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迷雾中的鏖战:阿留申群岛战役始末 [打印本页]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21-7-22 16:17
标题: 迷雾中的鏖战:阿留申群岛战役始末

1942年到1943年间的阿留申群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最不为人知的片段之一。位于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气候潮湿阴冷,每年中有几乎一半时间笼罩在雾气之中,冬季更是雨雪交加,对于在阿留申地区交锋的日美两军而言,恶劣的天气始终是最大的敌人。从地理位置看,阿留申群岛似乎是一条战略捷径,然而由大自然布下的战争迷雾让北太平洋战场变成了一个地道的战略陷阱,吸引交战双方投入大量资源却收获甚微。由于战时的新闻封锁和同期太平洋其他战场的重大战事,使得阿留申群岛之战彻底湮没在历史迷雾中,鲜为人知。但是,作为太平洋战争的组成部分,这场战役不应被历史遗忘,而那些为了将合众国领土从日军侵占下解放出来而牺牲的美国陆海军官兵的英灵更应该被世人铭记!

虚幻的捷径
阿留申群岛是一条由阿拉斯加西南海岸向西延伸的弧形岛链,绵延达1600千米,将白令海与太平洋分隔开来。阿留申群岛由70多个岛屿组成,陆地总面积1.8万平方千米,多为荒芜的岩石岛,地形崎岖复杂,人烟稀少。阿留申群岛原属俄国,1867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将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一并出售给美国,成合众国版图中最为偏远的领土,但美国政府对此地很少加以关注,直到20世纪40年代阿留申的大部分地区仍处在未被开发的荒蛮状态。


■太平洋地图上阿留申群岛的位置,可见是从北美大陆到日本本土最近的路径。

太平洋战争前夕,随着日美矛盾的激化,阿留申群岛因为其地理位置而进入战争策划者的战略视野内。从地图上看,阿留申群岛似乎为日美双方都提供了一条战略捷径:日军可以沿着岛链东进,登陆阿拉斯加,并沿太平洋东岸南下侵入加拿大和美国西部;反之,美军也可以阿留申为跳板,进攻千岛群岛和北海道,直插日本本土。就距离而言,北太平洋路线比任何横跨中太平洋、南太平洋的战略路径都更短。此外,阿留申群岛的争夺还涉及苏联的利益,因为从阿拉斯加经白令海前往西伯利亚的航线是苏联获取租借物资的重要通道。然而,地图上看不到阿留申群岛终年不散的雨雪风雾,地处高纬度地区,天气极度恶劣,尤其是冬季常有风暴,无论空中运输还是海上航渡都十分困难,对于任何大规模军事行动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即便如此,日美双方都难以忽视阿留申群岛潜在的战略价值,并在战争爆发前后向北太平洋方向投送作战力量。


■阿拉斯加及阿留申群岛的地图,阿留申群岛由阿拉斯加西南海岸向亚洲方向延伸。

在二战爆发前,阿留申群岛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直到1940年美军才着手加强防御,成立了隶属于西部防御司令部的阿拉斯加防御司令部,由西蒙·巴克纳少将指挥当地驻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军持续向阿拉斯加地区增兵,到1942年6月当地陆军部队人数从21500人增加到45000人,其中12500人分驻阿留申诸岛(乌姆纳克岛4000人,荷兰港6000人,冷湾2500人),但大部分是工程部队和陆航地勤人员,作战部队仅有2300人,而且大部分岛屿都未驻军。


■战争初期阿拉斯加地区的美国陆海军指挥官巴克纳少将(左)和西奥博尔德少将(右),但两人关系不睦。

在群岛地区作战,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海空军的实力。驻防阿拉斯加地区的陆航部队是威廉·巴特勒少将麾下的第11航空队,拥有10架B-17、B-24重型轰炸机、34架B-18、B-26中型轰炸机和95架P-40、P-39、F2A战斗机。海军方面,尼米兹在5月22日组建了北太平洋舰队,由罗伯特·西奥博尔德海军少将指挥,其主要作战力量是第8特混舰队的3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13艘驱逐舰、6艘潜艇和3艘油船,此外还有8架装备雷达的PBY“卡塔琳娜”巡逻机。不过,巴克纳和西奥博尔德关系极为恶劣,对美军的部署作战产生了消极影响。


■1942年6月乌姆纳克机场上的美军P-39战斗机。

风暴来袭:AL作战
1941年12月初,日本海军机动部队正是利用北太平洋风雨的掩护完成了对珍珠港的奇袭,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然而,此后半年时间里,肆虐的战火并未触及阿留申群岛,直到1942年6月真正的战争风暴才降临到这片北方离岛之上。在1942年4、5月间日本海军围绕第二阶段作战而展开的争论中,联合舰队与海军军令部达成妥协,后者批准山本五十六大将主张的中途岛作战,作为交换联合舰队同意分兵进攻阿留申群岛。


■这幅画作表面了1942年5月在北方海域活动的日军“那智”号重巡洋舰,远处为“多摩”号轻巡洋舰。

阿留申攻略的代号为AL作战,由第5舰队司令长官细萱戊子郎海军中将指挥的北方部队执行,其行动大致分为两部分:由角田觉治海军少将指挥的第4航空战队“隼鹰”、“龙骧”号航母在3艘重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和11艘驱逐舰的支援下于6月3日空袭荷兰港,以吸引美军分兵,策应中途岛作战;在实施航空攻击的同时,日本陆海军以一部兵力登陆阿留申群岛西端的阿图岛和基斯卡岛,占据前哨阵地,防止美军再度发起杜立特式的空袭行动,由惠积松年少佐指挥的陆军北海支队(以第7师团步兵第26联队一部为基干)1150人负责占领阿图岛,由向井一二三海军少佐指挥的舞鹤第3特别陆战队1250人登陆基斯卡岛。


■1942年6月初,在荷兰港附近的防空阵地上警戒的美军士兵,他们操纵一挺12.7毫米高射机枪。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军驻防的岛屿均在阿留申东部,日军计划占领的岛屿几乎没有设防,日军对此一无所知,而且对美军在乌姆纳克岛修建机场也不知情。相反,美军通过破译电讯已经掌握了日军动向,各基地早已进入高度戒备。
1942年6月3日晨5时40分(阿留申群岛位于国际日期变更线上,本文统一采用美方时间——作者注),美军水上飞机供应舰“吉利斯”号的雷达率先侦测到日军机群来袭。4分钟后,在乌姆纳克机场严阵以待的P-40全部升空。然而,仅1分钟后来自“龙骧”号的3架零战和14架九七舰攻就飞临荷兰港上空,美军高射炮立即猛烈开火拦截,加上云层遮蔽,影响了投弹精度,虽然造成美军50余人伤亡,部分建筑受损,但没有破坏重要设施。由“隼鹰”号出击的13架零战和15架九九舰爆在密布的浮云间压根就没有找到荷兰港,无功而返,足见当地气候对航空作战的影响。角田对第一波攻击的效果不满意,命令“龙骧”号起飞9架零战和17架九七舰攻,“隼鹰”号派出6架零战和15架九九舰爆,“高雄”和“摩耶”号各派出2架九五式水侦,组成第二攻击波,于9时45分起飞,企图再度袭击荷兰港,却被恶劣天气所阻,空手而归,反而有2架水侦被美军击落。


