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孙权对周瑜的真实态度如何?看孙权对周瑜儿子的态度就知道了 [打印本页]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17-9-30 11:54
标题: 孙权对周瑜的真实态度如何?看孙权对周瑜儿子的态度就知道了

周瑜在东吴政权的地位是比较特殊的,从孙策时期就已经加入东吴阵营,而且地位比较高。

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他是孙策创业的合伙人,而不是普通的下属。原因很简单,他是带资入股的,来的时候自己就带了一部分人马。

孙策留给孙权的班子是,他父亲孙坚时期的一部分老臣,以及他在江东创业期间招揽的文臣武将。而在孙策自己招揽的文臣武将之中,周瑜在孙策还在世的时候,地位就已经非常高了,远在其他文武臣僚之上。

1994版《三国演义》 周瑜

孙策临死时,给孙权的遗嘱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不仅是因为周瑜比较有主意、能力强,也是因为周瑜实际上是孙策时期加入孙氏阵营的文武臣僚的领袖,重要将领都会唯他马首是瞻。周瑜的态度,可以影响其他将领的态度。

孙权继位时年龄还很小,没有能力独自执掌东吴内外大局,所以必须在内部事务上依赖张昭的协助,而在对外事务,尤其是军事问题上,必须得到周瑜的支持。而在这样的乱世之中,枪杆子显然比笔杆子更重要,能否掌握得了军队,会直接决定自己能否顺利继承全部权力。

托孤在三国时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刘备托孤给诸葛亮,结果是蜀国“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只是诸葛亮的儿子年龄太小,没有能力继承诸葛亮的权力。司马懿是曹丕、曹叡两代皇帝的托孤大臣,结果他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曹魏政权,两代之后篡位自立。孙权死后,诸葛恪也成为执掌东吴内外事务的权臣。

1994版《三国演义》 白帝城托孤

这时候,孙策等于托孤给张昭和周瑜。稍微不同的是,周瑜这时候领兵在外,并没有当面托孤。孙策死后,周瑜也长期率兵在外,内政事务则由张昭协助处理。孙权则还处在实习期,才刚开始学习处理内外事务。

霍光是汉昭帝的托孤大臣,汉昭帝曾说,他对霍光是很害怕的。孙权这时候的情况与汉昭帝还不同,因为孙权割据江东,军事上要有所作为,还必须依赖周瑜。但同时,作为君主,军队不能完全由自己掌握,而必须通过别人去指挥,显然也是让他感到压力比较大的一件事。如果他和周瑜出现意见分歧,周瑜一怒之下,率军而来,他就很尴尬了。

所以,这时候孙权对周瑜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是如芒刺在背,必欲取之而后快,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赖周瑜来抵抗来自外部的军事压力,以及弹压东吴的各级将领。

到赤壁之战前,东吴君臣讨论战与降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暴露得比较清楚了。在周瑜回来之前,东吴内部存在投降与抵抗两种意见,而且主降的还是孙策托孤的另一位重臣张昭。

张昭这时候为什么主张投降呢?鲁肃说得对,孙权投降了就不能南面称孤了,而张昭、鲁肃这样的地方豪族不管跟谁混,只要想统治这个地区,都必须得依靠他们,反正他们都是当臣子,给孙权当臣子也是当,给曹操当也是当,没什么太大分别。

1994版《三国演义》 张昭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张昭的态度实际上反应了东吴不掌握军权的文臣们的主流态度。因为他们是文臣,不掌握军队,而在军事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他们的重要性远不如掌握军权的将领们。但是,只要进入和平时期,他们的地位会比武将上升得快很多。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17-9-30 11:54

东吴一旦决定与曹操正面开战,那么东吴的所有资源都必须服从于军事需要,而这个战争必然会交给周瑜指挥,那么张昭的地位自然而然得会下降。

所以,张昭选择了劝孙权投降。

更有意思的是,这时候孙权其实已经打定主意要抗曹了,鲁肃说的道理他自己早就懂了。但在鲁肃说出来之后,他马上表示同意,却仍然不是最后决定,而是要等待周瑜回来之后再做最后决定。

1994版《三国演义》 鲁肃

周瑜回来之后,文官劝降,武将主战,各不相下。可以想象一下,这时候孙权内心的阴影面积有多大。名义上孙权是东吴之主,但在如此重大的事情上,自己的文臣武将却要等周瑜来拿主意,那么,东吴到底是谁说了算,是孙权还是周瑜?

但同时,孙权也很清楚,无论是战是降,周瑜的决定都是决定性的。即便孙权自己已经打定主意要战,也必须争取到周瑜的支持,才有可能付诸实施。

周瑜的选择自然是非常正常的,主战。但他在见到孙权之前,装作非常淡定的样子,虚怀若谷,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没有明确表态到底是主战还是主降。见到孙权之后,才终于明确表态,他本人是主战的。这是符合周瑜的利益,也符合孙权利益的选择。

1994版《三国演义》 孙权

赤壁之战后,周瑜在东吴的声望和地位更加水涨船高,但周瑜此时毕竟年龄不大,只有36岁,仍然可以从容地为东吴的整体利益服务。而孙权则在此期间,逐步调整和培养他能够控制的将领,来掌握军队。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周瑜没有早死,而是孙权早死,东吴出现一个幼年即位的主公,而周瑜别说像司马懿那样长寿,哪怕只是活到五六十岁,他的儿子都已长大成人,吴国是否还能继续姓孙,就很成问题了。

孙权运气好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健康状况不错,很长寿,而周瑜却短命,才36岁就去世了。周瑜去世之后,孙权才终于完全掌握了东吴的内外权力,他自己提拔起来的吕蒙等将领也已经在军中崭露头角,他本人也通过几次抗曹和围攻合肥,积累了更多的政治和军事经验,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君主。

1994版《三国演义》 周瑜与小乔

周瑜死后,孙权一度给周瑜很高的评价,给予各种丰厚待遇。但是,在对待周瑜的孩子的问题上,孙权就暴露出了他内心对周瑜的另一面,周瑜的两个儿子,长子周循早亡,次子胤因罪被贬,还是诸葛瑾等人后来求情,才准备启用,结果周胤死了。

周瑜的侄儿周峻也因为周瑜的原因,被拜为偏将军。周峻死后,全琮推荐周峻的儿子周护为将,孙权表示很生气,直接说:“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闻峻亡,仍欲用护,闻护性行危险,用之適为作祸,故便止之。孤念公瑾,岂有已乎?”

就是说,这时候孙权不同意用周护为将,但又要向全琮等人表态,不是不念周瑜的功勋了,而是因为周护“性行危险”。但这样的辩解显然很无力,恰好说明孙权当时已经很清楚的知道,文武臣僚中间有不少人认为,孙权对周瑜过于刻薄寡恩,不念周瑜的功勋了。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