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在辽国治下的燕云十六州,这个汉人家族为何能功成名就? [打印本页]

作者: 安徽工行    时间: 2022-9-20 11:16
标题: 在辽国治下的燕云十六州,这个汉人家族为何能功成名就?




八卦故事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的影视剧,其传播威力可谓巨大。如辽王朝的摄政太后萧绰与摄政重臣韩德让,本来属于历史研究中的冷门角落,但一部古装剧却令其广为人知。 当然,影视剧为了传播效果,难免对历史有很大改编,甚至到了“除借用人名外与历史毫无关系”的程度。
影视剧中的萧绰和韩德让。来源/电视剧《燕云台》剧照
我们说回历史,在契丹人建立的辽国,汉人韩德让及其家族为何不但能在政治上身居高位,还能掌握兵权?燕云地区的汉人在辽国治下的生活过得如何?
耶律阿保机重用汉人的底层逻辑
从十六国时代到辽、金、元、清,北方游牧、渔猎部族的突然崛起,通常都取决于一位有强大军政能力和人格魅力的领袖,组织起以家族为核心的部落联盟,通过武力征服、联姻等方式将周边许多文字习俗相近的部落整合,随后一致对外扩张。这种组织形式一方面能够帮助这些首领在嫡系部众数量有限时迅速扩大力量,另一方面也会让这些政权在建立王朝初期保有大量部落时代的残余,譬如部落贵族在讨论战功与分赃时奉行的军事民主制度,通常会延续到这些征服者王朝的初期。
学术界对契丹人的源流有着多种说法,早在十六国时期,契丹和他们的兄弟部族奚人多次出现在史书的角落中。到南北朝末期,契丹人已经开始大规模南下,虽然一度遭到北齐皇帝高洋重创,到隋朝时终究成功在辽西走廊扎下根来,过着游牧、渔猎和农耕的混合生活。很长时间内,他们虽然算得上中原王朝的边患,但始终只能在强盛的隋唐王朝和同样强盛的突厥、回鹘汗国之间艰难生存。武周时期的契丹领袖李尽忠、孙万荣曾整合起大批契丹部落并大败周军,劫掠河北,但在后突厥汗国夹击下很快失败。契丹人随后相继成为突厥人与回鹘人的属国。
公元9世纪后期,回鹘崩溃后,蒙古高原不再有新的强权,唐王朝也逐渐走向衰败,尤其是黄巢之乱,让唐王朝中央的权威迅速崩塌。甚至在唐朝灭亡前,中原地区早已陷入群雄混战的局面,等耶律阿保机称汗时,唐朝即将正式寿终正寝。
回鹘人与唐的相继崩溃,使得契丹不但能在没有外部干涉下有效整合内部资源,还从这两者的崩溃中受益良多。耶律阿保机被推举为新的可汗时,契丹人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固的部落同盟,吞并了许多语言习俗相近的奚人和室韦人部落。通过对外掠夺和主动招纳,契丹从河北与蒙古高原获得了大量人力物力,加上其内部的有效整合,一个新兴的强权逐步崛起。
耶律阿保机雕像。来源/纪录片《契丹王朝》截图
对此时的耶律阿保机而言,比起对外扩张,如何摆脱其他契丹部落领袖和本部落内部贵族的钳制,模仿中原王朝建立起自己一系的王朝,可谓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大事。熟悉中原王朝典章制度、又不可能威胁到自己权威的汉族士人,便是耶律阿保机实现这一目标的天然盟友。这样的事情我们在历史上见到许多:苻坚重用王猛打压氐人勋贵;北魏皇室早年通过提高崔浩为代表的河北士族地位对抗代北世族、后期为了加强集权更是南迁洛阳全面汉化。从部落联盟到征服者王朝的转型过程中,这是王朝统治者加强集权、削弱部落军事贵族力量和影响力的常见手段。
在这样的情况下,随着君主的有意提携,一批汉人大臣迅速崛起于契丹国的政坛,其中最有名的是韩延徽。