■1942年6月3日荷兰港遭遇日军空袭的现场照片,可见港湾里日军炸弹激起的水柱。


■荷兰港遭遇空袭期间,在防空壕内隐蔽的美军士兵,远处可见被击中的建筑物冒出浓密的黑烟。

获悉日军来袭的美军马上派出飞机搜寻日军航母以寻求反击,海军的PBY巡逻机于6月4日上午9时发现日军舰队,但付出3飞机被击落的代价。然而,奉命出击的美军机群同样受到天气的影响,直到下午14时才找到目标,由于技术生疏和日军战斗机、防空炮火的拦截,未能命中一弹,反而损失PBY、B-26、B-17各一架。15时40分,“龙骧”号出动6架零战、9架九七舰攻,“隼鹰”号出动5架零战和11架九九舰爆,向荷兰港发起第三轮攻击,所有日机都成功抵达目标上空,日军炸弹准确命中了“西北”号仓库船和港内的油库,将75万加仑的燃油付之一炬,炸死美军18人。返航途中有4架零战和4架九九舰爆恰巧飞临乌姆纳克机场,被美军P-40逮个正着,2架舰爆被击落,但在空战中2架P-40 被零战击落。日军遇伏显示出战前情报工作的拙劣,因为根本不知道美军机场的存在,而日军反杀P-40也证明了零战的性能优势。


■1942年6月4日荷兰港再度遭到空袭,“西北”号仓库船和岸上油库被击中,浓烟滚滚。

在美军早已洞悉日军作战计划的情况下,荷兰港之战没有对中途岛作战产生任何影响,而这场战斗最重要的结果却是一个偶然事件。来自“龙骧”号的1架零战在港区上空被防空炮火所伤,迫降在阿库坦岛时失事,飞行员古贺忠义一飞遭当场身亡,但飞机基本完好,于数日后被美军发现回收,这是美军在战争中缴获的第一架零战,在修复后进行了全面的测试,从而掌握了零战的优势和弱点,制定出有效的战术,为终结“零战神话”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至于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整个阿留申战役的战略意义都抵不过这一架飞机。


■由古贺一飞曹驾驶的零战在阿库坦岛上迫降时发生翻扣,导致飞行员身亡,但机体大致完好。


■美军将古贺的零战装船运回国内研究,这是战争中美军缴获的第一架完整的零战,极具价值。

然而,AL作战注定只能草草收场,在完成第三波攻击后,角田就在山本大将的命令下南下救场,试图挽回中途岛的败局,但已无济于事。在荷兰港之战中,日军损失10架飞机,美军损失14架飞机(包括6架PBY),作为阿留申群岛战役的初战,双方都损失轻微,但间接的战略影响却不小。在笔者看来,倘若日军没有分兵阿留申,则中途岛方向日军机动部队将拥有6艘航母,获得更大的兵力优势,有可能避免最终的惨败,同时在中途岛和阿留申发动攻势是日本海军的重大失误。

双岛僵局:海空激战
尽管山本大将想彻底放弃AL作战,但最后还是同意登陆部队按计划在6月6日占领阿图岛和基斯卡岛。北海支队兵不血刃,轻松占领无兵驻防的阿图岛,而基斯卡岛上仅有一个海军气象站的10名美军官兵,无力抵挡舞鹤第3特别陆战队的登陆,有2人阵亡,8人被俘。日军的入侵得到云雾的掩护,美军直到6月10日才获悉两座岛屿的沦陷。


■战前阿图岛的风景,这里十分荒凉,仅有少数定居点,没有驻军。

阿图岛和基斯卡岛位于阿留申群岛西部远端,远离美军基地,战略意义有限,却是战争中唯一被日军占领的美国国土,这种心理效果经过日本宣传机器的放大,不可能让美国人无动于衷。美国陆海空三方力量对于收复失地各有主张:陆航力主实施持续轰炸和空中封锁,海军主张从海上围困;陆军主张直接登陆。虽然国会和罗斯福总统都有意迅速收复阿图岛和基斯卡岛,但实际上美军当时并无足够的资源实现这一目标。尽管如此,美国人并不想让日本人安生度日,很快对两岛才发起反击行动。


■描绘1942年6月日本海军陆战队登陆基斯卡岛的画作。

美国陆海军的航空兵部队首先吹响了反攻的号角。6月10日至13日,美军飞机对基斯卡岛发起首轮空袭,炸毁3架九七大艇,但是日军的抵抗也十分猛烈,担任领队长机的B-24被日军高射炮直接命中爆炸,客串轰炸机的美军PBY巡逻机更是遭到毁灭打击,在72小时内由“吉利斯”号水上飞机供应舰支持的20架PBY竟然被击落了一半!在之后的日子里,美军对日占岛屿的空中打击屡屡受挫,半数的陆军轰炸机因恶劣天气而无法找到目标,损失却与日俱增。从6月初到10月31日,第11航空队丧失了72架飞机,其中战斗损失仅有9架,其余均为事故损失,特别是8月28日当天,突然降临的大雾不仅迫使美军飞机放弃出击,还有5架飞机在两小时内因天气原因坠毁。


■在阿留申群岛上空巡逻的美军PBY巡逻机,偶尔也会客串轰炸机的角色。

当然,美军的空袭并非一无所获。基斯卡岛和阿图岛均无机场,日军只能依赖九七大艇和少量二式水上战斗机提供空中掩护。7月20日,前去空袭“吉利斯”号的6架九七大艇有2架被美军P-38战斗机击落,部署到基斯卡岛的18架二式水战也在6月到8月的战斗中损失16架,其中6架被击落,2架被炸毁,8架毁于事故。此外,“鹿野丸”号运输船在8月7日被美军PBY击沉。


■一架B-24在执行轰炸基斯卡岛的任务中受伤迫降,相比那些永远消失在迷雾中的友机,它算是幸运的。


■战后在阿特卡岛上发现的美军B-24轰炸机的残骸。

美军能够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下维持高强度的打击行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第11航空队轰炸机部队指挥官威廉·厄尔克森上校,他经验丰富,意志顽强,更是身先士卒,经常带队飞行,深受部下爱戴和尊敬。厄尔克森在战术上很有想法,比如截击日军九七大艇的战斗中,他派出5架装备雷达的B-17为P-38导航,从而在迷雾中伏击得手。


