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地震中的摩洛哥:废墟上的北非古迹与世界遗产 [打印本页]
作者: 周游列国 时间: 2023-10-4 09:49
标题: 地震中的摩洛哥:废墟上的北非古迹与世界遗产
近日,摩洛哥发生6.9级地震,是摩洛哥120年来最大的地震,遇难人数已达2900多人。除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外,地震对摩洛哥文明古迹的损毁将带来更深远的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摩洛哥已有多处世界文化遗产在地震中损毁,特别是距离震中较近的马拉喀什及周边的瓦尔扎扎特省、豪兹省,部分古迹已完全毁灭。
摩洛哥地处欧洲与非洲交界处,保留了诸多人类古文明,共9处古迹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大地震的残骸废墟里,是摩洛哥令人着迷的艺术花园与文化迷宫。
震碎的古迹
摩洛哥上次大地震还是60多年前的阿加迪尔地震,这次地震不仅震级更强烈,且震中正位于文化历史名城马拉喀什附近。
马拉喀什诞生于11世纪的穆拉比特王朝(Almoravid),曾长期是摩洛哥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影响力遍及整个西部穆斯林世界,覆盖非洲北部至西班牙。老城区保存许多古老建筑,1985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当地时间2023年9月9日,摩洛哥马拉喀什,一名妇女走过被地震破坏的建筑。
据法国《世界报》报道,摩洛哥境内已有27处历史古迹被地震破坏甚至毁灭,包括马拉喀什的麦地那古城及其周边。当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全力抢救受地震影响的摩洛哥世界文化遗产。9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干事长奥德蕾·阿祖莱发表声明称:“我们是摩洛哥的可靠伙伴,将团结一致抗灾。”
马拉喀什至今没有太多现代化建筑,大部分建筑仍保留着中世纪模样,以赭红色岩石砌成的城墙和建筑为主,在地震中极易受损。马拉喀什也是摩洛哥最富盛名的旅游城市,地震可谓撼动了马拉喀什的灵魂。
目前,马拉喀什古城和最大清真寺图库比亚清真寺(Koutoubia)已被地震损坏。
地震前的图库比亚清真寺
当地时间2023年9月9日,摩洛哥马拉喀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在检查受损遗址。
杰马艾夫纳广场的卡尔布奇清真寺(Kharbouch mosque)宣礼塔几乎完全被毁。
地震后,摩洛哥马拉喀什,杰马夫纳广场附近的卡尔布奇清真寺尖塔受损。图:UNESCO
古城城墙也遭破坏,历史悠久的犹太聚居区梅拉(Mellah)也被地震损毁。
被摧毁的马拉喀什犹太老区
不仅马拉喀什古迹被地震破坏,周边地区古迹也未能幸免。
位于瓦尔扎扎特省(Ouarzazate)的阿伊特·本·哈杜古村落(Ksar of Ait-Ben-Haddou)建于17世纪,1987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已被地震严重破坏。这里是前撒哈拉时代古村落,也是典型的摩洛哥民居。
地震前的阿伊特·本·哈杜古村落 图:UNESCO
阿伊特·本·哈杜古村落奇幻的筑垒式建筑是电影热门取景地。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和电视剧《权力的游戏》就在此拍摄。
《权力的游戏》中的阿伊特·本·哈杜古村
毗邻震中的阿特拉斯山脉上的廷麦勒清真寺(Tinmal Mosque)已几乎完全毁灭。
被地震毁坏的廷麦勒清真寺
廷麦勒清真寺是摩洛哥穆拉比特王朝(Almoravid )的标志性建筑,199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待定名单。
上图:当地时间2023年9月11日,摩洛哥廷梅尔,地震发生后,廷梅尔清真寺受损严重。
下图:地震前的廷梅尔清真寺
摩洛哥地处两大洲交界处,衔接地壳板块,是地震多发地。今年春季,欧洲与亚洲交界处的土耳其发生大地震,秋季,欧洲与非洲交界处的摩洛哥也遭百年一遇的地质灾害。
在海洋与沙漠之间
欧洲与非洲文明共同构建的摩洛哥可谓“北非的希腊”,集合非洲的柏柏尔、撒哈拉、马格里布文明,及欧洲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文化。除亚洲的伊斯兰、阿拉伯、犹太文明外,摩洛哥的建筑、庭院与园林还有古波斯和印度莫卧尔帝国的痕迹。
马蒂斯1913年作于摩洛哥的《露台上的佐拉》和《窗外的风景》