按照《辽史》中的韩延徽传记,他“庶事草创,凡营都邑,建宫殿,正君臣定,名分,法度井井”“攻党项、室韦,服诸部落,延徽之筹居多。乃请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又为定配偶,教垦艺,以生养之。以故逃亡者少”。为耶律阿保机政权的建章立制做出了极大贡献。韩延徽建议,契丹政权“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对归附的汉人用中原制度(唐制)进行管理,逐渐发展为成熟的南北面官制度,为辽政权稳固统治燕云地区奠定了基础。
纪录片中的耶律阿保机和韩廷徽。来源/纪录片《契丹王朝》截图
另一位被掳掠为奴的河北汉人韩知古,生前的地位比不上与他同姓的韩延徽。然而,韩知古后代的地位却会达到辽王朝汉人中的巅峰。
韩德让与他的显赫家族
创业时代的契丹国政权重用部分汉臣,更多是君主个人行为,既是在领土、势力扩大后稳固统治的手段,也是加强内部集权、抗衡各部落军事贵族的需要。在石敬瑭向耶律德光割让了燕云地区后,为了更好统治这些地区的大量汉族(以及辽东的渤海遗民),改名为辽的契丹政权创立了南北面官制度,其中负责管理汉人与渤海故地民众的南面官主要由汉人担任。在这个过程中,韩知古的家族迅速崛起。
在唐末,还没完全统一的契丹诸部时常南下劫掠群雄混战之中的华北地区。出身于蓟州中层官僚家庭的韩知古六岁时就被契丹贵族掠走,几经周转之后,作为著名皇后述律平的陪嫁奴隶来到了耶律阿保机帐下,从此成为耶律阿保机的心腹之一。虽然贡献比不上韩延徽,韩知古仍然是对耶律阿保机最有影响力的汉臣之一。除了政治制度建设上的贡献外,韩知古在耶律阿保机建国初期的军事制度上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为安置、收编被契丹俘获的华北汉军所作的工作得到认可,这支军队也在随后吞并渤海的战争中做出了很大贡献。
耶律阿保机死后,堪称契丹国吕后的述律平曾借口殉葬需要,大规模杀戮异己的朝臣,甚至与韩知古出身相近、在契丹国制度建设方面贡献齐名的汉臣康默记都很可能死于其中。在述律平眼中,以自己陪嫁奴隶身份跟随耶律阿保机并娶了自家萧氏(述律平家族作为辽朝后族被赐姓为萧)族人为正妻的韩知古,可谓不折不扣的自家人,韩知古在这场政治风波后的地位不降反升。
纪录片中的述律平。来源/纪录片《契丹王朝》截图
韩知古的儿子们都因为父亲这层关系而得到重用,其中最有名的是第三子韩匡嗣和第五子韩匡美,他们都在生前就被封王、执掌一方。其中的韩匡嗣军政能力稀松平常,但他精通医术,长期在宫里与述律平太后为代表的许多宫廷人物关系良好,被述律平太后视为子侄,又与此时还是普通亲王的耶律贤关系极佳。韩匡嗣在辽太宗耶律德光死后的混乱年代一度卷入谋反案,凭借家族影响力未被追究,只是被迫退居二线。但随着昔日好友耶律贤继位成为辽景宗,韩匡嗣快速崛起为辽核心权贵和头号汉臣。
赵光义亲率宋军灭亡北汉、直逼幽燕时,辽国委派管理幽燕地区的长官正是燕王韩匡嗣,他此时兼任南京留守、幽都府尹、卢龙军节度使等职位,却不顾手下人的警告,对宋军的来袭丝毫不做准备,导致此次战事初期辽军一度战败,只因为耶律休哥援军的及时到达才在高梁河之战中扭转局势。
在随后的反攻中,韩匡嗣又不听耶律休哥的意见,遭到惨败。辽景宗虽然摆姿态要斩杀这位败军之将,但最终只是稍加杖责并降封为秦王。几年后,韩匡嗣病逝,还被追赠“尚父”的头衔。不过比起他儿子韩德让来,韩匡嗣得到的待遇还不算最高的。
韩匡嗣的九个儿子大部分都位高权重,成为宰辅级别高官或者镇守一方的大员,而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四子韩德让。宋太宗灭北汉后一鼓作气进军幽燕的战事中,比起浑浑噩噩的韩匡嗣,韩德让表现卓越,不但守住了南京(唐朝时的幽州在辽太宗时代经石敬瑭割让后升格为南京幽都府),还在高梁河之战后参与了对宋军的追击,颇有斩获。