■美军第11航空队司令巴特勒少将(左)和轰炸机部队指挥官厄尔克森上校(右)。

美国海军战舰也积极出动,还日军以颜色,从6月底到8月初数次炮击基斯卡岛,但战果不佳,以8月7日的炮击为例,仅炸死2名日军,而且炮击行动常因天气恶化而取消。相比之下,美军潜艇部队的行动更具威胁,率先取得战果。7月4日,“鲈鱼”号潜艇大胆潜入基斯卡岛锚地,向停泊的3艘日军驱逐舰连射6枚鱼雷,击沉“霰”号,击伤“霞”和“不知火”号,毙伤日军42人,艇长霍华德·吉尔摩少校因功晋升中校,荣获海军十字勋章。同日,“梭尾螺”号潜艇在阿图岛以南海域击沉了“子日”号驱逐舰,造成188名日军毙命。7月14日,“银汉鱼”号潜艇又击沉了日军第25、27号驱潜艇。然而,战斗是残酷的,“银汉鱼”号在7月30日失踪,据推断可能鱼雷因故障回转击中潜艇导致沉没。


■位于荷兰港的美军潜艇码头,在阿留申群岛战役中美军潜艇表现出色。

尽管美军加强海空封锁,日军仍在7月初将1200名援军送上基斯卡岛,而受天气影响,美军也未能实现对两岛的彻底封锁。随着瓜岛战役在8月初打响,美军陆续从北太平洋战区抽调力量增援瓜岛,以至于西奥博尔德一度只剩下2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显然依靠这点实力和乌姆纳克机场是无法对阿图岛和基斯卡岛实施有效压制的。

战线跃进:前线机场
美军在阿留申前线面临的一个重要困难就是其作战基地距离目标太远,乌姆纳克机场至基斯卡岛的直线距离达950千米,每次空袭都要长途飞行,迷航或因天气返航的情况十分频繁,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更靠近目标的前进基地。经过深思熟虑后,美军选定了阿达克岛,于8月28日派遣第4步兵团4500余人登岛并迅速修建机场。在登陆阿达克岛期间,日军吕-61号潜艇袭击了美军舰队,击伤了小型水机供应舰“卡斯科”号,但该艇也被美军“里德”号驱逐舰击伤后上浮,在短暂的水面交战后被击沉,除5人被俘外全部葬身海底。


■1943年,美军工程兵部队在阿达克岛上的营地,美军以极高的效率在这座岛屿上修建了前进基地。

阿达克岛机场距离基斯卡岛只有450千米,美军飞机的出击距离缩短了一大半,作战效率瞬间获得质的提升。9月14日,厄尔克森上校组织12架重轰炸机和28架战斗机从阿达克机场起飞,实施了太平洋战争中第一次“零高度空袭”,毫无防备的日军未能组织起有效的还击,美军击毁5架二式水战、击沉2艘扫雷艇、击伤3艘运输船,还摧毁了3艘袖珍潜艇,有6门高射炮和不少建筑物被炸毁,毙伤日军200余人,而美军仅有2架P-38因空中相撞损失,此次空袭的战果超过了之前全部空袭。同时,美军飞机也开始大力绞杀日军的海运线,屡屡击沉日军舰船:9月14日击沉运兵船“野岛丸”号,10月4日击沉运输船“婆罗洲丸”号,10月16日击沉“胧”号驱逐舰,11月3日击沉吕-65号潜艇,1943年1月5日击沉“蒙特利尔丸”号等等,至1943年3月第11航空队已经击沉击伤40多艘日本舰船,造成了日军3477人伤亡。上述反舰攻击多由B-25轰炸机实施。


■基斯卡岛上的日军袖珍潜艇基地,可见3艘被遗弃的袖珍潜艇。


■在基斯卡岛附近抢滩搁浅的日军运输船,在美军海空打击下日军舰船损失不断。

恼羞成怒的日军从1942年9月30日起对阿达克岛发起持续五天的反击,但每次仅能出动1~3架水上飞机,如同隔靴搔痒。日军判断基斯卡岛局面危急,于是在9月16日将阿图岛守军全数调往基斯卡岛,使岛上守军增至5000余人。可惜,美军未能发现日军调动,如果趁机夺回阿图岛,就可以避免在半年后付出的高昂代价。在察觉美军并无登陆基斯卡岛的意图后,日军又派遣米川浩中佐指挥的独立步兵第303大队1100余人于10月29日重占阿图岛。


■部署在阿留申前线机场上的美军B-24轰炸机,从跑道上的积水可见当地条件十分恶劣。


■飞翔在阿留申群岛上空的美军P-38双机编队,在阿留申战役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军都牢牢掌握着制空权。

进入1942年11月,34年来最严酷的冬季降临阿留申群岛,美军飞机被冻住,无法起飞,整个11月间美军仅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空袭,之后受天气影响直到12月30日才大举出动。在1942年下半年,第11航空队报告击毁50架敌机,战损12架,另有80架因事故损毁。这种状况在1943年依然没有改善,在1月18日噩梦般的出击中,18架飞机刚升空就遭遇大雾,结果4架B-24找不到机场降落,2架失踪,1架迫降损毁,1架在乌姆纳克机场强行着陆时撞上2架P-38, 单日损失6架飞机。1月21日,又有2架B-17在雾中相撞坠毁,两天后1架P-40和2架B-25又因事故损毁。


■一架被浮冰包围的PBY巡逻机,一群美军士兵正努力使其脱困,这就是阿留申前线恶劣天气的写照。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日军的航空打击,美军将目光投向离基斯卡岛仅100千米的安奇卡岛,在以连续空袭彻底压制基斯卡岛的日军后,于1月12日从容抢占安奇卡岛,将基地进一步前推。日军除了派出二式水战进行骚扰空袭外别无他法,仅炸死2名美军工兵,自身却在1月29日遭美军战斗机伏击,被击落2架。值得一提的是,指挥此次伏击的约翰·陈纳德少校正是“飞虎队”指挥官克莱尔·陈纳德的儿子。为了向父亲致敬,小陈纳德特意将自己指挥的第11战斗机中队的P-40涂绘了虎头涂装。安奇卡岛机场于2月16日完工,美军飞机开始不间断地轰炸基斯卡岛,迫使日军放弃了骚扰空袭。


■隶属于第11战斗机中队的P-40E战斗机,该中队由小陈纳德指挥。


■第11中队的P-40E战斗机采用了虎头涂装,以致敬中队长之父,“飞虎队”指挥官老陈纳德。

科曼多尔海战
1943年1月4日,托马斯·金凯德海军少将接替西奥博尔德担任北太平洋舰队司令,与悲观、刻薄且与陆军势如水火的前任不同,当年在军校排名垫底的金凯德乐观、豪爽且干劲十足,此前在南太平洋战区屡立战功,经验丰富。到任后,面对巴克纳对海军避战不出的指责,金凯德以行动回应,命令仅有的2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出击,由同样果敢的查尔斯·麦克莫里斯海军少将指挥,前往阿留申西部海域寻敌交战。2月18日,美军舰队一改往日的远程炮击,对阿图岛实施抵近炮击,击毙日军23人,还击沉了“赤金丸”号运输船,迫使其他日军运输船逃散,从而加强了对阿图岛和基斯卡岛的海上封锁。


