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解放初期的合肥文化馆 [打印本页]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17-11-14 00:17
标题: 解放初期的合肥文化馆

    口述者简介

    刘浩,1950年出生,长期从事群众艺术文化研究工作,曾任合肥市文化馆馆长,研究馆馆员,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现为省民协顾问,省非遗研究会副秘书长,合肥市民协主席。编著有《合肥民间文学集粹》、《合肥群众文化五十年》等多部书稿,参与《合肥市民间文学集成》编撰工作。

    说起解放初期的合肥文化,不能不提到合肥文化馆。作为当时新设立的最早文化单位,它发挥出了宣传政策、娱乐群众的核心作用。当时的合肥文化馆可以说承担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建设几乎所有的重任,包括群众各类文体宣传活动的开展、文体队伍和文体设施的建设、戏曲和旧艺人的管理改造、文化市场的管理等,这些都为后来合肥市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馆这样演变而来

    合肥刚解放后不久的1949年3月,为适应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当时的皖北行署文教处和合肥市人民政府开始筹建皖北区合肥文化馆(馆址为四牌搂映典路21号,即后来的宿州路老报刊门市部一带)。文化馆刚筹建时,市政府先期拨给2000斤大米(折当时旧币值约200万元,相当于人民币200元)作为开办费。1950年冬,皖北行署文教处又一次性增拨事务补助费30000斤大米。当时的文化馆受皖北行署文教处和市政府文教科双重领导。

    根据当时的政府职能,1952年之前,我国的文化馆事业归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管理,直到1952年之后才划归文化部社文局。因此,在此期间,合肥市文化馆除完成识字教育、时政宣传、文化娱乐和普及科学知识等4项任务外,还要负责有线广播、图书、文物、群众体育以及对旧戏院和艺人的管理、旧戏曲的改造、文化市场(包括书店、书摊、星相、私塾等)的管理等行政方面的工作,其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直到1953年后,市广播电台、市京剧团、市庐剧团、市曲艺团、市图书馆等相继成立。

    1950年3月,皖北区合肥文化馆更名为“合肥市人民文化馆”,划归合肥市领导。建馆初期,馆内活动场所很大,除图书阅览室、棋类活动室、康乐球(乒乓球)活动室、露天剧场外,还有溜冰场、篮球场等。而到了1953年1月,合肥市人民文化馆又更名为“合肥市中心文化馆”。馆内拥有图书7100册,报纸30份,幻灯机2架,有线广播1套,高音喇叭18只,由文化馆负责发稿的黑板报57块,展览图片225张,以及乐器、唱片等。1958年,市文化馆接收省图书馆在宿州路上的图书阅览室,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市图书馆。

    而解放初期,和全国各地的文化馆一样,合肥文化馆的工作任务主要有:向广大人民进行时事政策宣传,教育群众为实现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而奋斗;组织和辅导群众的各种文化学习,并配合扫盲工作;组织和辅导群众业余艺术活动(包括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普及与群众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卫生知识。

    业余学校工人学习忙

    开办工人业余学校是合肥市文化馆建馆初期的主要工作之一。1949年5月,为配合工人教育与扫盲运动开展,文化馆开设了“工人识字班”,一开始仅有40人参加工人夜校学习。几个月后,自愿报名参加夜校学习的工人迅速增加,人员增至200人;至1950年8月已达400人;1953年高潮时达到13个班640人,成为合肥市扫盲活动、工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由于工人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文化馆于是根据工人职业的不同,先后开设了早、中、夜3个班,后又分为早校、夜校。参加早校学习的主要是浴业、理发业及修路工人等,夜校学习的多为店员、运输业、烟厂、印刷厂、纺织厂工人,其中店员、浴业工人居多。当时业余学校开设政治课和文化课,安排有国文识字、读报、算术等课程以及唱歌、文娱、体育活动等。教员来自机关、学校和本馆。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工人们的思想觉悟普遍提高。不识字的能识字,识字的达到小学文化程度。大多数工友学会了写信、写便条、写通知,有的还能写报告和文章。早、夜校中有十余人当上了文化馆黑板报通讯员,通过写稿子反映工人生产、生活、学习情况。至1951年底,工人业余学校已有60多名学员参加到部队、机关、企业等部门或加入土改工作队,少数人转到工农速成学校继续深造。

    为吸引更多的工人参加学习,学校在班与班之间还开展“红旗学习竞赛”活动,在团结的气氛中完成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任务。文化馆除两名专职干部负责教学管理外,还从学校学员中培养“小先生”参加教学管理,这些工人骨干和积极分子主动工作,也推动了文化馆各项工作的开展。除每天工作、学习外,学校还组织学员们开展多种文娱活动,如成立了歌咏队、剧团和腰鼓队等。馆内文娱活动室内外每天晚上都能听到工人的练歌声和腰鼓声。由于当时文化馆人手少,业余学校的工人们就成了馆内组织活动的好帮手,许多学员把夜校当成自己的家,积极配合建立工人学习辅导组,组织工人读报组,开展收听广播、看电影、参加周末晚会等活动。

    黑板报和有线广播传递声音

    解放初期,合肥还没有报纸,办黑板报成为一项主要的社会宣传方式,也是文化馆向群众开展时政教育的主要工具之一。

    自1949年3月始,合肥市文化馆为宣传时政和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每天由工作人员将新华社电讯稿抄到街口的黑板上,内容每天更换,群众称之为“快报”。当时正赶上解放大军挥师南下,前线捷报频传。为了将这些消息尽快地告诉群众,负责此项工作的白苇同志每天一大早赶到《皖北日报》时事组,其组长、后来的《安徽日报》副总编左其煌和吕式毅同志早就热情地将电讯稿挑选好放在一边,让白苇同志抄,抄好后赶回文化馆。这些电讯稿一方面要抄写到文化馆门口的黑板报上;另一方面还要给全市十几所中小学派来的老师再转抄回去,作为黑板报内容摆放在各校大门口让群众观看。