14世纪初,摩洛哥伊斯兰学者伊本•白图泰从摩洛哥丹吉尔出发,沿北非地中海沿岸一路向东,进入阿拉伯半岛、伊尔汗国、金帐汗国、德里苏丹国,直至中国,是最早实践世界旅行的东方旅行家之一,与中国旅行家郑和一路向西的西洋之旅时空交错。
伊本•白图泰
摩洛哥是距欧洲最近的非洲国家,与西班牙仅隔直布罗陀海峡,曾与西班牙、葡萄牙合并长达700多年之久。在欧洲,来自摩洛哥的穆斯林被称为摩尔人(Moors)。711年摩尔人将西班牙和葡萄牙并入伊斯兰帝国,穆斯林统治时期的伊比利亚也叫安达卢斯(Al-Andalus),经过漫长的修复失地运动,1492年摩尔人撤离欧洲。
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1837年的油画《丹吉尔的狂热教徒》
摩洛哥艺术是非洲与欧洲的混合,摩洛哥前国王哈桑二世有个关于树的隐喻:“摩洛哥是棵根植在非洲,但叶子呼吸着欧洲空气的大树。”
菲斯城门
缔头万古城 图:UNESCO
摩洛哥共有9处遗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包括菲斯麦地那古城、马拉喀什麦地那古城、梅克内斯历史古城、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瓦卢比利斯考古遗址、缔头万麦地那、索维拉麦地那、马扎甘葡萄牙旧城和拉巴特城。
被誉为蓝色之城的舍夫沙万 图:Get Your Guide
非洲西北角上摩洛哥倾斜的领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沿海带、内陆带和沙漠带。
沿海带是毗邻大西洋与地中海的海港,是地中海风格,建筑呈蓝色,种植三角梅、棕榈与橄榄,与希腊或西班牙气质相似。沿海带深受欧洲影响,是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进入摩洛哥的窗口,包括北部曾是西葡殖民地的丹吉尔、舍夫沙万,和大西洋沿海的原法属殖民地卡萨布兰卡、拉巴特等。
电影《卡萨布兰卡》
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缔头万麦地那老城(Medina of Tétouan)位于丹吉尔。8世纪起,缔头万是连接摩洛哥与安达卢西亚的要道,曾在15世纪被毁灭,修复失地运动结束后,被西班牙驱逐的流民来到这里,在废墟上重建起今天的古城。
缔头万古城的伊斯兰花纹 图:UNESCO
索维拉麦地那古城(Medina of Essaouira)2001年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废墟上重建的。18世纪末,阿拉维王朝统治者仿照欧洲城堡的样子,将索维拉发展为北非防御性港口。
索维拉碉堡 图:UNESCO
马扎甘葡萄牙旧城(Mazagan)是葡萄牙人16世纪修建的大西洋海滨殖民地。葡萄牙是人类地理大发现的始祖,摩洛哥正是葡萄牙远洋探险的最早目的地,至今保留着葡萄牙军事碉堡和天主教建筑。
马扎甘旧城 图:UNESCO
从海岸向内陆挺进,就进入了摩洛哥的第二层地理,即内陆带。内陆带位于阿特拉斯山脚下,与撒哈拉沙漠隔绝,是摩洛哥文明土壤,马拉喀什、菲斯、梅特内斯和首都拉巴特构成四大皇城,赭红色城墙与土质建筑构成了这片红色地带。
马拉喀什阿格瑙城门(Bab Agnaou)
在柏柏尔语中,马拉喀什意为“上帝的故乡”,阿拉伯语意为“红色”,保留了11世纪建成的赭红色古城麦地那(Medina),“麦地那”沿用伊斯兰教三大圣城之一的阿拉伯半岛麦地那之名,意为“先知之城”,是北非的伊斯兰启蒙之地。
马拉喀什的本优素福伊斯兰学院(Ben Youssef Madrasa)
穆拉比特清真寺圆顶(Almoravid Qubba)可谓马拉喀什的伊斯兰艺术之最,是这里唯一幸存至今的穆拉比特王朝建筑。八边形圆顶和内部的繁复雕琢,宛如手工雕刻的胡桃,花瓣绽放,荷花、葫芦与四叶草相互叠交。
穆拉比特清真寺外观 图:wiki
穆拉比特清真寺圆顶内部 图:wiki
摩洛哥的文明瑰宝,似乎总与废墟有着分不开的联系。穆拉比特清真寺直到1947年才在废墟中被发现,由于地势塌陷,整个建筑陷入7-8米的地表之下,法国考古学家对其重新修复,才形成今天的模样。
菲斯的卡鲁因清真寺
13世纪马林苏丹国崛起,马拉喀什被新首都菲斯取代。菲斯9世纪建成,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卡鲁因(al-Qarawiyyin),是中世纪穆斯林教育中心,至今仍是摩洛哥皇城之首和文化中心。
菲斯伊斯兰装饰艺术 图:UNESCO
摩洛哥现今的王室阿拉维王朝已统治300多年,梅克尼斯古城是阿拉维王朝筑造的,17世纪成为首都。这座混合西班牙与摩尔风格的古城,将马格里布时期的非洲伊斯兰风格与欧洲风格融合,1996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梅克内斯的伊斯兰庭院 图:UNESCO