■1943年1月接任北太平洋舰队司令的金凯德海军少将。

进入1943年,阿留申战场的战略态势已经发生根本转变,夺占阿图岛和基斯卡岛的日军遭到美军航空兵的全面压制,基斯卡岛平均每天遭遇6~7次空袭,海运线也在美军封锁下难以为继,自1943年3月9日之后就再无一艘运输船抵达阿留申前线,阿图岛和基斯卡岛守军只能依靠潜艇补给。在困难形势下日本陆军北部军司令樋口季一郎中将向大本营建议,要么海军采取行动增援基斯卡岛和阿图岛守军,要么彻底从阿留申撤军。出于面子问题,大本营拒绝撤军,责令海军掩护运输船队强行突破封锁,增援两岛。为此,细萱戊子郎中将亲率2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护送3艘运输船前往阿图岛,于3月19日启航。美军北太平洋舰队也在3月22日出航,前往阿图岛海域巡弋,包括“盐湖城”号重巡洋舰、“里士满”号轻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


■1943年初在北方海域驻泊的日军“那智”号重巡洋舰。


■1943年3月26日在科曼多尔海战中与日舰交战的美军“盐湖城”号重巡洋舰。

3月26日,日美舰队在北太平洋海区难得的晴朗天气中遭遇,相互在射程之外就彼此发现。尽管兵力不占优,麦克莫里斯还是主动迎战,细萱戊子郎也认为是歼敌良机,命令2艘驱逐舰掩护运输船撤退,率领主力接战。8时38分,日军“那智”、“摩耶”号重巡洋舰在19000米距离上打响了第一炮,三分钟后美军巡洋舰开始还击。尽管日军占有火力优势,但首先命中的却是美军,“盐湖城”号在8时50分到8时52分之间连续击中“那智”号三弹,迫使日军旗舰暂停射击长达半小时!同时,“那智”号发射的8枚鱼雷则全部落空。从9时10分起,日军开始扳回局面,“摩耶”号连续击中“盐湖城”号,破坏了动力系统,使其暂时瘫痪。为了掩护旗舰,美军驱逐舰施放烟幕并向日舰发起反击,多被日舰炮火所伤。然而,谨慎的细萱并未命令舰队大举压上,迫近歼敌,反而保持在远距离与美军持续交火长达三个多小时,竟然让“盐湖城”号修复损伤,从容撤退,而日军舰队出于对美军空袭的恐惧,居然也掉头返航,可耻地丢掉一场胜利,增援行动也宣告失败。


■科曼多尔海战后拍摄的“盐湖城”号三号主炮塔的炮管,因为长时间射击导致炮管过热,表面油漆出现剥落。

这场海战被称为科曼多尔海战,是北太平洋战场上唯一的大规模水面交战,美军3艘军舰受伤,7人死亡、20人受伤。日军2艘重巡洋舰受伤,14人死亡、26人受伤,就战术而言打个平手,但在战略上美军取得了胜利,阻止了日军的增援。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却铩羽而归,细萱的指挥可谓拙劣,随即被解职处分,由河濑四郎少将取代。美军方面,第11航空队因未能及时支援也遭到批评。随着科曼多尔海战的失利,基斯卡岛和阿图岛的守军也断绝了获得增援的希望。


■进驻安奇卡岛前线机场的美军P-38战斗机,远处可见B-24轰炸机,通过这座机场美军可以对基斯卡岛展开不间断的空袭。

到1943年4月,日军侵入阿留申群岛已达10个月之久,这场战役的主动权已经完全掌握在美军手中。在这大半年的交战中,双方鲜有大规模的战斗,因为恶劣天气蒙受的损失远大于战斗损失,但正是在零零碎碎的拉锯战中,勇敢无畏的美军飞行员、果敢大胆的潜艇兵和以弱敌强的水兵以鲜血和牺牲逐渐扭转局面。正因为如此,笔者单辟一篇讲述阿留申战役前十个月的艰苦对峙,向那些常被历史遗忘的勇士们致敬!然而,顽固的日军依然占据着阿图岛和基斯卡岛,美军要收复失地势必经历一场苦战,阿留申群岛战役将在阿图岛的冰天雪地中迎来血腥的高潮!(未完待续)

■这幅战时宣传画表现了在美国陆海军和民众的努力下,阿拉斯加战场已经成为日军的死亡陷阱!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21-7-22 16:18





​1943年5月,旷日持久的阿留申群岛战役迎来了决战阶段,在美军海空封锁下困守孤岛的日军守备队将面对美军的两栖攻击,即使在后援断绝的情况下依然负隅顽抗。在阿图岛冰雪覆盖的山峦峡谷间,轻敌大意、缺乏经验的美军在日军的炽烈炮火下交出了昂贵的学费,并见识了太平洋战争中第一场玉碎冲锋的恐怖。然而,当美军预计基斯卡岛将以更血腥的方式获得解放时,不料日军充分利用天气掩护组织了一场堪称完美的撤退行动,悄无声息地弃岛而去,浑然不知的美军在浪费了大量弹药后才发觉日军早已潜逃,为阿留申群岛战役留下了一个意外又讽刺的结局。

“沙蟹”行动

随着阿留申战场上美军海空绞索日益收紧,对阿图岛和基斯卡岛发动两栖登陆的时机已经成熟,这将是一场真正的大战,阿留申前线的陆海军指挥官们纷纷官升一级:阿拉斯加防御部队司令巴克纳和北太平洋舰队司令金凯德晋升中将,第11航空队司令巴特勒晋升少将。考虑到日军的实力,美军指挥官一致同意登陆作战所需兵力超过一个师,而阿拉斯加地区的一线部队仅有第4步兵团,为此美军将驻加利福尼亚的第7步兵师调往阿留申前线。颇为讽刺的是,第7师原计划投入北非战场,此前一直在演练沙漠战术,结果反而被送往气候地形截然不同的阿留申战场遂行登陆作战!这个决定引起了很多非议,但陆军高层固持己见。


■美军第7步兵师的士兵们从运输船换成登陆艇,该师缺乏两栖作战经验。

由于美军在发动阿留申攻势的同时,在西西里、新几内亚和所罗门也将实施两栖登陆行动,这就使得船舶运力出现紧张状况,美军无力同时对两岛发起进攻,只能依次夺取。通过对日军兵力的判断,金凯德大胆提出越过防御较强的基斯卡岛,首先进攻距离较远但兵力相对薄弱的阿图岛,这就是著名的“蛙跳”战术的先声,此后将在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上发扬光大。