影视剧中的韩德让。来源/电视剧《燕云台》截图
辽景宗死后,摄政太后萧绰为了对抗其他强大的皇族,便有意提携韩德让,给了他近似摄政王的地位,与自己一起代未成年的辽圣宗履行皇权,韩德让的地位得以进一步上升。在内政上,他与临朝称制的萧太后团结部分远支宗室与蕃汉官员,有效约束了其他强势的宗室亲王,加强了皇权。此外,韩德让摄政期间,在地方上大量提拔汉官,并在辽国全境内推广自己与父亲在南京(幽州地区)执政期间试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更多汉官进入了辽国的中枢,不但帮助辽帝国彻底消化了石敬瑭时代割让的河北汉族聚居区域,也有效推动了辽国政治体制的演进。
宋太宗在高梁河之战后并不甘心就此放弃幽燕,厉兵秣马多年后,终于发起了第二次北伐,也就是历史上的“雍熙北伐”。比起上一次攻克北汉首都太原后疲弊之师的强弩之末,这次的宋军可谓养精蓄锐已久。韩德让与萧太后一齐亲征,为击败宋军立下功勋,随后又在一系列对宋朝战事中表现出色。“澶渊之盟”前后,韩德让也是盟约的主要促成者和见证人之一。正因如此,韩德让的政治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先后被封为齐王和晋王。
当然,韩德让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事迹,大约还是他和萧绰太后的绯闻。《辽史》中形容萧太后对韩德让“益宠任之”,而在宋朝方面的史料和使臣笔记中,更是明确指出韩德让是萧太后的情夫,甚至有过“双方早年曾订婚”“楚王耶律隆祐是两人私生子”之类的传言,萧太后对敢非议自己者坚决铁腕镇压,“部族有窃议者,为其党所告,萧氏尽戮之”。正是基于这些劲爆的流言,才有了后世读史者吃瓜和影视再创作的余地。守寡的萧太后与韩德让之间有私情当为历史事实,但订婚、私生子之类的传言实在难辨真假,更大可能则是政敌的攻讦被捕风捉影的宋朝使臣添油加醋地记录与流传了下来。
韩德让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他身后保全了名节与地位,在七十多岁病逝后得以亲王之礼被陪葬在辽景宗与萧绰的陵墓旁边。韩德让与韩家其他支脉的政治遗产得以传承,后代封王、官至宰辅级别的数不胜数。韩德让本人这一支几次断了后嗣,当时的辽帝国皇帝都会把自己的儿子过继过去,甚至辽国末代君主天祚帝时,还把自己的儿子过继为韩德让的后人。
影视剧中的老年韩德让。来源/电视剧《燕云台》截图
辽国统治下的汉人平民状态
契丹国建立前后,在部落贵族制度和军事民主制度残余的影响下,契丹贵族占据了绝对的支配地位。但随着辽国的不断扩展,尤其是石敬瑭割地之后,一方面是辽国皇族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吞并燕云之地后要更有效消化和统治当地的汉人,契丹统治者治理下的汉人豪族势力迅速发展壮大。辽国治理下的汉人豪族与契丹贵族逐渐通过复杂的姻亲关系,形成了辽国的上层汉官集团,帮助契丹贵族有效消化并统治着汉人占据多数的地区。
两面官制度形成初期,北面官负责治理宫帐、部族、属国,南面官仅仅能治理幽云等汉人州县的租赋和军马,汉族官员也主要在南衙中任职,中枢系统和军事还缺少汉人的存在。到后来,韩匡嗣先担任掌握军权的枢密使,韩德让更是与萧绰太后一起总揽辽国的军政大权。这并不是孤例,如刘慎行、刘六符父子曾先后担任过南院枢密使,掌握了幽州地区的军政大权。而这些汉臣在内政、军事和外交上都不负契丹皇族的众望,为辽国走向繁盛立下功劳。
