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中心,有这样一座山,毗邻最繁华的中山路步行街,俯瞰镜湖、眺望大江。千百年来,这座山似乎存在感不强,但你又能时刻感知它的存在;地方史籍中尽管着墨算不得多,却又一直保持着恰好的文字;没有赭山、天门山、神山那样的名气,提及芜湖却往往少不了它。它,就是范罗山。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一直以来,范罗山就像一个孤傲的隐士,于四围的喧嚣与世俗间桀骜地站成一道亮丽风景。
当然,所谓的闹中取静也只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参照当年的芜湖城,范罗山一带属于城西郊区,这里真正的热闹繁华起来也不过是近代别是芜湖开埠以来的事。因而,在更长的一段时间里,西面的鹤儿山因濒临大江,看惯商船忙碌穿梭、官员迎来送往,比范罗山受人待见得多,以至于到了元朝,芜湖县尹欧阳玄排定“芜湖八景”时,一下子扔给了鹤儿山两处,即雄观江声、吴波秋月。
范罗山原名饭箩山(也有写作饭萝山),这是实锤的。那饭箩山又是怎么来的呢?公开说法有二。一是说山形如“饭箩”。箩,《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竹编盛物器,多方底圆口。”饭箩,顾名思义,就是用竹子变成的盛饭的器具,我们小时候常见。山形是否如饭箩我们今天自然不好评判,因为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此山改造较多。
饭箩山由来的第二种说法则涉及一则传说。传说很早以前,这一带住着一对善良的老夫妻。那年,芜湖遭遇水灾,家家断炊。偏偏这时邻居生了一个孩子,没有吃的。老夫妻口粮也不多,商量之后,就把剩下仅有的一点米送给了产妇。
老人的这一善举感动了路过的麻姑仙子。仙子于是化成村姑上门交给老人一个米袋子,并交代他们每顿只需煮一粒米就足够了。老夫妻在锅里下了一粒米,没想到竟煮出了一锅香喷喷的白米饭。两人很高兴,赶紧把乡亲们都喊了过来吃饭。见来的人越来越多,老人找来一口大锅,把米袋子里的米一股脑全倒了进去。哪晓得后来米饭煮熟了越涨越多,一下子把锅盖顶到了半空中,堆成了一座“饭山”。山顶上还有一个像稻箩一样的活眼,不停向外冒饭,大家于是就这样度过了荒年。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称作“饭箩山”,日久就音变成“范罗山”了,这是《芜湖市志》(2009版)记载的版本。而在《芜湖风光揽胜》一书中,仙子则变成了一个被老夫妻救了的逃荒老人。还有的书中则说的是老夫妇打渔时从江里捞起了一只金盆,只要丢几粒米,就能煮出一箩筐白米饭,后来米饭垒成了山头。
其实,无论哪个传说版本,都少不了善良的老夫妇、灾荒、米饭、饭箩这几个元素。历史上,芜湖一地滨江靠河,既得天地之利,享鱼米之乡之福,也饱受水旱之痛,饥馑频仍。范罗山的这些传说都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同时表达了人们对衣食无忧生活的美好祈愿。
相对于域内的其他山,范罗山历史显得未免有些单调。直到明末清初,范罗山才正式踱入人们的视野。这就不得不提及一个人,他就是姑孰画派创始人、画家萧云从①。萧画家一生钟爱此山,平生为其着墨不少,特别是在其创作的《太平山水图》中,不仅有范罗山,还搜罗了南宋画家萧照的古诗《游范萝山》一首录入其中,这可能也是我们目前可见的最早的关于范罗山的诗句了。
游范萝山
萝翠松青护宝幢,烟波万里送飞艭。
真人旧有吹箫事,俱傍明霞照晚江。
诗中,我们隐约一窥南宋时期的范罗山风光,林深挂翠萝、松浓掩古刹,站在山头能远眺大江的飞舟,后两句似有一丝宋人南渡后的故园惆怅。
萧云从晚年偏爱此山的幽美清净,曾在此有“授画室”,写下过长诗《范罗山》一首,诗中描述的当时范罗山景致似与南宋时期无异,山光水色,江天一画,远眺市井繁华、舟船来往。只是特别提到了范罗山上的松树,“濯枝屈拂松千株,忽使一山俱有骨。”范罗山上千株松,似乎有些夸张,但至少说明当年松树在范罗山上是常见的,一直是此山的一大景致。萧画家认为,正是松树给了范罗山以筋骨。不仅于此,他还在自己的名作《江山胜览图卷》把范罗山的松树宣传了一下,画作诗跋中特别提到,家乡范罗山上的松树很有名,在郡志中都有记载,我早晚读书其间,乐享晚年②。
其实,松树曾经是芜湖市区众山森林植被中的重要构成,赭山上曾有观音松、鹤儿山脚曾有吉祥寺古松等,只是后来因为虫害等原因先后退出了舞台。
萧云从偏爱范罗山,死后也葬于范罗山南麓严家山的父亲墓旁,碑文古雅,坟上有古松一棵,正如他笔下之画③。
此外,范罗山曾有“沈门三节妇墓”一座,这涉及明末清初的一段故事。沈,即芜湖人沈士柱,他的父亲沈希韶为明朝御史。沈士柱在当时很有名,崇祯年间便加入复社,反对阉党。明朝灭亡后,他流落杭州等地,后回芜隐居,秘密从事反清活动。顺治14年(1657),沈士柱被捕,两年后的清明日在南京雨花台被害。消息传至芜湖后,他的妻子方氏绝食十日而死,妾汪氏、鲍氏上吊自杀,被当时的芜湖百姓誉为“沈门三烈妇”,一起葬于范罗山,一时传为奇谈,观察使张士范“垒石封其垄,建丰碑表之。”乾隆年间,芜湖县令还曾在其故居修建“三节妇祠”,供人祭拜。
以上可见,至少到明末清初,范罗山除了古刹庙宇,多为坟冢,林深幽僻,相比于同时期的附近山还算是人烟稀少。其实,范罗山同样历史悠久,据《芜湖市志》(1993版)记载,上世纪60年代,范罗山曾发掘出汉砖墓及六朝墓葬群,出土了铜器、陶器、漆器等文物十余件。
那么,历史上,范罗山曾有过哪些庙宇,又是如何逐渐声名鹊起的,咱们下回再聊。
① 萧云从个人具体事迹可参见本专栏往期系列文章《“芜湖版‘唐伯虎’丨乾隆曾为他御笔三题》
② “余家范罗之松,载于郡乘,晨夕相对,读书其间,可以娱老。”(萧云从《江山胜览图卷》诗跋)
③ “画工欲辨萧真本,记取坟前几树松。”(黄钺《于湖竹枝词·十五》)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