■美军登陆阿图岛的作战计划及战役进程,美军从三处滩头登陆,南北対进,最后围攻奇恰戈夫港。

阿图岛登陆的具体计划由第7师师长阿尔伯特·布朗少将负责制定,行动代号“沙蟹”,D日定在1943年5月7日,美军计划从阿图岛东部南北两侧同时登陆,第17步兵团第1营、第32步兵团第3营从北侧霍尔茨湾的“红滩”登陆;第17团第2、3营在南侧屠杀湾的“黄滩”、“蓝滩”登陆;以第7师侦察连为核心组建的暂编营由威廉·威洛比上尉指挥,乘坐潜艇在霍尔茨湾西侧奥斯汀湾的“猩红滩”登陆,该营官兵从全师精挑细选,加强了单兵火力,战斗力很强;第32团余部及第4步兵团作为预备队。在海空兵力方面,北太平洋舰队出动3艘战列舰、1艘护航航母、3艘重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和21艘驱逐舰,分为南北两群支援主登陆场,第11航空队的128架战斗机、54架轰炸机和54架侦察机提供空中支援。


■西部防御司令约翰·德威特中将(左)和第7师师长阿尔伯特·布朗少将,两人都颇为轻敌。

这个计划看似精妙,但隐患很多。首先,美军低估了日军兵力,最初认为岛上仅有500名日军,经过侦察调整为1600人,实际上日军有2600余人;其次,第7师于4月24日才登船前往阿留申,备战时间短,防寒装备不足,缺乏两栖登陆和寒带作战的经验,而刚愎自用的布朗少将拒绝将熟悉当地环境的第4步兵团参谋人员编入指挥部;再次,美军对阿图岛的复杂地形和恶劣气候估计不足,虽然这座岛屿纳入美国版图已经70多年,却依然缺少详细的水文地理资料,阴冷的天气和频繁的雨雪与日军一样难以对付。尽管仓促上阵,美军内部充斥着速胜的轻敌氛围,美军西部防御司令约翰·德威特中将甚至向陆军部夸口称五天内拿下阿图岛!


■阿图岛的航拍照片,可见岛上群山叠嶂,冰封雪盖,地形十分崎岖复杂。

深知无路可退的日军已经有了埋骨孤岛的觉悟。阿图岛守军为北海守备队第二地区队,指挥官为山崎保代大佐,主力是米川浩中佐的北千岛要塞步兵队和渡边十九二少佐的独立步兵第303大队主力,加上高射炮、工兵、通信部队及海军第51根据地热田派遣队等海军单位,总兵力为2665人,其中陆军2553人、海军112人,装备各型火炮80门,包括75毫米高射炮16门、20毫米机关炮10门、75毫米山炮4门等,此外还有不少轻重机枪和掷弹筒。


■阿图岛守备队长山崎保代大佐(前左)与日军军官,他战死后特晋两级为中将,并被誉为“军神”。

阿图岛面积近900平方千米,以山崎的兵力根本无力处处设防,因此他将部队集中在岛屿东部奇恰戈夫港周围的山地,依托地形实施纵深防御。无论美军从霍尔茨湾还是屠杀湾登陆,要夺取奇恰戈夫港都要经过滩头后方的山谷,而两侧山岭陡峭难行,易守难攻,日军将阵地设在山岭之上,居高临下,精心伪装,数量不多的火炮也被部署在制高点上:霍尔茨湾东西两侧各有4门高射炮,4门山炮扼守连通南北山谷的贾明隘口,奇恰戈夫港另有4门高射炮。这种放弃滩头、固守内陆的战术算是山崎的首创,后来在比阿克、佩莱利乌和冲绳得到更深入的运用。山崎最大的困难是物资储备不足,日军每日的口粮仅有720克,尤其缺乏炮弹。


■阿图岛的日军炮兵在操纵一门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

迷雾中的D日

受天气影响,登陆行动推迟到5月11日,然而浓雾依旧笼罩全岛。暂编营乘坐2艘潜艇于凌晨3时抵达奥斯汀湾,在夜色掩护下率先登陆,未遇任何抵抗,但受到天气和崎岖地形的阻碍,这支“奇兵”很晚才投入战斗。主登陆场也遇到同样的情况,来自“拿骚”号护航航母的舰载机和“宾夕法尼亚”、“爱达荷”号战列舰不顾雾气影响,对奇恰戈夫港实施了火力准备,而正式登陆直到下午才开始,第17团第1营于16时15分登上红滩,第17团第2、3营同时登上蓝滩和黄滩。令美军意外的是,在滩头没有遭遇任何抵抗,在南部海岸还缴获了2门遗弃的20毫米机关炮。到晚间21时30分,登陆美军已达3500人。


■1943年5月11日上午,“宾夕法尼亚”号战列舰的主炮向阿图岛海岸开火。


■美军部队乘坐登陆艇在雾气笼罩的海面上向阿图岛开进。

顺利的登陆只是一个假象,当南方部队沿山谷向内陆推进时,立刻遭到东侧吉尔伯特岭和西侧亨德森岭上密集火力的攻击,日军第303大队的两个中队在本名少尉和后藤少尉指挥下据守此处,并得到重机枪和迫击炮的加强。前进受阻的美军呼唤登陆的4门105毫米榴弹炮支援,可当步兵再次前进时日军火力依然炽烈,两次正面冲锋均被挫败。美军指挥官派出部队试图迂回日军阵地,反而因为地形不熟迷失在山间,甚至与主力失联数日,饱受冻饿之苦。北方部队当天仅遭遇4名日军,击毙2人,但不久日军火炮就向北部滩头开火,恶战在所难免。


■美军部队顺利登上屠杀湾海滩,没有遭遇抵抗。


■向日军阵地开火的美军105毫米榴弹炮,以支援步兵向内陆推进。

5月12日清晨,雾气消散,阿图岛上陡峭的山岭露出狰狞的面目。借助难得的好天气,美军在强大的海空火力支援下全面进攻。在南部战线,第17团主力沿山谷推进,仍被日军精准猛烈的火力所阻,第17团团长爱德华·厄尔上校也战死阵前,由第7师参谋长韦恩·齐默曼上校接替指挥。第32团团长弗兰克·库林上校指挥北方部队向日军防御重点X高地展开进攻,该团第1营的主攻连被日军火力钉在山脚下,“菲尔普斯”号驱逐舰、105毫米榴弹炮和航母舰载机反复炸射才压制住日军,两个连的美军趁机迂回侧翼,在傍晚时分占领了高地正斜面,顽强的日军在入夜后又从反斜面发起反击,打死美军14人,打伤15人,美军凭借火力优势稳住阵脚,击退日军,占领高地。