画有辽朝官员的壁画。来源/纪录片《契丹王朝》截图
除了这些与契丹统治阶级联合,自身地位也得以提升的汉人大族,幽云地区的大部分汉人本身在辽国统治下的生活如何?这方面的史料极少,且大部分都是宋朝史官与使臣的一面之辞,难免会有滤镜。通过诸多材料对比,我们仍然可以大致看出辽国治理下普通汉人,尤其是被石敬瑭割让地区汉人的状况变化。
刚被石敬瑭割让后的一两代内,民间对战时经济下辽国的盘剥极为不满,有着许多心向中原王朝的人士。按宋朝使臣路振那本堪称韩德让萧太后绯闻大全的《乘轺录》记载,当时:“虏政苛刻,幽蓟苦之,围桑税亩,数倍于中国,水旱虫蝗之灾,无蠲减焉。以是服田之家,十夫并耨,而老者之食,不得精凿。力蚕之妇,十手并织,而老者之衣,不得缯絮。征敛调发,急于剽掠。加以耶律、萧、韩三姓恣横,岁求良家子以为妻妾,幽蓟之女,有姿质者,父母不令施粉白,弊衣而藏之,比嫁,不与亲族相往来。”路振最后总结道,幽燕地区的汉人“民心向化”,即使对赵宋的所谓向往有些一厢情愿的感情在里面,但当地汉人对辽帝国颇为不满当为史实。
但到“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在边境上基本处于和平状态,汉人的地位有了极大提高。苏辙出使后,向宋朝皇帝汇报的《二论北朝政事大略》中曾经写道:“北朝之政,宽契丹,虐燕人,盖已旧矣。然臣等访闻山前诸州祗候公人,止是小民争斗杀伤之狱,则有此弊,至于燕人强家富族,似不至如此。契丹之人,每冬月多避寒于燕地,牧放住坐,亦止在天荒地上,不敢侵犯税土,兼赋役颇轻,汉人亦易于供应。惟是每有急速调发之政,即遣天使带银牌于汉户须索,县吏动遭鞭,富家多被强取,玉帛子女不敢爱惜,燕人最以为苦。兼法令不明,受赇鬻狱,习以为常。此盖夷狄之常俗,若其朝廷郡县,盖亦粗有法度,上下维持,未有离析之势也。”苏辙表示,大家对契丹人欺压汉人的刻板印象已经“久矣”,当时的契丹人不敢侵犯汉人田地,而且赋税很低。不过苏辙也指出,辽国在对外(可能是对蒙古高原或者西夏方向)用兵时,富户时常被强征赋税。苏辙还说,辽国的司法腐败也颇严重,但至少有基本的法度可言。无论如何,比起宋初的状态,此时辽国治下的汉人生活状态有了很大提升。
金人占领燕京城,也就是辽国的南京时,根据当时出使这里的宋朝使臣许亢宗记载,城内“户口安堵,人物繁庶,大康广陌,皆有条理。州宅用契丹旧内,壮丽复绝。城北有三市,陆海百货,萃于其中。僧居佛宇,冠于北方。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膏腴蔬窳、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而桑柘麻麦、羊豕雉兔不问可知”,可见其繁华。
正是在辽国民族融合的基础上,燕京城虽在辽末、金末多次惨遭战火破坏,却最终得以繁盛,发展出今日的北京城。
参考资料:
(元)脱脱等撰.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
(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1
(宋)李焘撰,上海师大古籍所,华东师大古籍所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9
(宋)路振撰.乘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1.
(宋)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M].国际中文出版社,2004.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