    当时文化馆的黑板报经常配上地图和说明,用箭头标明解放大军进军路线,及时报道全国解放最新形势及重要城市解放的新闻,如“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南京完全解放,国民党统治宣告灭亡”、“西南重镇重庆解放”等,醒目的大标题给人们带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备受群众欢迎。

    黑板报刚办时,全市仅有17块(文化馆4块,中小学13块),时隔一年就发展到36块,到1953年全市已有黑板报88块,遍及市内各区街、机关、工厂。黑板报内容除地方新闻、国内外重要新闻外,还配合生产自救、治淮、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开展宣传。黑板报内容强调地方化、通俗化,在版面上注重艺术化,并根据内容配图或插漫画。1950年5月,由文化馆牵头,成立了“合肥市黑板报委员会”,全市统一发稿。同时建立了通讯员网,在市内设3个黑板报信箱,便于群众投稿。位于市中心的市文化馆黑板报栏固定每日出一期。读者每天都有数百人,主要以机关干部、学生居多。

    解放初期,合肥也没有广播电台,有线广播宣传也是向群众开展宣传教育的主要工具之一。

    当时,合肥市文化馆在市内各主要街口共安装有18只大喇叭,通过馆内有线广播站每日转播省电台新闻、文艺包括教唱歌曲等节目,同时还播出本地新闻、时事问答、时政宣传以及各种自编的文艺节目。市内的肥光电影院、大小剧院也都配有广播喇叭,每晚电影放映前,文化馆的播音员还要赶到现场口播一些从《皖北日报》抄来的电讯稿,向群众进行时政宣传。市广播站播出的文艺节目有评词、相声、大鼓、快板以及地方戏等,能够做到多样化、通俗化,群众也乐于接受。每逢星期日,馆里还请来戏剧界的演员在广播站进行“现场直播”,此类节目特别受群众欢迎。在文化馆大门口以及露天剧场、水泥篮球场等处,一到晚上,周边群众便自带板凳坐到广播下,听得津津有味,他们对这种“听戏不用跑路”的广播宣传方式很满意。



    周末晚会与展览迎来众多市民

    从1950年6月中旬始,合肥市文化馆每逢周六晚都要在馆内露天剧场举办周末晚会。参加晚会演出的大多是各戏院、学校、馆办业余剧团及基层群众文艺团体的节目,其中主要有话剧、歌剧、京剧、地方戏、活报剧、腰鼓、秧歌舞、快板、大鼓、相声、合唱、独唱等。观看演出的大都是机关干部、学生和普通市民。周末晚会的观众少则五六百人,多则二三千人。为了便于维持秩序并解决灯火、化妆等费用,晚会采取出售门票的办法,但票价十分低廉。当时,文化馆还经常请一些名角到晚会上演出,如严凤英的黄梅戏《打猪草》,丁玉兰的《秦雪梅观画》等。遇有这样的演出,群众往往排起长队买票,连许多不出门的老人、妇女也被吸引到晚会上来。文化馆排演的一些新剧也备受群众欢迎。

    “周末晚会”活动从1949年持续到1957年,1961年恢复此项活动,一直持续到“文革”前。“周末晚会”已成为合肥市文化馆举办时间最长、最具吸引力、最受群众欢迎的一项综艺性文艺演出活动。1953年,省文化局曾通报表扬合肥市文化馆举办的“周末晚会”,并将其经验在全省推广。

    合肥市文化馆在建馆初期的一年多时间内,还先后举办过10余次不同内容的展览,如皖北区土特产品交流大会,迎接亚澳工代、妇代大会图片展,合肥解放一周年图片展,喜迎新春“年画”展,全市儿童手工制作及学习生活图片展,和平友好签名资料展,合肥市第二次体育大会活动图片展以及讲卫生漫画展等,累计有10万余人观看展出。其间,于1950年2月举办的“虢季子白盘”等4件珍贵文物展在全市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虢季子白盘”作为国宝级珍贵文物,系淮军将领刘铭传所收藏。解放初期,由刘的后人刘肃曾从肥西刘老圩地下掘出,运至合肥,在市文化馆内公开展出一个月。展出期间,前来一睹国宝“尊容”的群众络绎不绝,对这一国宝的珍贵价值慨叹不已。这次展出通过刘肃曾无私献宝,宣传了人民政府的文物保护政策,在社会上收到很好的效果。

    解放初期,合肥文化馆还有一件事值得记忆,那就是为“抗美援朝”做宣传。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下旬,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1月底,市文化馆即在全市开展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时事宣传周”活动,通过黑板报、广播、幻灯、晚会、座谈会、学习班、漫画、时政宣传及歌咏竞赛等多种形式集中宣传,在全市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高潮。

    在宣传周活动中,全市28块黑板报刊载大量的宣传稿件,工人夜校的学员们积极写稿揭露美帝侵朝阴谋;全市大小戏院、电影院也配合时政开展宣传;市文化馆的同志分别召开居民、工人夜校、艺人座谈会,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12月4日下午,3000多名群众聚集在市文化馆露天剧场,观看由业余剧团现编现演的10多个话剧,当演到中朝人民并肩作战,打败美帝野心狼时,全场掌声不断。据统计,1951年2月初至3月上旬,全市共有21个单位参加40多个大小剧目的演出,观众达2.53万人。这些宣传教育运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全市工农群众的爱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