■在阿图岛山间作战的美军60毫米迫击炮组,在山地战斗中迫击炮的作用很大。


■为北部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的“菲尔普斯”号驱逐舰。

经过一天一夜的跋涉,被寄以厚望的暂编营终于与霍尔茨湾前沿的日军交上火,却陷入火炮和机枪火力组成的陷阱,所幸威洛比上尉及时组织81毫米迫击炮和机枪展开反击,才避免了更大的伤亡。即使如此,暂编营被阻止在峡谷中直至5月15日。双方均付出数十人的伤亡。暂编营的最大作用就是牵制了日军一部,掩护了北方部队的侧翼。战至5月12日晚间,美军已有44人阵亡,而负伤和冻伤人员更多。显然,要拿下这座冰封小岛绝非美军预想得那般轻而易举。


■几名美军士兵抬着受伤的战友穿过阿图岛布满积雪的荒原,因冻伤导致的非战斗减员远远超过战斗伤亡。

血染冰雪山谷

5月13日,厚重的阴云使美军的空中优势无从发挥。为打破僵局,美军将第32团全部投入战斗,第1、2营支援南部战线,第3营加强北部战线,至此登岛的美军部队已达7个营,然而险恶的地形和补给困哪迫使南方部队暂停进攻。5月14日,第17团第3营对贾明隘口的攻击遭遇惨重伤亡,四名连长两死两伤。战局陷入困境,战前的乐观情绪被悲观失望所取代,士气低落,而海军舰队也屡受日军潜艇偷袭,虽无损失却也高度紧张,以致美军一度考虑终止进攻。巴克纳中将对于布朗少将的表现十分不满,于5月16日将其解职,由尤金·兰德勒姆少将取代。


■在阿图岛山间构筑阵地的美军士兵,这片荒芜的战场上低温潮湿与日军一样致命。


■被日军火力压制在山谷内的美军士兵。

在布朗少将离去的当天,美军终于取得了进展,北方部队在舰炮火力支援下肃清了X高地反斜面,并与暂编营会合,此时威洛比的420人仅剩165人尚能作战,有11人阵亡、20人负伤,其余人员皆因冻伤撤退,伤重者甚至惨遭截肢。北方部队趁胜推进,以大胆的迂回占领了霍尔茨湾西侧的高地。同日,第4步兵团作为最后的预备队也接到了参战命令。5月17日,北方部队以炮火开路,向贾明隘口北侧的最后屏障摩尔岭展开进攻,不料日军已经放弃阵地,这样在隘口南侧与美军纠缠多日的本名、后藤部队就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也被迫在当晚撤退。5月18日清晨,美军经过一周苦战终于实现南北会师,人员伤亡已达1100余人,其中500人为冻伤。日军损失至少650人,兵力已不足2000人,而美军兵力增至16000人。


■美军81毫米迫击炮组向日军阵地射击,迫击炮是美军山地进攻的有力支援武器。


■在阿图岛战役中,一名美军士兵隐蔽在嶙峋的山石间,可见地形十分恶劣。

在战役期间,日本海军一直试图增援阿图岛,但恶劣天气阻止了集结在幌筵岛的日军飞机出击,日军还调集了4艘巡洋舰和数艘驱逐舰,但得知美军出动3艘战列舰后也不敢轻举妄动,殊不知美军战列舰的炮弹已经消耗殆尽。
在外围要点失守后,日军向奇恰戈夫港方向收缩,据守周边山地。5月19日,美军南北部队在炮火掩护下平行推进,再遇强阻。南方部队在海拔600米的A高地前停滞不前,本名中队余部从高地上倾泻子弹和迫击炮弹,美军还以成吨的炮弹和炸弹,日军死战不退。激战两日,第32团E连从正面发起白刃冲锋,终于拿下高地,本名中队全军覆灭。5月21日,天气短暂放晴,美军飞机大举出动,将奇恰戈夫港炸了个遍,2架P-38相撞坠毁。同日,19架一式陆攻也发起了战役期间日军最大规模的空袭,被击落2架,未能取得任何战果。5月22日,美军又向萨拉那岬的高地进攻,汲取了A高地的教训,齐默曼命令炮火反复轰击30分钟,之后步兵在徐进弹幕掩护下冲上高地,以微小代价夺取目标,全歼守敌。


■美军炮弹在阿图岛的山巅爆炸,为粉碎日军的顽抗,美军不惜消耗大量弹药。


■阿图岛战役中大仰角射击的美军105毫米榴弹炮,可见弹药储备十分充足。

奇恰戈夫港已经暴露在美军面前,日军残部仍龟缩在港口东西两侧的水牛岭和鱼钩岭,尤其是鱼钩岭被山崎视为最后的支撑点,将大部分部队和重武器都部署在岭上,而鱼钩岭本身山高坡陡,冰封雪盖,极难攀爬。5月23日,美军从南侧和西侧猛攻鱼钩岭,当天战斗中涌现出一位传奇英雄,第4步兵团的弗雷德·巴奈特列兵借助雾气孤身突进,用步枪和手榴弹连续端掉日军9处机枪火力点,毫发无损。同日,美军5架P-38截击16架一式陆攻,击落9架,自损2架,彻底扼杀了日军航空兵的反击意图。5月24日,美军将37毫米反坦克炮和105毫米榴弹炮都推至前沿,以直瞄和间瞄火力支援步兵冲锋,于次日攻至半山腰,还在战役期间首次俘获了2名日军。根据陆航报告,日军仅剩一门火炮还在射击。


■阿图岛战役中唯一的荣誉勋章获得者乔·马丁内斯列兵,属于第32步兵团K连。


■美军士兵在清剿阵地上的残余日军。

5月26日,阳光普照,美军飞机对日军阵地狂轰滥炸。在当日战斗中,第32团K连的乔·马丁内斯列兵在负伤的情况下冲上45度的斜坡,以步枪和手榴弹消灭5名日军,为连队打开突破口,最后壮烈牺牲,被追授阿图岛战役中唯一的荣誉勋章。战至27日,鱼钩岭已大部落入美军之手,水牛岭也被美军攻克。5月28日,第4团全力进攻,用刺刀和手榴弹清除鱼钩岭的残敌,此时站在山岭上整个奇恰戈夫港已经尽收眼底。兰德勒姆少将计划在次日集中全师炮火和兵力发起总攻,彻底消灭日军,却没有料到日军不肯坐以待毙,准备以特殊的方式迎接死亡。


