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见证那段历史的影像孤本 [打印本页]
作者: 醉清风 时间: 2021-1-19 10:54
标题: 见证那段历史的影像孤本
◎撰文/刘铁生 摄影/周海婴
1947年,上海,自拍照。周海婴在摄影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无意间为大家与小家留下了凝固的瞬间。
周海婴出生于1929年9月的上海,“海婴”这个名字是身为父亲的鲁迅取“上海出生的婴儿”之意,寄予了鲁迅对儿子坚强成长的期望。2011年4月7日凌晨,周海婴在北京走完了他82岁的人生旅程。
一般人提到周海婴,只知道他是文学家鲁迅的儿子,而非摄影家。实际上,周海婴甫一出生便与摄影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30年元月,刚刚出生100天的小海婴就被鲁迅抱到上海的照相馆拍了照片。鲁迅先生在1924年写过《论照相之类》,1934年又写了一篇《从孩子的照相说起》,里面还特别提到了周海婴小时候照相的事。1936年秋末鲁迅病逝,那一年周海婴年仅7岁。周海婴的母亲许广平因为悲痛健康状况下降,带着周海婴去杭州休养。母亲的朋友蔡阿姨有一只黑色小型相机,她允许好奇的小海婴按了几次快门,这一年算是他摄影的开端。10岁那年,周海婴正式拿起相机开始拍摄。
△1948年11月,周海婴在母亲许广平的带领下与多位爱国民主人士搭乘“华中轮”海船驶向解放区(从香港到东北)。当年,香港掀起了迎接“新政协”的热潮,议论新政协、拥护新政协成为各民主党派政治生活的主题。李济深、沈均儒等各个民主党派领导接到毛泽东电报,奔走相告,甚感鼓舞。估计解放军一过长江,全国很快就会解放,新政协即将召开,大家分途北上。
之后,许广平带着儿子周海婴过着非常困苦的生活。1948年在离开香港准备北上解放区的时候,他们到旧货市场买旧的冬衣,省下800多块港币在香港买了一架禄来相机和20卷胶卷。“这使得我能够及时拍下四五十年代的照片。”周海婴如是说。
1946年,上海万国公墓,鲁迅逝世10周年纪念。
影像证明时事1943年至1950年,新中国黎明前夕,光明与黑暗、动荡与流离、苦难与期盼是周海婴影像的重要内容。1948年,他跟随民主人士搭乘“华中轮”海船,从香港前往东北解放区,拍下了郭沫若、侯外庐、宦乡等民主人士和党的领导连贯同志的照片,到沈阳后又留下迎接“新政协”的历史瞬间。这向往光明、驶向光明之旅的影记和“新政协”的记录,既是中国一代文化名人的历史足迹,也是共和国建国史深刻的印记;是见证历史的孤本,有着非凡的历史与人文价值。
1949年1月,从香港抵达沈阳的李济深将军。
周海婴的镜头总是直面受压迫的底层人,贴近当时的真实生活,他对被摄者不是居高临下的猎奇,而是情感上的走近,表达他们忧郁、失望、麻木的生存状态。照片中乞讨生活的双手、渴求生存的眼神给人心灵的震动。他拍摄的《难民》系列,原汁原味地反映了解放前上海滩上五更寒的凄厉,反映了底层人的社会状态和生存环境,作品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些作品是“呐喊”的影像,也是影像的“呐喊”。正如鲁迅短篇小说《故乡》中希望水生和宏儿一样:“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而我们未经生活过的。”
周海婴摄影兴趣广泛,社情民意、婚丧习俗、劳作方式都涉猎镜中,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留住了一个个永远鲜活、有着生命的瞬间。玛格南杰出的摄影大师W·尤金·史密斯,这位被公认为20世纪把摄影技巧与社会责任、对被摄影对象的深刻同情与摄影师不妥协的独立立场结合在一起的典范,曾描述自己是事实的记录者和解释者。周海婴于是说:“我经历过旧社会,对社情民意比较敏感,抓拍中有解放前的难民和乞讨者,也有解放后的所见所闻。我不为‘猎奇’,只希望它证明时事。”
△1943年12月,周海婴刚开始正式学习摄影一个月后,在上海外滩拍摄了这张母亲许广平的影像。许广平历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等职务。周海婴是鲁迅和许广平唯一的孩子。
