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颍上花鼓灯与群众文化 [打印本页]

作者: 安徽花满楼    时间: 2021-5-19 10:36
标题: 颍上花鼓灯与群众文化

(, 下载次数: 352)

  颍上花鼓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几百年来的传承与发展,产生和积累了千姿百态的舞蹈动作,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所谓群众文化,是指群众艺术文化活动。就是人民群众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用形象的思维进行创作,用典型的形象反映生活,让人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辨别、去品味、去领悟生活的真谛和哲理,使人们在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如何使颍上花鼓灯与群众艺术文化活动有机相结合?这是我作为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

  颍上花鼓灯是由舞、歌、锣鼓演奏尤其是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性艺术。其特点是舞蹈动感特强,节奏紧促有力,动作韵味十足,速度快捷敏锐,架势变换频繁,表演场面炽热欢腾,演员情绪欢快激昂,唱腔粗犷高亢,地方特色浓郁。颍上花鼓灯表演者由数名鼓橛子、腊花对偶组成,通常由领首的第一个鼓橛子(叫杈伞把)领舞出场,主要有大花场(跑大场)和小花场(跑小场)等段落。

  颍上花鼓灯大多即兴演唱,多用锣鼓敲击(常用鼓、锣、镲、小锣等四件),锣鼓经无谱,常用凤凰三点头、长流水、小五番、十八番、大刹点、小刹点等,大多即兴变奏,随舞蹈变化而变化。

  与其他中国传统艺术一样,颍上花鼓灯充满了写意性和虚拟性,既与生活相联系,又与其相分离,表现出不即不离“似像非像”的美学特征,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产生联想和感受。它是家耕文明的产物,从一开始就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它将社会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和能够表达一定感情特征的素材动作加以筛选,进行提炼、概括、美化,使之成为可以表达人物情感意念的、抽象的艺术动作。每逢节庆、闲暇之余,人们在麦场、庄前屋后或是在街头广场用竹竿挑起红灯笼,在铿锵的锣鼓伴奏下歌咏、舞蹈,通过优美的动作和民歌小调抒发丰收的欢乐心情。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这些动作经观众的审美过滤、反复选择,把其中能够充分、准确传情达意的动作固定下来,逐步发展成为淮河两岸人民群众节庆、庙会、婚丧嫁娶等传统风俗活动中的一种仪式,一种人们玩乐的形式和群众性的歌舞活动。正如灯歌中所唱“玩灯的共有千千万,都是淮河两岸人”,花鼓灯铿锵的节律和健美的韵律已经融进淮河两岸人民群众的血液,成为这里民众的生活寄托和精神支柱。

  而群众艺术文化活动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真善美与假恶丑进行选择和辨别。而我们的责任,是对传统节目改进,弃之糟粕、取之精华,使颍上花鼓灯美的形式和内容得以保留、继承与发展,并更加适应群众艺术文化活动的要求。

  人民群众闲暇中需要热闹、开心、玩耍、休息,需要感受美的悦愉,体味美的内涵,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群众艺术文化活动正是群众自我表现、自我娱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群众艺术文化活动中,群众不仅是美的欣赏着,也是美的创造者。群众艺术文化活动为广大群众的参与和表现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2008年,我们创作、编排了“花鼓灯健身舞”。其目的,一方面是立足于保护民族文化艺术,另一方面是积极寻求、探索既传承民族文化又发展群众艺术文化活动的新路径。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把花鼓灯艺术的精髓,融入到簸箕步双飘扇、扣扇风摆柳、碎步双拨扇、飘扇风摆柳、碎步团扇、十字步前后单摆扇等基本舞蹈动作上,以突出舞姿轻盈跳跃、活泼多变、飘逸脱俗的神韵;同时考虑到群众艺术文化活动参与群体的生理、心理特征的要求,以及关节承受力、肺的呼吸量、胯部、腰部的自然动态,大胆地将群众自娱、健身和表演融为一体,让群众艺术文化活动根植于民族的沃土中,根植于群众的生活中,与时代相呼应,与优秀的文化形式相兼容。

  由此可见,颍上花鼓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自我娱乐、自我欣赏、自我参与、自我表现、自我陶醉所蕴含的美,是群众文化区别于专业艺术文化的重要标志,它蕴含着人民群众的活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