■从远处拍摄的奇恰戈夫港,遭到轰炸的港口烟雾升腾。

奔向死亡的狂潮

经过18天的苦战,山崎大佐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手下仅剩800名战斗兵员和600名伤员,火炮全毁,口粮仅能维持两天,撤退无望。换作西方军队,防御战打到这个地步,完全可以放下武器体面地投降,但作为日本军人,山崎做出了西方人难以理解的选择:全军突击!山崎不打算白白送死,他精心选择了突击目标,即集结了美军大部分炮兵和补给的“工程兵高地”,准备以突然的夜袭夺取高地,摧毁美军火炮,然后带着缴获的补给向南突围,继续抵抗,而美军对此毫无准备。


■日本画家藤田嗣治在1943年创作的《阿图岛玉碎战》,展现了日军的疯狂。

5月29日凌晨3时,负责封锁奇恰戈夫山谷的第32团B连提前撤到后方吃早餐,准备天亮后投入总攻。就在他们离去15分钟,山崎大佐带领800名残兵借助夜雾悄悄通过山谷,途中用刺刀解决了几名美军哨兵。3时25分,山崎下令“刺刀冲锋”,日军官兵高呼“万岁”冲向“工程兵高地”,鬼哭狼嚎般的喊杀声响彻山间!猝不及防的B连被当即冲垮,逃向两侧山坡。山崎并未下令追击,而是驱使士兵全速逼近高地,很多疏于戒备的美军还没来得及拿起武器就被日军刺刀刺死,被手榴弹炸死。凶残的日军还血洗了美军医疗站,杀死了所有能动的伤员,仅12人装死躲过一劫。威洛比上尉和15名军官就地抵抗,在5分钟内就有11人阵亡。


■在日军的夜袭被粉碎后,山谷间躺满了日军的尸体,他们中很多人是自杀身亡。

在美军阵脚大乱之际,第7师副师长阿奇博尔德·阿诺德准将挺身而出,将慌乱的工兵、医护兵、炮兵和轻伤员组织起来,在山顶结成环形防线,并亲自端枪站在高处指挥士兵投掷手榴弹,炸死超过60名日军,炮兵还用1门37毫米炮发射霰弹,横扫日军,阻止了这场死亡狂潮。被击退的日军在半山腰重新集结,卷土重来,一度与美军陷入肉搏战,逼近炮兵阵地。然而,警醒的美军炮兵将炮口放低,炮弹劈头盖脸地砸向山坡,将日军成片击倒。被打散的日军又分为零散小部队反复冲击,在美军的炮火风暴中逐个消失,山崎也被乱枪击毙。美军报告记载了这场夜袭的最后一幕:数百名日军用手榴弹集体自爆。天亮后,美军进入奇恰戈夫港,目睹了自杀的日军伤员凄惨的死相,这场战役的终结浸透着血腥。


■亲临前线的巴克纳中将(左二)和第32步兵团团长库林上校(左三)。


■在阿图岛战役中被俘虏的日军士兵,手里拿着美军配发的干粮,日军宣传美军不给俘虏发放口粮。

从5月11日至29日,上万美军苦战十九昼夜才将星条旗重新插上阿图岛,而为此付出的代价远超预期,美军有549人阵亡,1148人负伤,非战斗减员高达2100人,其中1200人冻伤(有数百人截肢),614人罹患疾病,318人因其他原因撤离。阿图岛守备队自山崎保代大佐以下2638人阵亡,28人被俘,其中一名见习军官在移送战俘营途中自杀,因此生还日军仅有27人。以伤亡总数计算,美军损失超过了日军,就伤亡比例而言,阿图岛战役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硫磺岛战役。阿图岛战役是北太平洋战区唯一的岛屿争夺战,美国陆军在此获得了寒带山区作战的宝贵经验,有效减少了后来在意大利战场上的冻伤损失。日本方面在报道阿图岛之战时首次使用“玉碎”来粉饰败局,此战由此成为太平洋战争中的第一场“玉碎战”!


■在阿图岛的旧战场上,一门当年被遗弃的日军20毫米机关炮孤独地竖立在荒原上。

基斯卡的奇迹

在阿图岛守备队全体“玉碎”前的5月21日,日军大本营做出了从阿留申前线撤退的决定,然而阿图岛已然撤退不及,眼下只能竭力拯救空前孤立的基斯卡岛守军。随着阿图岛失守,美军对基斯卡岛的海空封锁更加严密,6月初美军在阿图岛完工了两条跑道,加强对基斯卡岛的空袭力度,同时海军使用装备雷达的PV-1巡逻机为陆航轰炸机导航,即使在大雾天气下也能实施轰炸,在6月间出动407架次,美军水面战舰屡屡炮击基斯卡岛,潜艇也在周边海域巡弋,构成从天空到水下的立体封锁线。在这种状况下,日军只能依靠潜艇向基斯卡岛运送补给,维持岛上部队的生存,而撤退行动难于登天。


■在阿留申战场巡航的美军PV-1巡逻机编队。

在1943年6月,基斯卡岛驻军包括峰木十一郎少将的陆军北海守备队2429人和秋山胜三海军少将的海军第51根据地队3210人,合计5639人。根据年初瓜岛撤退的经验,日本海军制定了撤军计划,代号开号作战:使用潜艇在补给行动的回程撤运部分人员,伺机派出水面舰艇一举撤出全部人员。为确保行动隐蔽,日军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编制了专用密码以防美军破译,相关命令只传达到中队长以上军官,行动细节由少数高层军官掌握。


■1943年6月停泊在幌筵岛的特设潜水母舰“平安丸”号和伊-171号潜艇。

从5月27日开始,日军潜艇就着手撤运人员,首先撤出伤员和非战斗人员。进入6月,撤军行动正式实施,由古宇田武郎海军少将指挥第1潜水战队投入15艘潜艇,从5月27日至6月21日间进行了18次运输行动,13次成功,撤退人员872人,运送物资231吨。在美军的封锁下,日军潜艇也蒙受损失:6月10日,伊-24被美军PC-487号巡逻艇击沉;6月13日,伊-9被“弗雷泽”号驱逐舰击沉;6月22日,“莫纳汉”号驱逐舰在飞机配合下又重创伊-7,迫其搁浅弃艇。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也鉴于潜艇运输效率太低,日军于6月23日中止潜艇撤军,转而集结水面舰船准备一举全部撤出基斯卡岛守备队。


■美军PC-487号巡逻艇的舰员们在击沉伊-24后兴奋地绘制战果标志。

此次撤退作战由第5舰队第1水雷战队执行,同时任命从南太平洋前线归来的木村昌福海军少将为战队司令官,全权指挥行动。6月底,日军舰队集结完毕,由“那智”、“摩耶”号重巡洋舰和“多摩”号轻巡洋舰及2艘驱逐舰组成掩护队,负责迎战可能出现的美军舰队;由“阿武隈”、“木曾”号轻巡洋舰和11艘驱逐舰组成收容队,负责撤军;另外调遣油船、水上飞机部队和潜艇进行支援。木村认为行动成功的唯一机会就是利用浓雾天气快进快出。7月7日,日军舰队由幌筵岛启航,预计11日达到基斯卡岛,然而当天天气晴好,日军舰队徘徊在海上整整四天,依然没有浓雾降临。鉴于美军飞机和舰船活动频繁,木村拒绝部下强行突入的请求,断然下令中止行动返航,为此受到多方责难,被指为“懦夫”。


