里跳下去游泳呢。过去没空调的呀,大家乘凉全在这儿。我们夜班回来全坐在这里乘凉。百步桥上人很多的,因为小孩多,他们天热基本都在那里。
访问员:你在上飞厂呆了这么久,你觉得这周边有变化吗?滨江这一块有变化吗?
R先生:原来我们这个厂绿化很好的,像公园一样,桂花树,桃花,全有的,绿化的树木全都是东北运过来的。空军规定,绿化要达到百分之多少。
访问员:会觉得怀念吗?
R先生:总归有的咯。回想起过去的事情,这里过去是什么厂房,这是什么车间,以前路过这里是什么样的,百步桥当时又是什么样的。怀念总归有的。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