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凤凰五至“第一门”,威武庐州名天下!还复建吗? [打印本页]

作者: 天长地久    时间: 2023-6-16 09:10
标题: 凤凰五至“第一门”,威武庐州名天下!还复建吗?
▲ 摄影:束文杰
五凤楼,说起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会感到陌生,而了解建筑的人却很难将它与合肥联系起来。通常意义上的“五凤楼”,指的是古代宫殿建筑的一种形制,尤以隋唐和明清时期的宫城正门为代表。其次,“五凤楼”建筑思想还影响了民间建筑,比如府第民居、佛寺道观等。合肥五凤楼则是第三种情况,即“城门楼子”,除了这个身份外,它的背后还关联着一段美好的故事,以及这块土地上的千年筑城史。
——编者按
近日,由安徽广电新中心、置地广场A座、安徽担保大厦三栋高楼组成的合肥“三件套”意外走红网络,吸引市民纷纷前往打卡。说起合肥城市地标,目光投射到老城区,除了上期提到的“鼓楼”外,呼声较高的“四牌楼”当有一席。民间相传:“四牌楼,范家所(修)造”,更是为之增添了几分古韵与神秘。合肥四牌楼究竟为何而建?曾经是什么模样?新四牌楼又是怎样情况?由于无限的未知,我们时常被纷杂信息所误导、困扰。也许需要溯本清源,方可还原历史真相。
——编者按
近日,由安徽广电新中心、置地广场A座、安徽担保大厦三栋高楼组成的合肥“三件套”意外走红网络,吸引市民纷纷前往打卡。说起合肥城市地标,目光投射到老城区,除了上期提到的“鼓楼”外,呼声较高的“四牌楼”当有一席。民间相传:“四牌楼,范家所(修)造”,更是为之增添了几分古韵与神秘。合肥四牌楼究竟为何而建?曾经是什么模样?新四牌楼又是怎样情况?由于无限的未知,我们时常被纷杂信息所误导、困扰。也许需要溯本清源,方可还原历史真相。
——编者按
张崇筑城与五凤楼
故事的一切还要从唐末说起。时逢天下离乱,合肥人杨行密乘机起兵,占据庐州。中和三年(883),朝廷任命杨行密为庐州刺史,他便以此为根据地,东征西讨,创立基业。景福元年(892),杨行密被封为淮南节度使。天复二年(902),再度受封吴王,至此吴国政权初具雏形,史称“杨吴”或“南吴”。
· 吴王杨行密 ·
▲ 来源:资料图片
在杨行密四处征战时,他的庐州同乡——部将张崇(慎县人)开始崭露头角,先是随其破赵锽而立功,然后在攻打苏州时被俘,不仅没有叛变,且逃脱后很快返回阵营,凭此事迹赢得了吴王的赏识而成为心腹,一路平步青云。天祐二年(905),杨渥继位吴王。次年(906),张崇被任命为庐州刺史兼本州团练使。
· 吴国(934年) ·
▲ 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庐州城在早前已得到了提升和延展。唐代贞元年间,刺史路应将金斗城(土城)改为砖城。咸通十年(869),刺史卢鉟加筑外城,即二重城式。而人们的努力,终究抵挡不住战火的重重摧毁,特别是对于多战的江淮而言。在前任刺史刘威(慎县人)抵达庐州时,“四郊多垒,井邑萧然”,稍作休养生息,民生安定,却又于张崇接任前的空档期内爆发大火,持续数月方止。
· 德胜军节度使(936年) ·
▲ 来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天祐四年(907)八月,张崇一到任便开始谋划修筑罗城。至于修城缘由,殷文圭《后唐张崇修庐州外罗城记》透露了几点:首先,庐州为“先王卧龙之地”,即吴王故里,亦是以吴王为首的“庐州系”的大本营。再者,庐州“西连襄汉,北接梁徐”,军事地位显著,时有江都府(今江苏扬州)、金陵府(今江苏南京)东西二都,而庐州之重堪比“陪都”。
· 殷文圭《后唐张崇修庐州外罗城记》 ·
▲ 来源:《钦定全唐文》
庐州罗城,城墙周长26里170步、高3丈,护城河宽60至70丈、深8丈,设置窑灶(熏烟御敌)55座、罗城门13座、大弩楼44座。其中,每块城砖长1尺3寸、宽6寸。除了城防工事外,张崇还趁机开展了一批城市建设工程,诸如官署、学宫、寺观、祠庙、楼宇、桥梁、街道等,城市功能日臻完备。
· 庐州城(1936年) ·
▲ 摄影:李家颐