■成功组织基斯卡岛撤退行动的木村昌福少将,留着一副极具个性的大胡子。

7月22日,在得到有利的天气预报后,木村率3艘轻巡洋舰和11艘驱逐舰在1艘油船和1艘海防舰的支援下再度出击。同日,美军北太平洋舰队出动3艘战列舰、5艘巡洋舰和9艘驱逐舰对基斯卡岛实施了阿留申战役中最大规模的炮击行动,令日军判断美军登陆迫在眉睫,撤退必须争分夺秒。7月26日,海上升起浓雾,谨慎的木村继续等待了两天,直到7月28日才下令舰队驶向基斯卡岛,于7月29日中午抵达港湾,岛上部队早已整装待发,5183人只用了50分钟就登舰完毕,舰队随即拔锚起航,趁着雾色全速返航,于两天后抵达幌筵岛,未损一人一舰。日军继瓜岛撤退之后再度完成了虎口逃生的惊险之举,被称为“基斯卡岛的奇迹”,而木村昌福也从“懦夫”变成了“英雄”。


■这幅彩绘表现了1943年7月前往基斯卡岛执行撤退任务的日军驱逐舰编队。

木村的成功除了老天相助外,还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实际上在7月26日,一支由2艘战列舰、4艘重巡、1艘轻巡和5艘驱逐舰组成的美军舰队在基斯卡岛西南200海里处巡逻,凌晨1时,“密西西比”号战列舰的雷达发现7艘不明舰船,美军舰队随即对其炮击长达半小时,却未受任何回击,事后判明为雷达虚警,多半是迁徙中的候鸟。由于弹药和燃料消耗较大,这支美军舰队返航补给,给木村让出了撤军通道。此外,在日军舰队撤退途中,还曾被美军潜艇发现,但木村下令不予理睬,反而使美军艇长误判为己方舰艇,将其放行。


■1965年日本电影《太平洋奇迹之基斯卡作战》中,由著名演员三船敏郎饰演木村少将。

尾声:空空的“茅舍”

木村的撤退可谓天衣无缝,美军对此毫无察觉,依然紧锣密鼓地准备登陆基斯卡岛。在阿图岛吃了大亏的美军不敢轻敌,集结了更大规模的部队以拔除日军在阿留申的最后据点。登陆基斯卡岛的作战行动代号“茅舍”,美军第7步兵师、第87山地团、美加第1联合特种部队以及加拿大陆军第13步兵旅参加作战,总兵力34426人,甚至还印制了52页的士兵防寒手册,预计登陆时间为8月15日。在此之前,美军飞机和舰船继续加强对基斯卡岛的火力打击,比如8月2日,一支由2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和9艘驱逐舰组成的美军舰队向岛上发射炮弹2312发,8月4日美军出动轰炸机135架次,投弹138吨。尽管美军也发现了少许日军撤退的蛛丝马迹,例如车辆舟艇停在原地,弹坑无人填补,没有任何防空炮火等等,美军怀疑是日军故弄玄虚,却不愿意派出侦察部队登岛查证。


■1943年8月,为登陆基斯卡岛而集结的盟军舰队。


■1943年8月,美军轰炸机向基斯卡岛投弹的现场照片,此时岛上日军已经撤走。

8月15日,100余艘盟军舰船云集基斯卡岛外海,陆军部长助理约翰·麦克洛伊亲临前线,准备目睹阿留申战场的最后一战。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后,登陆部队穿过浓雾登上海岸,却不见任何日军的踪影,阵地上空无一人,除了几声犬吠静寂无声。美加部队在岛上搜索一周,一无所获,反而因为误伤和日军埋设的地雷导致21人阵亡、50人受伤,还有130人罹患战壕足。8月18日,“艾伯纳·里德”号驱逐舰触雷重创,造成71人阵亡、47人受伤。8月22日,美军才无奈地承认日军早已撤走,宣布收复基斯卡岛。显而易见,在重重围困下让日军全身而退却毫不知情,反而浪费了大量人力和物资,遭受本不必要的损失,基斯卡岛登陆对于美军而言无疑是充满耻辱的失误,以至于被讥讽为“史上最大的实战登陆演习”!


■1943年8月15日,美加联军在基斯卡岛海岸登陆,岛上非常安静,未遇抵抗。


■1943年8月18日,美军“艾伯纳·里德”号驱逐舰触雷重创,舰尾被炸掉。

随着美军占领基斯卡岛,持续439天的阿留申群岛战役终于落下帷幕,美军在二战中首次在一个战区取得了胜利,但这场战役的尾声和影响一直持续到太平洋战争结束。早在登陆基斯卡岛之前,美国陆航就有意轰炸日本北方前哨幌筵岛。7月18日,6架B-24飞临幌筵岛,完成了自杜立特空袭后对日本本土的首次空袭,接着在8月11日以9架B-24二度空袭,仅损失1架。美军空袭令日军极为恐慌,向幌筵岛紧急增调飞机。9月11日,7架B-24和12架B-25来袭,遭强烈反击,被击落3架,7架迫降苏联境内遭扣押,美军只能暂停对幌筵岛的空袭。进入1944年,美军恢复对千岛群岛的空袭,至战争结束出动1500架次。同时,失去大部分舰艇的北太平洋舰队也在战争结束前对千岛群岛实施扫荡行动,击沉11艘日本船只。


■阿图岛战役后,金凯德(右一)为兰德勒姆少将(左一)授予优异服役勋章,巴克纳(右二)和德威特(左二)站在两人身后。

基斯卡岛登陆结束后,巴克纳和德威特建议继续进攻幌筵岛,沿北方捷径突入日本本土,但美军高层考虑到恶劣的气候条件和苏联的态度,未予采纳,阿留申群岛自此被历史遗忘。那些在阿留申战场立下战功的美军将领也各奔东西,金凯德重返西南太平洋战场,成为麦克阿瑟的得力干将,巴特勒少将调往欧洲战区加入对德战略轰炸,厄尔克森上校前往南太平洋前线,而巴克纳作为第10集团军司令在冲绳战役中阵亡,是太平洋战场上牺牲的军衔最高的美军将领。对于日军而言,阿留申方向的潜在威胁一直存在,以至于到1945年8月日军在北海道和千岛群岛仍部署了44000人和500架飞机,就太平洋战争的全局而言,这是阿留申战线最后的牵制作用了。(续完)


■战后,日本人在阿图岛上竖立的战争纪念碑。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