首都拉巴特是2012年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拉巴特是“现代都城与历史古城兼容的共同遗产”,它兼容了摩洛哥第一层和第二层地理,海洋与内陆皇城并存,既是封建皇城,又是大西洋海岸的欧式港口。旧城区始建于12世纪,新城区建于法属殖民地时期的1912年。
拉巴特的伊斯兰风格城门 图:UNESCO
1920年,美国作家伊迪丝•华顿在《摩洛哥游记》中写道:“摩洛哥探险的精彩之处,就在熟悉的丹吉尔与巨大的未知之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伊迪丝•华顿探访了撒哈拉沙漠,也就是摩洛哥的第三层地理——最内层的黄色肌理。
写作《摩洛哥游记》的伊迪丝•华顿
沙漠是摩洛哥文明的根源。柏柏尔人作为沙漠游牧民族,在荒芜中铸造了难以置信的文明,阿伊特·本·哈杜古村就在此诞生。
关于英国探险家格特鲁德·贝尔的传记片《沙漠女王》在摩洛哥沙漠取景
撒哈拉星空下:蓝色大门与红色围城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位飞行员,在大人的世界找不到能说话的人,在撒哈拉沙漠中,他偶遇一位来自外星的神秘小王子,彼此倾诉故事和另一个星球的秘密。小王子离开地球时,遗留在人间的飞行员倍感失落。以撒哈拉沙漠为灵感的法国儿童文学《小王子》,主人公原型是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自己。作为飞行员的圣-埃克苏佩里,在二战时法国本土沦陷后,来到法属摩洛哥。
动画《小王子》剧照
摩洛哥一度是自由之地的代名词,是世界大战间隙的绿洲。一战后来此的伊迪丝•华顿如此,二战时来此的圣-埃克苏佩里如此,电影《卡萨布兰卡》里的恋人们也是如此。这里精美繁复的阿拉伯古城是最好的防卫屏障,孔雀开屏般的蓝色城门、精雕细琢的伊斯兰浮雕,总能将人从真实世界带入盗梦空间,踏入蓝色大门,就一脚跌入了深深的梦境,陷入赭红色的梦幻中。
欧仁•德拉克洛瓦,《摩洛哥犹太人的婚礼》,1837-1841年
摩洛哥是独特的,它是唯一没有被奥斯曼帝国征服的北非国家,也是罕见的宽容对待犹太人的穆斯林国家,保留了许多犹太历史遗迹。收复失地运动后,犹太人从西班牙、葡萄牙逃至摩洛哥,成为塞法迪犹太人分支(Sephardi),幸免于二战中欧洲的犹太人大屠杀,并最早前往以色列。
马拉喀什也是精神沙漠的绿洲。天才时装设计师伊芙•圣罗兰就把马拉喀什作为第二故乡,出生于法属阿尔及利亚的圣罗兰,因阿尔及利亚战争而痛失家园,在巴黎排斥同性恋的时尚圈倍感压抑,便来到马拉喀什,这个最像故乡,又和平宁静的地方。
伊夫•圣罗兰的马约尔花园
堪称美学殿堂的马拉喀什,给圣罗兰丰沛的艺术灵感。他吸收北非与阿拉伯元素的服装设计,在时尚界刮起旋风。
伊芙•圣罗兰以摩洛哥为灵感的高级时装 图:电影《圣罗兰传》剧照
一战结束后,英国贵族青年塞巴斯蒂安来到马拉喀什。受天主教信仰和同性恋身份困扰的塞巴斯蒂安,在马拉喀什的伊斯兰修道院疗养。英国小说《故园风雨后》将马拉喀什作为故事的发生地,伊斯兰修道院美轮美奂的庭院、以《古兰经》书法为图案的廊柱,可谓读书人的理想书房。
电影《故园风雨后》剧照
阿特拉斯山下的摩洛哥气候宜人,花木繁茂,是烈日下的清凉国土,北非园林贯穿其间,棕榈、椰枣、橘树、仙人掌和芦荟布满花园,在城墙的包围下仿若仙境。
城墙与大门隔断了外界入侵,也徒生了屏障,围城内外,各有忧烦。
“每个来到卡萨布兰卡的人,都有麻烦缠身”,电影《卡萨布兰卡》中,商人里克说道。摩洛哥是尚未沦陷于纳粹的法属海外领地,是通往自由美国的通道,却也暗流汹涌、阴谋遍布。“卡萨布兰卡是个选择去死的理想城市”,夹在爱情与家国间的里克,在做出抉择的一刻已准备好赴死。
电影《故园风雨后》里的马拉喀什修道院
渴望来马拉喀什修身养性的塞巴斯蒂安,也并未得到救赎,在精神药品中愈加恍惚。伊芙•圣罗兰在马拉喀什试图排遣寂寞,却受困于谜一般的情爱世界。
电影《擒凶记》里的摩洛哥
在导演希区柯克眼中,摩洛哥是个暗流涌动的地方,深藏在旅游胜地的繁华表面下。惊悚片《擒凶记》发生在摩洛哥的浪漫度假中,人质、绑架、暗杀与政治阴谋环环展开,恐惧丝丝入扣。
电影《擒凶记》剧照
大地震发生在游人如织的马拉喀什,游客陷于惊慌失措,本就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在又一次的自然造化中损毁,但也许这就是今天的人们对古迹保留深沉热爱的原因。在崩溃的地产公司、膨胀的土木工程与过剩的烂尾项目涌现的当下,那些用科技造就的建筑带着精心设计与强烈意图,于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又被遗弃,完美而虚假。我们更爱的,是时间流逝逐渐赋予事物的偶然性,和那些废墟之上的不完美遗骸。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