周海婴的平民视点,不代表任何人,仅代表自己。“为什么我特别留意于难民、战患、市井风貌等?主要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当年他对底层人民的关爱,特别是替受伤的黄包车夫包扎伤口等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这种潜意识中的教育对我影响极为深广,可以说是父亲教我怎样去拍照,使我懂得如何用平民的视角去关注社会和关爱大众。”
鲁迅曾经讲道:“只有当具有个体尊严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被确立起来,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才是可能的。”周海婴的摄影人生和摄影作品,正是遵循鲁迅这一“立人为本”的精神。这也许正是他带给中国摄影史特殊的意义和令人震撼的原由。
1949年,上海,练习求婚。
镜匣人间凝视周海婴的人物肖像,一样被他的摄影视角深深打动。他表现的人物或淡、或简、或静,使人进入平和、清丽、淡雅的氛围,看到了人的丰富。周海婴镜头中鲁迅的挚友真实而自然,他们俨如就站在你的面前,因为他是父亲的儿子,心灵深处有着父辈同一的关注。
肖像的永恒,成了与那个时代承前启后的瞬间,拨动人们的思绪,让人久久凝望、思索。周海婴的亲情作品《母亲许广平在外滩》、《三叔周建人》等,它们是爱与亲情的表现,是血脉相连的呵护,也是家的其乐融融。这个家园的根便是鲁迅。因此,这血脉的循环,这亲情的温暖,这血脉相传的继承与传扬,这天然的无法分割的血肉联系,为我们认识鲁迅精神,提供了可贵的亲情记忆。
1948年12月,民主人士乘华中轮抵达东北解放区丹东后合影留念。
当然,坎坷的经历、特殊的家庭背景,使周海婴待人处事格外小心谨慎。作为名人之后,周海婴对于长久以来人们习惯将他的一切与父亲鲁迅相联系很无奈。他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不愿意在父亲的光环下生活。“我们要靠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成绩,去赢得社会的承认。”鲁迅先生在临终前说过:“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周海婴从小就喜欢无线电,学的也是无线电,跟文学不搭界,靠自己的努力穿衣吃饭,既没给鲁迅丢脸,也没硬要去沾鲁迅的光。对于毕生的摄影历程,周海婴先生说:“我确实想过当个专职的摄影工作者,可是最终还是钟情于科技。”但当我看过他的系列摄影作品,我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摄影家。”
1949年1月,沈阳,沈均儒(右)和李富春。
在周海婴80岁摄影展的时候他曾说:“近七十年来,我的摄影兴趣不减,从未间断却并不连贯,这与时局、运动、心情和工作、生活有直接关系。在摄影中我找到的是自己的乐趣,如今却无意间为大家或小家留下了凝固的瞬间。”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周海婴依然喜欢默默无闻、淡泊名利地工作与生活。他用相机记录了他所经历的人生,留下了一段远离我们年代的记忆,具有社会的、人文的、历史的研究意义。周海婴的系列影像作品将其传奇人生和一段写实的历史从尘封的记忆中开启,并展现在我们眼前。无疑,周海婴先生的摄影作品是中国摄影文化出色的表现,为中国摄影史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1948年12月,沈阳铁路宾馆,民主人士讨论新政协召开。
周海婴(右) 与刘铁生(左)合照
周海婴:1929年9月27日生于上海,祖籍绍兴,是鲁迅和许广平仅有的儿子,1952至196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1960年起在国家广电总局工作。原国家广电总局司局级干部、无线电专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五、六、七届代表及全国政协第八、九、十、十一届委员。另任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CRSA)顾问等职。70多年来共拍摄照片两万余张,2008年举办“镜匣人间——周海婴八旬摄影展”。2011年4月7日凌晨在北京逝世。
刘铁生:原解放军画报社副社长、解放军报高级记者。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