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曾经大杀四方的神兵利器“戟”,为何唐宋之后极少出现在战场上 [打印本页]
作者: 安徽小刀 时间: 2023-5-21 00:04
标题: 曾经大杀四方的神兵利器“戟”,为何唐宋之后极少出现在战场上
在古代中国战争史上登台亮相的诸多冷兵器中,戟无疑是具有超高人气、被不少拥趸奉为“神兵利器”的存在。吕布、张辽、薛仁贵等一票名将正是靠着这种大杀器在沙场上纵横驰骋,建立了一番功勋。可是, 这种曾经倍受将士们青睐的兵器,在南北朝之后便逐渐边缘化,到唐宋之后更是极少出现在战场上,反倒变成了一种典礼仪仗类武器。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戟的式微?它又是怎样被渐渐从主战兵器库中剔除出去的呢?
上图_ 戈矛合体的戟
戟是矛(枪)和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就是在戈的头部再装矛尖,这就使一种兵器既具有戈的勾割能力,同时也具备矛的刺击功能,从而显著提升了持戟者的战斗效能。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关于戟的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戟已成为军队中的常用兵器之一。名士毛遂就曾以“持戟百万”来形容楚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虽是夸张之说,但足以反映出戟在当时的地位。
上图_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铜戟
正因为戟可以发挥出矛和戈两种兵器的特点,而且戟的手柄一般都比较长,能够压制诸如刀剑等很多短小的武器,使对手无法伤及自身,同时又能对敌方造成伤害。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可以说 戟在实战中有着很大的优势,因而在秦汉时期得到了更为普遍的运用与发展。
大家所熟悉的汉末三国,更是戟类兵器大行其道的时代。据史籍记载,董卓、刘备、孙权都曾有过使用手戟的记录。而发生于215年的那场著名的合肥大战中,交战双方都大量使用戟。战斗中,张辽自呼己名,持戟直冲敌阵,斩杀吴军数十人,一直冲到孙权的将旗附近。而孙权被迫退居高地,以手持长戟的战士组成防御阵型。可见,不论进攻还是防御,戟都深受当时各方势力的青睐。
上图_ 汉画像石上使用手戟的士兵
不过, 到了两晋南北朝,戟的地位发生了明显下滑。在三百余年的南北战争时期,戟在战斗中的应用较三国相比少得可怜。比较著名的一次,是晋军名将祖逖(即“闻鸡起舞”典故的主人公)占据太丘时,敌将樊雅夜间遣军突袭晋军大营。樊部入营之后,“拔戟大呼”,直扑祖逖大帐,晋军乱作一团。好在祖逖判断敌兵不多,喝令诸军不得妄动,并亲率左右反击,最后将敌击退。
但除此之外, 戟的风头却被枪及马槊等长杆刺击类兵器所抢走。在今天能看到的反映南北朝时期的壁画或雕塑上,各方军队装备的多是长枪类兵器,持戟的要么是仪仗队,要么是并不承担一线野战任务的将帅亲卫队。
而到唐宋时期,戟更是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 除少数将领使用外,野战军中的戟基本让位于各种长枪或长柄刀。按照《唐律疏议》的规定,在当时,铠甲、弩、矛、槊、具装这五类兵器是不允许私人拥有的,而刀、短矛、弓箭、盾不在禁止之列。无论是禁止还是允许拥有的名单上,都没有提到戟,可见戟已经不再是流行的常用兵器了。
上图_ 商代战车的结构图
上图_ 戎右负责使用大型武器进行挥击及杀伤范围
那么,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戟在一定程度上是配合车战的武器。
我们知道,战国之前,中国冷兵器战争的野战形式以车战为主,戈便是为适应车战而产生的。车战时,一辆战车三个人,一人驾车、一人持弓、一人持戈。因为双方的战车并非直接进行正面碰撞,而是在两车相错时,通过戈手挥戈来横向攻击对方,因此使用戈进行勾割要比直刺好用得多。
而战国时随着步兵方阵的兴盛,特别是汉朝时期骑兵的崛起,无论骑兵、步兵都是以向前攻击为主,长枪(矛)类兵器的直刺优势要远远优于戈的勾割。 戟虽然可刺可勾,但论刺它不如长枪,勾割时由于铁制护甲的普及,其发挥的作用又远远没有之前理想。特别是戈的横支与矛尖的连接处,受限于制造水平,很容易在激烈碰撞后折断(所以才会有“折戟沉沙”一词)。
上图_ 宋代重骑兵马铠
到南北朝时,随着人马皆披重甲的具装型重骑兵的出现,戟的杀伤力已经比较“鸡肋”了,故而其让位于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上图_ 唐代鎏金马槊,马槊,是重型的骑兵武器,是长矛的重型精品版
其次,即便是在汉末三国这一戟类兵器盛行之时,戟也并非唯一的主流兵器。
在汉代,随着铁制护甲的普及和骑兵的发展,人们尝试过很多长柄直刺类兵器以适应骑兵之间的正面对决,例如铩、槊、鋋、矟等。 经过不断地理论研究及实战检验,最终结构简单但非常实用的矛、槊类兵器脱颖而出,成为了将士手中的新宠。
上图_ 马槊,是重型的骑兵武器,是长矛的重型精品版
三国时,张飞、马超都是善使马槊的名将。到两晋南北朝时,各方势力的骑兵几乎都选择以马槊作为主战兵器。且因为具装骑兵的出现,戟放弃了已经无用的勾割功能,横枝改为向上折翘的造型。这种改变的初衷是为增加一个刺击的尖锋,但实际上多出一个尖锋没有太大用处,反而增加了生产和训练成本。
对于文盲率较高的古代将士来说,武器自然是越简单越好。到了辽宋金元时期, 随着灌钢法的广泛运用及冷锻技术的出现,连长枪的破甲效能都受到了极大制约。因此这时期的军队便依赖于铁鞭一类的打击兵器来有效杀伤得到优质铠甲保护的敌军,戟就更没了用武之地,其被军队放弃也是迟早的事。
上图_ 钩镶是一种汉代常见的、钩、盾结合的复合兵器
第三,谈及戟的衰落,就不能不提它的一个天敌——勾镶(亦写作“钩镶”)。
说来有趣,它和戟一样,也属于复合型兵器。它是将盾、钩合二为一,其本体是一面 盾牌,盾牌的上下两端则安装铁钩。一般其下端钩长为十五厘米,上端钩长为二十五厘米。作战时,士兵可左手持勾镶,右手握刀或枪。当敌方用戟发动攻击时,己方可以顺势用勾镶的铁钩勾住其横支,令其在短时间内无法再次攻击,然后紧接着用右手持握的刀或枪反击敌人。这种武器的出现,使戟遭到极大的克制。而随着戟逐渐被边缘化,勾镶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最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上图_ 北宋《大驾卤簿图书》中可见,所用的冷兵器已不见戟的身影
不过,戟在唐宋之后虽日趋式微,但或许是因为颇具颜值的缘故,它并未像勾镶那般彻底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是和斧钺一样,逐渐成为一种礼器。如《新唐书·礼乐志》记载: “太宗制舞图,命吕才以图教乐工百二十八人,披银甲,执戟而舞。”
此外,唐代还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的办公机构门前可以陈列长戟,并由此形成了专门的列戟制度。而在普通民众之间,戟也深受习武练武之人的喜爱,直到今天练戟者仍屡见不鲜。
作者: 林森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