关于罗城门的名称,殷文圭《记》提到了9个:庐江门、潜桥门、独山门、瓦步门、西水阊门、东水阊门、东正门、崇化门、怀德门等。我们的主角“五凤楼”并未出现在这篇当中,而见于三百年后的王象之《舆地纪胜》:“五凤楼,在城上。昔天祐中,张崇筑城创楼”,两宋时期沿用杨吴罗城,这点在《宋会要》中有详细说明,因此五凤楼亦保留了下来。
· 五凤楼 ·
▲ 来源:《舆地纪胜》
王象之还提到了五凤楼的得名:“凤集其上,因以纪瑞”。话说在此楼落成之日,忽有五凤聚集在楼上,周围人群纷纷惊呼,以为祥瑞之兆。所谓五凤,即凤凰的五个种类,多赤者凤,多青者鸾,多黄者鵷雏,多紫者鸑鷟,多白者鸿鹄。“五凤”的祥瑞意义自古便有之,历史上的汉宣帝、吴废帝等甚至将其用作年号。
· 百鸟朝凤(凤画) ·
▲ 作者:张维武
五凤楼故事的真实性不得而知,但从前文种种来看,张崇筑楼并命名“五凤”,是有着一定的私心和阿谀之意,毕竟庐州的意义非同小可。五代及宋代的史料未透露当时五凤楼的建筑规模,故不知楼名是否与建筑造型有关。但从楼“在东城上”来看,楼下对应的很可能是东正门,而由此门外水陆路可通往东方二京。
· 吴王遗踪 ·
▲ 摄影:束文杰
庐州罗城最终完成于天祐十二年(915),开建时大唐仍在,而此时王朝覆灭久矣,杨吴则传到第三代吴王杨隆演(行密次子)。另外,张崇在庐州刺史任上,一直到大和四年(932)“卒于治所”。因其居官贪暴,“为民患者二十余年”,遂遭到后世史官“封杀”,若非碎片信息的浮现,这段尘封的历史岂能重见天日?
· 庐州“州主张相公” ·
▲ 来源:《诸山圣迹志(失名行记)》
明清城池与五凤楼
杨吴罗城奠定了庐州城的基本格局,南宋郭振的“斗梁城”——基于前者而重新建立的内城工事。至于元末设栅修城,则是在蒙古人“拆城运动”的背景下随着形势恶化而进行的补救措施,具有显著的临时性和局限性。明清时期,地方政府展开了全面提升与完善,但不同于唐宋,此时的修城官把心思集中在单一模式的城池上。
· 庐州城(1940年) ·
▲ 摄影:铃木实
据万历《庐州府志》,明代的庐州城:城墙周长4706丈、高2丈、宽4丈8尺。东护城河深1丈9尺、长43丈,西护城河深2丈5尺、长29丈5尺,南护城河深2丈3尺、长30丈,北护城河深8尺、长35丈。城门方面,“七门二关”模式基本形成,五凤楼以“威武门城楼”的新身份,重现世人面前。
· 庐州府治之图 ·
▲ 来源:万历《庐州府志》
五凤楼还有一则故事发生在明末。崇祯八年(1635)正月二十一日,张献忠率领的起义军从凤阳南下合肥,先是火烧店埠镇,随后于次日(二十二日)向西逼近庐州,欲急攻城。庐州知府吴大朴闻讯,率众镇守大东门。
· 明末农民起义 ·
▲ 来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张献忠部一支潜入东水关,焚烧木栅,准备从水路攻之,附近军民急忙挑土堵塞。而另一支前往北门,该门守将竟派市民出战,惨遭其杀害。敌军一度登临城垛,吴大朴亲督义勇,推出火炮进行反击,结果放了个哑炮。情急之下,指挥田某咬破手指,以血祭之,一声轰响震耳欲聋,炮弹这次成功打出,当场击毙了敌军将领。
· 大东门与东水关 ·
▲ 来源:雍正《合肥县志》
张献忠部当时盘踞在东门外,以民居作为军营和指挥部。知府吴大朴登楼察看,见状便考虑“纵火烧贼”。其实当日风向对守城方是不利的,一时“烟焰乘风扑人面”,吴大朴连忙向风叩拜、呼天而告,风向旋即逆转,张献忠部遭火遂撤退。经此一战,五凤楼得名“回风楼”。时人评道:“江北善守城者,大朴为最”。
· 张祥云《回风楼扁额跋》 ·
▲ 来源:嘉庆《庐州府志》
再谈明清两代的修城史,仅以地方志记录的便有:弘治十年(知府马金)、正德六年(知府徐钰)及十二年(知府向文玺)、崇祯十五年(知府周有翼)、雍正元年(知县李月槎)、乾隆二十八年(知县陈大中)、嘉庆五年(知县左辅)、道光二十四年(知县沈祥煦)、光绪二年(知府李炳涛)及九年(知府黄云)等,五百年间多达十余次。
· “嘉庆六年合肥县左辅”砖 ·
▲ 摄影:欧阳林斌(提供)
据嘉庆《合肥县志》,清代的庐州城:城墙的正西及西南段沿岗地修筑,高2丈4尺有奇,其余段建在平地上,高2丈8尺至3丈。底宽4丈余、敛8尺。城垛4578处,瞭望台28座。其中,时雍门瓮城以北筑“夹城”,南、北墙长34丈,中宽8尺,南墙下有高5尺的小门,东临河岸处设炮台,即前文提到的知府吴大朴所建。
· 庐州府城图 ·
▲ 来源:光绪《续修庐州府志》
护城河方面。北濠,宽5丈至10丈,即肥河(今南淝河)。西濠,宽10丈至20丈,即黑池,南为石河(今琥珀潭),南高北低,设坝蓄水。西南为稻香楼河(今雨花塘),地势更高,水不能周。南濠,宽20丈至30丈,即包公池(今包河),西为营河(今银河),深7尺至1丈2尺。此外,城濠上设有滚水坝、石闸等。
· 包公河(1947年) ·
▲ 摄影:甘来
最后,话题回归到“七门二关”上。所谓二关,是指东、西二水关,以金斗河自西向东贯通,见《南淝河》文。东水关在威武门与时雍门之间(今小花园公交站附近),共五孔,中间一孔为铁槛木栅,左右二孔为铁栅,关内西侧有两座分水墩。西水关在水西门南侧(今杏花泵站附近),共二孔。
· 东水关(1938年) ·
▲ 作者:辛木
北门一座——拱辰门(今环城北路与拱辰街交叉口),楼三间。前为瓮城,如月形,俗称月城(下同),顶有石台。“拱辰”取义于《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北辰”即北极星,比喻拱卫君王或四裔归附。
· 拱辰门(1938年) ·
▲ 作者:辛木
西门两座。西平门(今环城西路与长江中路交叉口),即大西门,楼五间,内有关帝(羽)铜像一尊。“西平”取西方太平之意。有学者认为,西平门的前身可能是杨吴罗城的“独山门”,“独山”即今大蜀山。水西门(今亳州路桥南首路口),楼三间,与大西门前皆为月城,顶有石台。
· 西平门(1940年代) ·
▲ 来源:《独立步兵第五十八大队史》
南门两座。德胜门(今环城南路与金寨路交叉口),即大南门,楼三间。前为月城,顶有石台。“德胜”取谐音得胜之意,亦取义于《资治通鉴》:“德胜才,谓之君子”。有学者认为,德胜门可能源于杨吴设置的德胜军,治所在庐州。南薰门(今环城南路与徽州大道交叉口),即小南门,《大钟楼》一文曾做过介绍。
· 德胜门(1920年代) ·
▲ 来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东门两座。时雍门(今环城东路与长江中路交叉口),即小东门,楼三间。前为月城,顶有石台。“时雍”取义于《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即时序雍和、天下太平之意。
· 时雍门(1938年) ·
▲ 来源:《中国事变画报》
七门之中,规模最大、最宏伟的城门当属威武门。威武门(今环城东路与淮河路交叉口),即大东门。楼即五凤楼,两层、五间。前为月城,设楼三间。合肥民谣有言:“东门城门楼,西门马屁股头。”门外有陷马坑,一丈见方,深倍之,上面铺石为道。另外护城河上架设有吊桥。从近些年来公开的历史影像来看——抗日战争时期,大东门的城楼及瓮城等均遭到彻底毁坏。
· 威武门(1948年) ·
▲ 来源:刘东
结语
2017年,市政协一则“恢复老城墙”的提案,引发了媒体和网友的热切关注。甚至一度爆出规划设计方案,据称将在今环城东路原古城墙位置(长江中路至久留米艺术馆之间)恢复部分古城墙及威武门。随着有关部门的“论证”、“认真研究”等回应,此事不了了之。而在此前进行的淮河路步行街及拱辰街的提升改造中,设计方曾有意将古城墙元素融入其中,但实际成效甚微。
· 古城墙效果图(2018年) ·
▲ 来源:安徽商报
关于“恢复古城墙”一事,网上陆续出现了多种声音,有网友认为应恢复一段古城墙,作为合肥古老历史的见证,也有人认为保持现状,予以文化标识即可……在笔者看来,古城墙复建是其次的,如何讲好合肥故事,挖掘庐州文化资源,却是一项重要基础和前提!
· 威武门(1938年) ·
▲ 来源:《中国事变画报》
由于篇幅有限,难以面面俱到,供参考及交流。个人才疏学浅,还请诸位看官多多指教,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 漫步淮河路 ·
▲ 来源:掌上四牌楼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